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游离背阔联合人工真皮及刃厚治疗下肢脱套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8例下肢脱套伤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9~75岁,创面面积为25 cm×12 cm~61 cm×34 cm。以携带12~15 cm宽背阔面积为20 cm×8 cm~32 cm×8 cm的游离背阔修复骨/肌腱外露部位或功能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余缺损用双层人工真皮修复,将供区直接缝合。待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后,取大腿刃厚按1∶2~1∶4的比例扩展后移植修复残余创面,对供区行换药治疗。观察术后背阔、人工真皮、刃厚成活情况,记录人工真皮移植和刃厚移植的间隔时间,观察供区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术区外观和功能,于末次门诊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评估感觉恢复情况,参照《手外科手术学》中的综合评定标准评估功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下肢植皮区和大腿供区瘢痕情况,询问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6例患者背阔均成活;2例患者背阔出现远侧尖端部分坏死,坏死部分待刃厚移植时切除后直接植皮修复。8例患者移植的人工真皮均成活。7例患者移植的刃厚成活;1例患者移植的刃厚部分坏死,予以再次植皮修复。人工真皮移植和刃厚移植的间隔时间为15~26(20±5)d。背阔供区术后均愈合,遗留线性瘢痕;大腿片供区术后瘢痕愈合。随访6~18(12.5±2.3)个月,色泽、弹性与周围皮肤组织接近,下肢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背部供区线性瘢痕未见增大,大腿供区无明显增生性瘢痕。末次门诊随访时,感觉恢复至S2级或S3级;功能为优者3例、良者4例、可者1例;下肢植皮区VSS评分为4~7(5.2±0.9)分,大腿供区VSS评分为1~5(3.4±0.8)分;患者对疗效表示比较满意。结论采用游离背阔覆盖骨/肌腱外露或功能区创面,移植人工真皮与扩展后刃厚覆盖残余创面的方法,修复下肢脱套伤导致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自体片面积小,术后功能区恢复效果好,片移植区愈合质量佳。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脱套伤 背阔肌肌皮瓣 人工真皮 刃厚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联合股前外侧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9例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63岁[(45.3±5.6)岁]。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15 cm~25 cm×20 cm。均联合一侧游离旋髂浅动脉及对侧股前外侧进行修复,供、受区均Ⅰ期缝合。观察成活、供受区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6及12个月,参照晚期功能评价标准评价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部功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VS)评分评估供区瘢痕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色泽、弹性、外观及供区瘢痕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2.5±2.3)个月]。9例联合均成活。大腿供区术后1例出现切口裂开,经Ⅱ期缝合后愈合,余供区均Ⅰ期愈合。受区质地及外观可。5例患者明显臃肿,行Ⅱ期修整术,术后外观得到明显改善。晚期功能和手部功能评分随术后时间逐渐提高(P<0.05)。术后12个月晚期功能评价:优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78%。术后12个月手部功能评价:优3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67%。供区VVS评分术后1个月为(9.7±1.3)分,术后6个月为(5.7±0.9)分,术后12个月为(3.4±0.8)分(P<0.05)。末次随访时色泽弹性与周围皮肤组织接近,轻度臃肿,供区瘢痕小。结论采用游离旋髂浅动脉联合股前外侧进行移植,可以一次性覆盖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外观、质地良好,术后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留线性瘢痕。

  • 标签: 手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