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儿 男,3岁9月龄,以“排稀便10个月、间断抽搐4个月”就诊,经乳糜泻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检测、十二指肠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乳糜泻,予去麦麸类饮食以及对症营养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出现多饮多尿,查血糖明显升高,尿糖、尿酮体阳性,诊断为乳糜泻合并1糖尿,给予对症补充胰岛素治疗。随访6年患儿血糖控制平稳,生长发育正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2岁6月龄和10月龄患儿均以排稀水便起,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大量水样便、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病理示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固有膜淋巴细胞浸润,伴隐窝凋亡,例1血清抗杯状细胞抗体阳性,2例患儿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肠。该病临床罕见,以营养支持及免疫抑制治疗为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24 h MII-pH)在儿童胃食管反流(GERD)中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 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行24 h MII-pH监测的41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结果将417例患儿分为GERD组(监测阳性组)和非GERD组(监测阴性组),比较两组反流事件的差异。将132例行电子胃镜检查的GERD组患儿分为反流性食管炎组(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NE)组,比较两组反流事件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417例患儿男 232例、女 185 例,年龄(7.3±3.9)岁,病程0.5(0.1,2.0)年,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反酸(128例)、呕吐(173例)、腹痛(101例)、咳嗽(76例)等。24 h MII-pH 监测显示反流阳性率为58.3 %(243/417),高于24 h食管pH监测的反流阳性率[43.6%(182/417)]。24 h MII-pH监测结果显示,GERD和非GERD组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液体反流次数、混合反流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4,19)比4(1,9)次/24 h、14(6,32)比7(3,13)次/24 h、0(0,0)比0(0,0)次/24 h、19(10,34)比8(3,14)次/24 h、6(2,12)比3(1,5)次/24 h,Z=-6.96、-7.25、-5.62、-8.75、-6.48,均P<0.05]。RE组和NE组Boix-Ochoa评分、长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弱酸反流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1.2(21.4,153.2)比20.7(12.1,34.7)分,5(2,10)比1(0,4)次/24 h,19(7,87)比8(3,22)min,5(2,15)比15(6,33)次/24 h,Z=-3.44、-3.41、-2.65、-2.27,均P<0.05]。结论24 h MII-pH监测可识别反流物的类型,不仅提高了儿童GERD的检出率,而且为初步探索疾病的病因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儿童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患儿 女,10岁,因“腹胀伴间断腹痛半个月余”入院,偶伴气促及胸闷,患儿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及胃肠镜病理嗜酸粒细胞升高,并排除其他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因,诊断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儿心脏超声示右心室心尖处闭塞性改变,心电图示Ⅲ、AVF导联T波倒置,V4~V6导联T波低平,V1呈QS,肌钙蛋白、肌红蛋白、B脑钠肽升高,存在心脏受累,予降低嗜酸粒细胞及抗凝、营养心肌及利尿等治疗,患儿心脏损伤好转。儿童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累及心脏罕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LGIB)的临床特征及非感染性病因特点,探讨电子结肠镜在其诊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消化病房收治的311例LGIB患儿,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男女比例1.47∶1,患儿平均年龄(4.67±3.99)岁,学龄前儿童占67.85%。97.75%儿童存在肉眼血便,以单纯血便为主。主要伴随症状有腹痛(31.19%)、腹泻(24.11%)。便潜血检测阳性率55.26%,结肠镜检查阳性率86.49%。儿童LGIB的常见病因为肠息肉、结直肠炎、炎症性肠、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及美克尔憩室。结肠息肉(P<0.001)、结肠炎(P=0.020)、溃疡性结肠炎(P<0.001)、过敏性结肠炎(P<0.001)、过敏性紫癜(P=0.031)及白塞病(P=0.033)在不同年龄阶段分布比例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过敏性结肠炎高发于1~6月龄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炎症性肠为11~16岁患儿首要病因。全部患儿经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便潜血检测阴性出院,其中治愈130例(41.80%),好转181例(58.20%)。结论儿童LGIB病因复杂,病因和发病年龄相关。肠道息肉及结直肠炎为主要病因,高发于各年龄段。结肠镜检查安全高效,在儿童LGIB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儿童 下消化道出血 结肠镜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LGIB)的临床特征及非感染性病因特点,探讨电子结肠镜在其诊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消化病房收治的311例LGIB患儿,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男女比例1.47∶1,患儿平均年龄(4.67±3.99)岁,学龄前儿童占67.85%。97.75%儿童存在肉眼血便,以单纯血便为主。主要伴随症状有腹痛(31.19%)、腹泻(24.11%)。便潜血检测阳性率55.26%,结肠镜检查阳性率86.49%。儿童LGIB的常见病因为肠息肉、结直肠炎、炎症性肠、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及美克尔憩室。结肠息肉(P<0.001)、结肠炎(P=0.020)、溃疡性结肠炎(P<0.001)、过敏性结肠炎(P<0.001)、过敏性紫癜(P=0.031)及白塞病(P=0.033)在不同年龄阶段分布比例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过敏性结肠炎高发于1~6月龄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炎症性肠为11~16岁患儿首要病因。全部患儿经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便潜血检测阴性出院,其中治愈130例(41.80%),好转181例(58.20%)。结论儿童LGIB病因复杂,病因和发病年龄相关。肠道息肉及结直肠炎为主要病因,高发于各年龄段。结肠镜检查安全高效,在儿童LGIB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儿童 下消化道出血 结肠镜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