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腹腔淋巴管瘤相关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腹腔淋巴管瘤继发并发症患儿18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儿中,腹腔淋巴管瘤继发感染4例,出血3例,破裂2例,肠梗阻9例。初诊超声确诊13例,CT确诊16例。2例腹腔淋巴管瘤继发感染和1例淋巴管瘤破裂患儿先行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行根治性手术;1例横结肠系膜巨大淋巴管瘤伴感染的患儿先急诊行囊肿外引流术,2个月后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余14例患儿均行一期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其中行单孔腹腔镜辅助手术8例,开放手术10例。术后恢复满意,无乳糜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6 ± 1.8)d,其中单孔腹腔镜辅助手术后住院时间(5.4 ± 1.4)d,开腹手术后住院时间(7.6 ± 1.6)d。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儿童腹腔淋巴管瘤出现并发症临床较少见,腹部超声和CT可作为常规检查评估病情,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使患儿获得良好的预后。

  • 标签: 儿童 腹腔 淋巴管瘤 并发症
  • 作者: 李玲 刘芳 张顺 于克祯 逯瑶 高群 王宏 胡深 陈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北京医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730,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730,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北京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维CT血管成像(4D CT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因素及基于预测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出血转化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1月在北京医院急诊绿色通道进行“一站式”CTA-CT灌注成像及EVT的101例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的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45例)及未出血转化组(5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相关临床、影像学变量,如年龄、初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D CTA侧支循环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血栓负荷评分等,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对AIS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诊断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转化组与未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9.00(68.00,85.00)岁、73.00(62.75,80.00)岁,Z=-2.20、P=0.028]、NIHSS评分[分别为16.00(12.00,21.00)分、9.50(6.00,14.00)分,Z=-4.44、P<0.001]、ASPECTS评分[分别为5.00(3.00,8.00)分、8.00(7.00,9.00)分,Z=-4.23、P<0.001]、4D CTA侧支循环评分[分别为2.00(0,3.00)分、3.00(3.00,4.00)分,Z=-5.39、P<0.001]、血栓负荷评分[分别为4.00(1.00,7.00)分、7.50(6.00,9.00)分,Z=-3.42、P=0.001]、闭塞位置(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别为23/22例、11/45例,χ²=9.70、P=0.002)及心房颤动(分别为27、19例,χ²=5.83、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ASPECTS评分(OR=0.64,95%CI 0.47~0.87)、NIHSS评分(OR=1.13,95%CI 1.01~1.26)、4D CTA侧支循环评分(OR=0.40,95%CI 0.22~0.76)是AIS患者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以ASPECTS评分、NIHSS评分、4D CTA侧支循环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AIS是否发生出血转化的AUC为0.876,95%CI 0.807~0.945,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87.5%。结论低ASPECTS评分、高NIHSS评分及低4D CTA侧支评分的AIS患者术后更易发生出血转化,结合三者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AIS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概率,为临床决策提供有效的帮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出血转化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误食磁性异物致消化道损伤的临床特点、致病机制及诊治方法,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9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6例消化道磁性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消化道穿孔将患儿分为消化道穿孔组(n=28)和消化道未穿孔组(n=18)。观察患儿性别、年龄、吞食异物时间、异物数量、临床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方法、胃肠道损伤情况、随访情况等。两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 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结果全组46例患儿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8个月至11岁,中位年龄3岁;就诊时明确异物吞食史34例,不明确吞食异物者12例。吞食异物数量2~10枚最多见,为25例。常见症状有呕吐18例和腹痛13例。6例最终自行排出异物,5例经胃镜取出异物,35例进行了腹腔探查手术后取出。28例存在消化道穿孔,最常见穿孔位置是回肠,为1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消化道穿孔组与消化道未穿孔组患儿是否存在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就诊时存在症状(OR=4.715,95%CI:1.074~20.696,P=0.040)、CRP升高(OR=11.605,95%CI:1.132~118.981,P=0.039)是存在消化道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磁性异物数量与消化道穿孔数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276, P>0.05)。结论误食磁性异物可能会引起消化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明确诊断后应积极进行干预,吞食时间较短者可尝试经胃镜取出,内镜治疗失败者应尽早外科手术。

  • 标签: 儿童 异物 胃肠道 腹部损伤 肠穿孔 磁性异物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安徽省儿童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1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6例,女性173例;年龄3~69个月,中位年龄15个月。按照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71)和预后良好组(n=448),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两组患儿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基线均衡的样本。比较两组灌肠方式、套头位置、白细胞计数、血清乳酸、CO2结合力、CRP、腹腔积液以及超重/肥胖等变量的差异,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与预后情况进行1∶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519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中发生预后不良71例(13.7%)。PSM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血便、腹泻、发热症状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哭闹、呕吐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SM法,两组共69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以上协变量在两组间分布都达到均衡(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灌肠方式、套头位置、腹腔积液、血清乳酸水平、超重/肥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灌肠方式(OR=3.478,95%CI:1.150~10.517,P=0.027)、套头位置(OR=6.596,95%CI:1.669~26.056,P=0.007)、血清乳酸(OR=1.012,95%CI:1.003~1.021,P=0.010)、超重/肥胖(OR=6.085,95%CI:1.650~22.436,P=0.007)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空气灌肠、套头位于左半结肠、血清乳酸水平升高和超重/肥胖。

  • 标签: 肠套叠 儿童 灌肠 预后 倾向评分匹配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中应用对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与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ERAS模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入院当日、出院前日)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34±2.5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81±2.87)分,巴塞尔指数(BI)评分(81.72±9.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2.45±6.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评分(16.43±1.84)分、生理评分(14.97±1.77)分、环境评分(17.37±2.14)分以及社会关系评分(18.32±2.68)分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5.38%(6/39)明显低于对照组38.46%(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模式可明显改善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ERAS模式 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腹腔淋巴管瘤相关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腹腔淋巴管瘤继发并发症患儿18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儿中,腹腔淋巴管瘤继发感染4例,出血3例,破裂2例,肠梗阻9例。初诊超声确诊13例,CT确诊16例。2例腹腔淋巴管瘤继发感染和1例淋巴管瘤破裂患儿先行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行根治性手术;1例横结肠系膜巨大淋巴管瘤伴感染的患儿先急诊行囊肿外引流术,2个月后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余14例患儿均行一期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其中行单孔腹腔镜辅助手术8例,开放手术10例。术后恢复满意,无乳糜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6 ± 1.8)d,其中单孔腹腔镜辅助手术后住院时间(5.4 ± 1.4)d,开腹手术后住院时间(7.6 ± 1.6)d。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儿童腹腔淋巴管瘤出现并发症临床较少见,腹部超声和CT可作为常规检查评估病情,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使患儿获得良好的预后。

  • 标签: 儿童 腹腔 淋巴管瘤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