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患者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4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无乙肝病史。3例患者病变密度/信号均匀,1例病变密度/信号混杂,内见脂肪密度/信号。4例患者病变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包膜样延迟强化,3例强化特点呈快进快出。肝脏PEComa动脉期均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多样,部分为包膜样延迟强化,患者临床病史不支持肝癌等诊断时,应考虑肝脏PEComa的可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评价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烟雾病(MMD)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EDAS治疗的38例(42侧)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行CTP及DSA检查,分别测量术区皮层、对侧镜像区及脑干手术前、后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计算相对参数值(rCBF、rCBV、rMTT、rTTP),比较手术前、后脑灌注变化及各参数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的效能;依据术后DSA显示的侧支血管形成程度将手术半球分为富侧支血管组半球与乏侧支血管组半球,探讨2组间灌注改变差异。结果42侧手术半球术后灌注均明显改善,表现为rCBF值较术前明显升高,rTTP及rMTT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各参数中rTT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97),诊断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0.8%。26侧手术半球被归为富侧支血管组(61.9%),16侧半球被归为乏侧支血管组(38.1%)。富侧支血管组术后rCBF、rMTT变化值明显优于乏侧支血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能够定量评价MMD患者EDAS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后rTTP变化可间接反映侧支血管形成程度。

  • 标签: CT灌注成像 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烟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肺栓塞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166例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站式”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按有无IVCS分为IVCS组(101例)和无IVCS组(65)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左髂总静脉狭窄率,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盆腔粗大侧支静脉、肺栓塞发生情况,肺动脉栓塞指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VCS组肺栓塞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IVCS组与无IVCS组左髂总静脉狭窄率[分别为(68±8)%、(25±14)%,t=-25.300,P<0.001]、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的发生情况[分别为25/101、31/65,χ²=9.310,P=0.002]、下腔静脉漂浮血栓长度[分别为17.2(10.9,27.8)mm,27.4(20.1,55.9)mm,Z=-2.316,P=0.021]、肺栓塞发生情况(分别为43/101、41/65,χ²=6.651,P=0.010)、肺动脉栓塞指数[分别为10.0%(5.0%,17.5%)、22.5%(10.0%,30.0%),Z=-3.49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VCS组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髂总静脉狭窄率[β=-1.964,OR(95%CI)0.140(0.031~0.638),P=0.011]、下腔静脉漂浮血栓[β=1.212,OR(95%CI)3.360(1.566~7.209),P=0.002]是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下腔静脉漂浮血栓对肺动脉栓塞指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b=0.352,t=2.410,P=0.021)。结论IVCS并急性左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无IVCS患者,有无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是影响肺栓塞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肺栓塞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烟雾综合征(moyamoya syndrome, MMS)大血管狭窄特征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4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101例MM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分为梗死组及无梗死组,脑梗死模式分为穿支动脉梗死、皮质动脉梗死、分水岭梗死及多发性梗死;以单侧大脑半球为单位进行评估,根据Houkin's MRA评分标准对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狭窄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组间大血管受累率以及脑梗死模式与大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MRA评分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结果101例MMS患者中梗死组42例(48侧半球),无梗死组59例(102侧半球)。梗死模式分别为皮质动脉梗死(29.2%)、穿支动脉梗死(16.7%)、分水岭梗死(16.7%)及多发性梗死(37.5%)。梗死侧与无梗死侧MMS的大脑半球相比,ACA、MCA及 ICA受累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梗死侧PCA受累比例明显高于无梗死侧(64.6% vs. 30.4%,P<0.05)。皮质动脉梗死及多发性梗死在PCA重度狭窄或闭塞组中所占比例(40%、50%)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轻中度狭窄组(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MRA评分与多发性梗死之间呈正相关(r=0.648,P<0.05)。结论PCA受累导致MMS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推测是引起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当PCA重度狭窄或闭塞时,梗死模式以皮质动脉梗死和多发性梗死最为常见。此外,MRA评分与多发性梗死模式存在一定相关性。

  • 标签: 烟雾综合征 狭窄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评价烟雾综合征(MMS)患者脉络膜前动脉(AChA)和后交通动脉(PComA)扩张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并行颅脑CTA与DSA检查的MM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入组71例MMS患者,根据DSA结果将患者分成单侧MMS组(20例,20侧半球)和双侧MMS组(51例,102侧半球)。单侧MMS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5±9)岁;双侧MMS组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龄(44±12)岁。以一侧大脑半球为单位,在CTA及DSA图像上分别对患侧AChA和PComA进行评估,分为扩张组与未扩张组。采用Kappa分析评价2种检查方法判断AChA扩张的一致性。在CTA图像上测量PComA、大脑后动脉P1段和P2段的管腔直径,计算PComA/P1和PComA/P2的比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对CTA测量结果进行可重复性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PComA扩张组与未扩张组的CTA测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绘制ROC曲线,计算诊断PComA扩张的最佳阈值,并分别计算CTA诊断AChA和PComA扩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CTA诊断单侧MMS的AChA扩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CTA诊断双侧MMS的AChA扩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90.00%、93.90%、93.14%、78.26%、97.47%。与DSA比较,CTA诊断单、双侧MMS的AChA扩张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检查方法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1.00和0.79,P均<0.01)。共46例患者(69侧大脑半球)纳入PComA评价研究。扩张组的PComA/P1(1.09±0.41)和PComA/P2(0.86±0.13)明显大于未扩张组的PComA/P1(0.71±0.21)和PComA/P2(0.75±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9、-2.50,P均<0.05)。CTA诊断PComA扩张的最佳阈值分别为0.87(PComA/P1)和0.76(PComA/P2),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2%、83.33%、84.06%、86.84%、80.65%和79.49%、60.00%、71.01%、72.09%、69.23%。与DSA相比,CTA诊断PComA扩张的Kappa值分别为0.68(PComA/P1)和0.40(PComA/P2)。结论CTA评价MMS的AChA扩张与DSA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当CTA上PComA/P1比值大于0.87时,可以作为PComA扩张的诊断依据。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前降支(LAD)长支起自右冠状窦(RCS)/右冠状动脉(RCA)的双前降支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79 617例患者中LAD长支起自RCS/RCA的双前降支变异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9~87(59.0±15.2)岁。根据LAD长支走行方式将患者分为肺动脉前型12例(pre-LAD组)和肺动脉下型13例(sub-LAD组)。另纳入30例CCTA检查无冠状动脉变异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59.6±11.6)岁。观察指标:(1)测量和比较LAD短支及LAD长支全程长度、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比较pre-LAD组、sub-LAD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LAD长度(全程、前室间沟前段)、管径(起始段、中段、远段)的差异。(2)比较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LAD长支起源、对角支、间隔支及右圆锥支的差异。(3)评估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有无斑块以及管腔有无狭窄,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整体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pre-LAD长支与sub-LAD长支、LAD长支与LAD短支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LAD长支起自RCS/RCA变异的发生率为0.31‰(25/79 617),其中0.20‰(16/79 617)起自RCS、0.11‰(9/79 617)起自距RCA开口10 mm范围内的RCA近段。(1)LAD长支、LAD短支的全程长度分别为(137.5±23.4)mm和(47.6±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P<0.001);二者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全程长度[(149.0±17.6)mm]大于sub-LAD组[(129.2±21.2)mm];pre-LAD组长支进入前室间沟前段长度[(90.8±15.7)mm]依次大于sub-LAD组[(48.1±8.4)mm]和对照组[(21.6±5.2)mm];对照组LAD起始段管径依次大于pre-LAD组和sub-LAD组;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支中段管径均大于sub-LAD组;对照组LAD及sub-LAD组长支远段管径均大于pre-L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支由近段至远段管径均逐渐缩小;但sub-LAD组长支远段管径较中段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2)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LAD长支起源位置及对角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条pre-LAD长支(3/12)和11条sub-LAD长支(11/13)可见间隔支发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re-LAD组中右圆锥支均起自LAD长支,sub-LAD组中右圆锥支均起自RCA近段或R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的整体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2与8/13,2组患者的LAD长支的斑块发生率为2/12与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25条LAD长支中有2条存在斑块(8%,2/25),25条LAD短支中有12条存在斑块(48%,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2)。结论LAD长支起自RCS/RCA的双前降支变异,与正常LAD解剖差异很大。全面评估双前降支变异中LAD长支及LAD短支的起源、走行、分支、重要解剖关系及管腔情况,对于相关心血管症状的解释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冠状血管 左前降支 CT血管成像 解剖变异 容积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