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患者于其静脉输液方案中开展静脉留置针穿刺,对降低不良反应和提升小儿依从性的价值探究。方法:此次研究共计收录病例样本50例,均收录于2020.10——2022.10期间我院的小儿患者,样本入组后接受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行规范性分组,通过给予不同的静脉输液方案开展对照分析研究,分别为对照组(常规钢针穿刺)、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统计组间样本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就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组统计值为4.00%,该参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值24.00%,P<0.05。测定两组小儿临床依从性,观察组测定值96.00%高于对照组68.00%,P<0.05。结论:小儿患者于其静脉输液方案中开展静脉留置针穿刺,对降低不良反应和提升小儿依从性的价值显著。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不良反应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患者于其静脉输液方案中开展静脉留置针穿刺,对降低不良反应和提升小儿依从性的价值探究。方法:此次研究共计收录病例样本50例,均收录于2020.10——2022.10期间我院的小儿患者,样本入组后接受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行规范性分组,通过给予不同的静脉输液方案开展对照分析研究,分别为对照组(常规钢针穿刺)、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统计组间样本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就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组统计值为4.00%,该参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值24.00%,P<0.05。测定两组小儿临床依从性,观察组测定值96.00%高于对照组68.00%,P<0.05。结论:小儿患者于其静脉输液方案中开展静脉留置针穿刺,对降低不良反应和提升小儿依从性的价值显著。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不良反应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于小儿肺炎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对促进患儿症状及肺功能改善的价值探究。方法:此次研究共计收录病例样本52例,均收录于2021.8——2022.8期间本院的小儿肺炎患者,样本入组后持续接受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开展规范性分组展开此次对照分析研究,分别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统计样本症状缓解情况及肺功能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应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所用时间比对照组患儿的更短,P<0.05。于护理前后就组间肺功能指标展开测定,结果显示护理前差异较小,护理后两组指标虽均有所改善,但均以观察组测定值参数更具优势,P<0.05。结论:于小儿肺炎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对促进患儿症状及肺功能改善的价值显著。

  • 标签: 小儿肺炎 优质护理 症状改善 肺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的护理方式对CVC感染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总计87例,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实验A组(44例)和实验B组(45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比较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实验A组共有11里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其所占比例为25%;实验B组共有3里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其所占比例为6.7%,则实验B祖辈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较少一些。实验A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态度、专业度、细心度、感染管理、沟通评分低于实验B组对护理人员的态度、专业度、细心度、感染管理、沟通评分。结论:不同的护理方式对CVC感染的影响不同,使用感染护理的效果较好,可减少患者的感染情况,值得推崇。

  • 标签: 护理方式 肿瘤化疗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
  • 简介:摘要DNA损伤是衰老相关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可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凋亡,加快个体衰老速度、增加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本文将从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两个层面阐述其与衰老之间的研究进展,并综述其与衰老常见相关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及早衰综合征的关系,为抗衰老研究和临床干预衰老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衰老 分子机制 DNA损伤 衰老相关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疾病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四川省泸州市2010-2021年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将疾病状态划分为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500、350~、200~、≤199个/μl和死亡(S1~S5依次表示),构建连续时间离散状态的可逆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分析疾病进展规律。结果共纳入7 542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年龄M(Q1,Q3)为53.4(41.2,64.5)岁。感染者S3→S2的转移强度较大。随访期间,感染者S4→S5的转移概率逐渐升高。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15~24岁者相比,≥45岁者S2→S1、S3→S2和S4→S3的转移强度较低,S3→S4的转移强度较高;与单身者相比,已婚者S3→S2和S4→S3的转移强度较高,S3→S4和S4→S5的转移强度较低;基线CD4计数≤500个/μl者S1→S2的转移强度高于>500个/μl者;2011-2015年被诊断者S3→S4的转移强度低于2010年及以前被诊断者。结论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倾向于向上一疾病状态转移,提示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免疫重建;较大年龄(≥45岁)、已婚、基线CD4计数较低和2010年及以前被诊断均是其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疾病转归 马尔科夫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究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患者术后近远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s)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LVAD植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近远期发生VAs的术前危险因素。术前及术后VAs均定义为持续>30s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并且需要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体外电除颤或药物治疗。结果共有57例LVAD患者纳入分析,年龄(45.5±10.6)岁,男性51例(占89.5%),17例(占29.8%)植入液力悬浮离心泵,40例(占70.2%)植入全磁悬浮离心泵。无一例患者术后早期(术后30d内)死亡,术后有10例(占17.5%)发生VAs,其中,4例(占7.0%)发生在术后早期(术后30d内),均表现为电风暴(ES),其余6例(占10.5%)VAs发生在术后30d之后,无ES表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VAs病史[比值比(OR)16.734,95%可信区间(CI)1.959~142.923,P=0.010]及术前为心房颤动(OR 12.656,95%CI 1.263~126.772,P=0.031)是影响术后VAs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VAs(ρ=0.554,P<0.01)比术前房颤(ρ=0.317,P=0.016)与术后VAs发作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术后早期发生ES的患者与未发生ES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0 mm(75.0%比20.8%,P=0.042),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5.0%比18.9%,P=0.034)的比例更高,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18.3±4.1)%比(24.7±4.0)%,P=0.003]更低。结论VAs是LVAD植入术后近远期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存在心律失常(VAs及房颤)与术后VAs发作呈显著性相关,对这部分患者围术期应严密监测,减少LVAD术后VAs,尤其是术后早期ES发作的策略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左心室辅助装置 室性心律失常 电风暴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21世纪新兴的教学方法与医学治疗技术,为未来教育、治疗提供了无限可能。本文就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况、在临床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临床工作人员和护理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虚拟现实技术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与医院暴力、共情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6月选取北京安贞医院的300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暴力事件发生状况调查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和人际反应指数(IRI)量表对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临床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与医院暴力、共情能力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医院暴力事件、共情能力预测护士心理应激反应的情况。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1份,有效问卷279份。结果临床护士1年内遭受过医院暴力的总发生率为58.1%(162/279)。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的临床护士心理应激反应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应激反应总分与近1年暴力事件总数、语言伤害次数和威胁次数均有相关性(P<0.05);躯体冲突严重程度、想象、威胁次数与心理应激反应呈正相关(P<0.01),女性出现应激反应更多(P<0.01)。观点采择与心理应激反应呈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护士遭受医院暴力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其中女性更易发生,共情能力则系针对该反应的保护性因素。

  • 标签: 护士 心理应激反应 医院暴力 共情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中青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2018年11月—2020年11月门诊治疗的105例中青年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效能感、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效能感评分、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青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中青年 个性化健康教育 自我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前期患者行导管消融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前期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治疗、房颤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LAAO)数据。于术后第3、6和12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患者在院期间及出院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死亡、血栓栓塞、血管穿刺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年龄(68.8±10.2)岁,其中男8例。9例均为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3(1,5)年。9例患者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均达到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且消融径线达到完全阻滞。其中5例患者同期行LAAO,术中检查未见残余分流及器械移位。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9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手术相关死亡、血栓栓塞事件、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脏压塞、心房食管瘘。1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后自行吸收。结论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前期的患者行导管消融术同期行或不行LAAO可能是安全、可行的。研究结论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血栓前期 导管消融术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至中年期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轨迹与成年期亚临床肾损伤(subclinical renal damage,SRD)的发生关系。方法1987年在陕西汉中三个镇选取4 623名6~18岁儿童和青少年建立"汉中青少年高血压研究队列",并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95年、2005年、2013年和2017年进行随访,基于群体轨迹模型,根据不同BMI轨迹变化对人群进行分组,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中年期SRD发生的关系。结果共纳入从儿童到中年期随访的2 678名受试者,根据BMI轨迹变化将人群分为:低增长组(n=1 017)、中增长组(n=1 353)和高增长组(n=308),其中共有248名(9.3%)受试者在中年期出现SRD。低增长组、中增长组和高增长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分别为0.9(0.6,1.4)、1.0(0.7,1.7)、1.6(0.8,3.2)(P趋势<0.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98.5(87.6,111.6)、96.2(86.4,109.7)、95.3(87.5,125.0)ml·min-1·(1.73 m2)-1(P趋势=0.025)。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从BMI低增长组到高增长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呈线性增加趋势[β=3.16(95%CI 1.02~5.31),P趋势=0.004];BMI轨迹变化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无相关性且未呈现线性趋势[β=-2.30(95% CI-5.18~0.57),P趋势=0.117]。在校正性别、年龄、病史及生活方式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高增长组成年期SRD发生的风险是低增长组的2.83倍(OR=2.83,95%CI 1.84~4.36,P趋势<0.001)。结论BMI增长水平较高,成年期SRD风险也显著升高。早期识别BMI轨迹可能有助于预测个体成年后的肾功能。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成年人 体重指数轨迹 亚临床肾损伤 纵向队列研究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初步诊断疑似丙酸血症的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对疾病进行精准诊断,为患儿的诊疗及该家系后续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儿外周血后提取基因组DNA,对其甲基丙二酸血症和丙酸血症相关致病基因(MUT、MMACHC、MMAA、MMAB、MMADHC、LMBRD1、PCCA、PCCB和SLC22A5)进行高通量测序,筛查致病变异位点;针对高通量测序未覆盖区域设计引物后进行一代测序;抽取其父母和姐姐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后进行变异位点验证。结果患儿MUT基因存在c.1560+2T>C和c.729_730insTT(p.Asp244fs)复合杂合变异,丙酸血症相关基因未发现致病变异。患儿姐姐与父亲携带MUT基因c.1560+2T>C杂合变异;患儿母亲携带MUT基因c.729_730insTT(p.Asp244fs)杂合变异。结论患儿为MUT基因c.729_730insTT(p.Asp244fs)和c.1560+2T>C复合杂合变异所致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患儿姐姐与患儿父母为携带者;基因检测利于甲基丙二酸血症和丙酸血症的鉴别诊断。

  • 标签: 高通量测序 甲基丙二酸血症 丙酸血症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 Ⅱ)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并对该家系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通过一代测序、琼脂糖凝胶电泳、real-time PCR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等方法对患者IDS基因进行检测并在其母亲身上验证;对该家系胎儿通过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Real-time PCR和MLPA皆显示患者IDS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其母亲IDS基因正常。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为正常男性。结论患者为IDS基因新发第2外显子缺失导致的MPS Ⅱ患者,其母亲非携带者;本研究结果拓宽了IDS基因致病变异谱;多方法联合应用检测IDS基因变异可对MPS Ⅱ进行准确的遗传学诊断和产前诊断。

  • 标签: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基因 单外显子缺失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数目(NMLN)及位置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肝内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及淋巴清扫术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56例,年龄(58±10)岁。根据TNM分期(第8版)分为2组:N0期组(n=62)和N1期组(n=43)。依据NMLN分期将转移淋巴结为0、1~2、>3枚者分别分为3组:0期组(n=62)、1期组(n=24)、2期组(n=19)。将43例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依据淋巴结转移是否局限于第一站分为2组:第一站转移组(n=11)和非第一站转移组(n=3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淋巴结清扫及病理情况、术后生存情况等临床资料。筛选肝内胆管癌根治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N0、N1期组淋巴结清扫或检出数目分别为6(3,8)和6(3,10)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P>0.05)。N0期组患者总体生存期优于N1期组(32.0比9.0个月,χ2=23.99,P<0.001)。0期组、1期组和2期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0、14.0和6.0个月,3组间总体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18,P<0.001)。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NMLN分期较N分期具有更好的预后预测能力。第一站转移组和非第一站转移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0和7.0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糖类抗原125>35.0 U/ml(HR=4.297,95%CI:2.418~7.634)、肝内胆管结石(HR=2.713,95%CI:1.499~4.911)、T4分期(HR=2.934,95%CI:1.478~5.825)、NMLN分期1期(HR=2.759,95%CI:1.500~5.077)、NMLN分期2期(HR=7.376,95%CI:3.553~15.312)为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肝内胆管癌根治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NMLN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而淋巴结转移位置与预后无关。

  • 标签: 淋巴结 淋巴转移 胆管上皮癌 淋巴结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体外牙颌模型上具有不同经验的操作者行计算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的准确性和操作时间。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对上下颌牙颌模型,将其固定于仿真人头颅模型上模拟临床操作,每个模型上下颌各10个牙位,共120颗牙,由2位具有不同经验的操作者(新手和经验者)分别在自由手与导航技术[包括动态导航技术(dynamic navigation,DN)和静态导板技术(static navigation,SN)](每位操作者每种技术各20颗牙)下完成显微根尖手术中骨开窗与根尖切除操作,记录操作时间。术前拍摄牙颌模型锥形束CT,模拟手术路径规划;术后拍摄锥形束CT,在导航精度分析软件中比较模拟与实际手术的路径在测量起点、终点和角度的偏差。结果对于起点偏差,新手与经验者间仅在自由手组中[分别为(1.44±0.49)、(1.02±0.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67,P=0.020)。新手和经验者在终点和角度偏差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手组内,DN和SN亚组的起点偏差[(0.76±0.32)和(0.66±0.20)mm]均显著低于自由手亚组(q=7.58,P<0.001;q=8.66,P<0.001),两亚组的角度偏差(5.0°±3.5°、3.9°±2.1°)也均显著低于自由手亚组(10.9°±6.1°)(q=7.38,P<0.001;q=8.70,P<0.001)。经验者组中,DN、SN亚组仅在角度偏差(3.6°±1.9°、3.2°±1.7°)上与自由手亚组(8.2°±3.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74,P=0.001;q=6.29,P<0.001)。对于手术时间,使用DN和SN后,新手[DN和SN亚组分别为(4.80±2.15)、(1.09±0.48)min](q=14.60,P<0.001;q=20.10,P<0.001)和经验者[DN和SN亚组分别为(3.40±1.96)、(1.02±0.34)min](q=5.86,P<0.001;q=9.37,P<0.001)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使用自由手[新手和经验者组分别为(14.72±6.00)、(7.39±3.33)min]。对于不同牙位,新手和经验者使用自由手在前牙的操作时间均显著性少于后牙(q=8.14,P<0.001;q=5.20,P=0.007),而使用DN和SN时前后牙的操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操作者、使用不同技术对前后牙操作的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特别是新手操作的准确性,缩短操作时间。

  • 标签: 治疗,计算机辅助 导航 显微根尖手术 骨开窗术 根尖切除术
  • 作者: 苏敬博 张景玮 陈晨 邱应和 吴泓 宋天强 何宇 毛先海 翟文龙 程张军 李敬东 司书宾 蔡志强 耿智敏 汤朝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西安710061,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业工程系,西安710072,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上海20043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与肝脏移植中心,成都610041,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300060,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重庆400038,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长沙41000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郑州45005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外科,南京210009,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充637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及获益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10家三甲医院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的685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355例,女性330例;年龄[M(IQR)]59(14)岁(范围:22~83岁)。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辅助化疗组)及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未辅助化疗组)的组间差异进行均衡,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以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为目标变量构建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依据多态Birnbaum重要度计算对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进一步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分析辅助化疗的获益人群。结果685例患者中,接受辅助化疗214例,未接受辅助化疗47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筛选出124对患者,辅助化疗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均优于未辅助化疗组(总体生存时间:32.2个月比18.0个月,P=0.003;无复发生存时间:18.0个月比10.0个月,P=0.001)。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124。预后影响因素重要度排序结果依次为脉管侵犯(0.158 2)、神经浸润(0.158 2)、N分期(0.155 8)、T分期(0.120 9)、肝包膜侵犯(0.090 3)、辅助化疗(0.072 1)、肿瘤位置(0.057 5)、年龄(0.042 3)、肿瘤分化程度(0.034 0)、性别(0.029 3)、甲胎蛋白水平(0.028 9)和术前黄疸(0.008 5)。基于重要度大于0.1的变量(脉管侵犯、神经浸润、N分期、T分期)与辅助化疗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可从辅助化疗获益(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概率增幅2.21%~7.68%),早期患者行辅助化疗后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的概率提升更为明显。结论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早期患者从辅助化疗中的获益可能更大。

  • 标签: 胆道肿瘤 外科手术 肝内胆管癌 预后 辅助化疗 生存预测模型 贝叶斯网络
  • 作者: 沈泽锋 陈晨 耿智敏 毛先海 李敬东 宋天强 孙传东 吴泓 程张军 林瑞新 何宇 翟文龙 汤地 汤朝晖 梁霄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杭州 31000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西安 710061,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长沙410005,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充63700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30006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青岛26600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成都 61004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外科,南京210009,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长春130021,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重庆400038,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郑州450052,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普外科,深圳 51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腹腔镜根治性肝切除治疗的351例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90例,女性161例,年龄[M(IQR)]61(14)岁(范围:23~93岁)。将总队列随机分为训练集(264例)和验证集(87例)。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基于训练集数据,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获益。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远期生存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训练集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筛选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列线图。ROC曲线提示,训练集患者术后的1、3、5年总体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94(95%CI:0.721~0.867)、0.728(95%CI:0.618~0.839)、0.799(95%CI:0.670~0.928),验证集患者术后的1、3、5年AUC分别为0.787(95%CI:0.660~0.915)、0.831(95%CI:0.678~0.983)、0.810(95%CI:0.639~0.982)。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生存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切除术 腹腔镜 多中心回顾性 生存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对睡眠障碍艇员睡眠本能重塑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某基地因睡眠障碍就诊潜艇艇员38人,应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干预。干预前、后10 d内,采用睡眠日记评估睡眠规律指数(SR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采用脑电生理仪记录干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失匹配负波(MMN)和P300值。结果干预前后比较,SRI<25患者由12人减少为7人,26≤SRI≤36患者由17人减少为10人,37≤SRI≤46患者由5人增加到8人,SRI>46患者由4人增加到13人。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紊乱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潜伏期MMN明显延迟(P<0.01),波幅MMN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潜伏期P300明显延迟(P<0.01),波幅P300明显提高(P<0.01)。结论采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潜艇艇员睡眠,显著提高其大脑自动信息加工能力。

  • 标签: 潜艇艇员 心理内在控制技术 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