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阈值下基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图像测得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测量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基于CCS方法测量FAI的可行性并探索合适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纳排标准筛选后,非钙化斑块组纳入122例冠状动脉仅有非钙化斑块的患者,包含144支病变血管;无斑块组纳入97例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包含186支正常血管。使用Perivascular Fat Analysis Tool软件勾画CCS和CCTA图像的冠状动脉并设置相应的脂肪组织阈值,软件自动生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的感兴趣区,并计算出FAI。CCS图像设置4种脂肪组织阈值(-190~-30、-185~-25、-180~-20和-175~-15 HU);CCTA图像设置1种脂肪组织阈值(-190~-30 HU)。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量FAI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CS与CCTA图像测量的血管周围FAI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其相关性。结果(1)2名医师基于CCS及CCTA图像测得的FAI具有较好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2)阈值取-185~-25 HU时,非钙化斑块组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得的FAI分别为(-84.15±5.99)和(-83.83±5.9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429);且无斑块组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得的FAI分别为(-83.41±5.75)和(-83.84±6.25)HU,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0);(3)阈值取-190~-30、-180~-20和-175~-15 HU时,非钙化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基于CCS与CCTA图像测得的FA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非钙化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不同阈值下基于CCS图像测得的FAI与CCTA图像所测得的FAI均呈中度相关。结论基于CCS图像测量FAI具有可行性,合适阈值为-185~-25 HU。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脂肪衰减指数 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冠状动脉周围(简称冠周)脂肪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非钙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1例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CTA检出206例(355支)冠状动脉有非钙化斑块,255例(510支)冠状动脉未见异常。于CT平扫[钙化积分(CCS)序列]图像对冠周脂肪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选取距冠状动脉开口处10 mm起始的长为40 mm的冠状动脉进行冠状动脉ROI勾画并自动生成冠周脂肪ROI,随后进行冠周脂肪衰减指数(FAI)以及影像组学参数的提取。将865支冠状动脉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606)和测试组(n=259)并进行组学建模,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FAI值以及组学模型对于非钙化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从基于平扫的冠周脂肪的图像中共提取1 692个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筛选后,筛选出14个特征用于影像组学模型的建立。模型在测试组中鉴别非钙化斑块患者和冠状动脉未见异常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0.3%、63.2%、75.2%和0.75。结论基于平扫冠周脂肪影像组学模型对非钙化斑块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冠状动脉 钙化积分 脂肪 影像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