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通气/灌注光子发射计算断层(SPECT)和低剂量CT融合显像(SPECT/CT)在老年人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疑诊肺栓塞并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检查的279例患者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63例(老年组)、年龄<65岁者116例(非老年组)。以经随访证实正确的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比较分析两个年龄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的诊断效能,以及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老年组同期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CT肺动脉造影(CTPA)者43例,比较分析其肺通气/灌注SPECT/CT与CTPA的诊断效能。结果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6.10%(74/77)、91.86%(79/86)和93.87%(153/163),与非老年组的诊断敏感性96.43%(27/28)、特异性94.31%(83/88)和准确性94.83%(110/1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409、0.116,P=1.000、0.522、0.733)。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42%(65/77)、63.95%(55/86)和73.62%(120/163),与肺通气/灌注SPECT/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例均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及CTPA的老年患者中排除1例CTPA诊断不能确定者,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55%(28/29)、92.31%(12/13)、95.24%(40/42),CTPA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65.52%(19/29)、92.31%(12/13)、73.81%(31/42),两者特异性相同,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2)。结论肺通气/灌注SPECT/CT显像在老年患者中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高,优于CTPA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

  • 标签: 肺栓塞 肺通气 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9Tcm-二巯基丁二酸(DMSA)肾SPECT/CT显像对成人上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医院109例临床疑诊上尿路感染患者[男14例,女95例,年龄23~85(60.0±14.1)岁]的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及临床资料,以临床最终诊断作为诊断标准,分析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并与SPECT显像结果比较;另分析上尿路感染的SPECT/CT影像表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诊断方法间的差异。结果109例患者中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诊断上尿路感染91例,其诊断上尿路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6/86)、78.26%(18/23)、94.51%(86/91)、18/18、95.41%(104/109);同机低剂量CT的应用使SPECT/CT显像的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SPECT显像[52.17% (12/23),P=0.014],并有5.81%(5/86)的患者借助于同机CT发现了上尿路感染的病因。29.41%(10/34)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SPECT/CT显像可见典型肾瘢痕征象;剔除典型肾瘢痕患者后,急性、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2个者分别为11.54%(6/52)和37.50%(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P=0.008)。结论99Tcm-DMSA肾SPECT/CT显像对成人上尿路感染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与99Tcm-DMSA肾SPECT显像相比,SPECT/CT显像能有效提高特异性,探查尿路梗阻、结石等上尿路感染病因。

  • 标签: 泌尿道感染 99m锝二巯基丁二酸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内转移瘤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病理学或临床确诊的眼内转移瘤患者53例(54只眼睛,其中1例为双眼转移),其中男性23例、女性30例,年龄22~73(52.7±11.6)岁。所有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对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参数进行分析,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评估PET/CT对肿瘤原发灶的探查及其他部位转移灶发现的价值。多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眼内转移瘤CT形态多样,以梭形软组织影最为多见。47例可测量的眼内转移瘤CT值与SUVmax、SUVmean均无明显线性关系(均r=-0.252,均P=0.088)。50例放射性摄取增高转移瘤的SUVmax、SUVmean均与其长径、短径、上下径呈显著正相关(r=0.631~0.791,均P=0.000)。既往无肿瘤病史患者43例,PET/CT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97.7%(42/43),其中来源于肺癌36例、乳腺癌2例、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和前列腺癌各1例。PET/CT显示转移灶≥2个的患者51例(51/53,96.2%),其中主要伴淋巴结转移43例(43/53,81.1%)、骨转移42例(42/53,79.2%)。结论眼内转移瘤CT形态多样,SUV仅与其大小有关。18F-FDG PET/CT在眼内转移瘤诊断、肿瘤原发灶的探查及其他部位转移灶的发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眼内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性切除术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6年8月间北京医院收治的70例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前1个月内行18F-FDG PET/CT显像的初诊NSCLC患者资料,其中男35例,女35例,中位年龄64岁。分析患者肺癌原发灶及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的PET/CT影像学征象[原发灶大小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纵隔或肺门高代谢淋巴结(HML) SUVmax及分布类型]并随访。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期和无进展生存(PFS)期。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随访0.9~8.2年。70例患者中,31.4%(22/70)进展,24.3%(17/70)死亡。对于OS期,术前NSCLC原发灶SUVmax≥10与<10者(4.6和7.6年)、原发灶大小>3 cm与≤3 cm者(4.8和7.4年)、纵隔或肺门HML分布于肺癌同侧与位于双侧或无HML者(4.4和7.4年)、纵隔或肺门HML SUVmax≥5.0与<5.0者(3.8和7.3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0.135~15.238,均P<0.01);上述组别患者PFS期(3.9和6.7年、3.8和6.6年、3.8和6.4年、3.3和6.3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值:8.410~14.600,均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和SUVmax是预测NSCLC术后OS期及P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纵隔或肺门HML分布类型对预测NSCLC的OS期有边际意义(P=0.051)。结论NSCLC根治术前18F-FDG PET/CT显像中的原发灶大小和SUVmax对NSCLC术后生存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纵隔或肺门HML分布类型对术后NSCLC的预后可能有预测价值。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密度淋巴结N1、N2期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10月至2017年12月间北京医院118例[男68例、女50例,年龄27~87(65.4±10.8)岁]N0~N2期NSCLC初诊患者。患者均行术前18F-FDG PET/CT检查,检查后1个月内行肺癌切除并局部淋巴结清扫手术。将显像结果和清除切除的肺门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并比较不同密度(钙化、部分钙化、高密度、低+等密度)组淋巴结的转移构成比。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获得诊断不同密度淋巴结N1、N2期转移的淋巴结短径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界值,并计算诊断效能。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χ2分割)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获得病理结果的433枚肺门纵隔淋巴结中,N0期365枚,N1、N2期淋巴结68枚。钙化组(n=8)N1、N2期转移构成比为0,部分钙化组、低+等密度组的转移淋巴结构成比分别为28.6%(8/28)、20.3%(44/217),均高于高密度淋巴结组[8.9%(16/180), χ2值:7.369、9.945,均P<0.017(χ2分割阈值)];部分钙化组与低+等密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017)。N1、N2期淋巴结的SUVmax高于N0期淋巴结[6.94(4.51,11.36)与2.45(1.93,3.42);z=-10.388,P<0.01]。ROC曲线分析示,肺门纵隔淋巴结N1、N2期转移的SUVmax诊断界值为3.66,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3%、78.9%、80.0%;低+等密度组、高密度组的SUVmax诊断界值分别为3.66、2.79,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2%、86.7%、88.0%、64.1%和93.8%、57.9%、61.1%、17.9%,除灵敏度外,其余3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0.724、7.326、32.971,均P<0.01)。将淋巴结短径(短径界值1.0 cm)与SUVmax联合后,低+等密度组的特异性(94.2%)高于单纯应用短径(80.9%)或SUVmax的特异性(86.7%; χ2值:14.048、5.661,均P<0.05);高密度组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单纯应用SUVmax的结果(χ2值:58.043、37.037,均P<0.01)。结论18F-FDG PET/CT对NSCLC低+等密度淋巴结N1、N2期转移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对部分钙化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有限。将淋巴结短径与SUVmax界值进行联合可提高18F-FDG PET/CT对低+等密度、高密度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特异性或准确性。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