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析2例结肠混合性神经内分-非神经内分(MiNE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经过,对MiNEC的诊断及治疗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本报道中的2例MiNEC均为老年患者,肿瘤较大、浸润较深,合并周围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强的侵袭性,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均在1年内死亡。

  • 标签: 结肠疾病 神经内分泌肿瘤 内分泌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患者男,48岁,主因"皮肤、巩膜黄染伴尿色加深15 d"入院治疗。完善检查,考虑胆管占位性病变,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理提示:胆管混合性腺-神经内分,病理分期:T2N0M0。术后恢复良好,行辅助性化疗及生物治疗,术后12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显示无复发。

  • 标签: 癌,神经内分泌 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 胆管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IA-ALCL)高发于乳房假体置入术后7~10年,患病率为(23~33)/100万。主要临床表现为伴血清肿的乳房肿胀、乳房肿物及淋巴结肿大。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毛面假体诱发的局部CD30+ T细胞克隆扩增及免疫反应、JAK-STAT等基因突变及某些病原体感染有关。常用的诊断方法有乳腺超声检查、假体周围渗液的细胞学检查、免疫表型检查及乳房肿块的组织活检。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手术治疗。作者对BIA-ALCL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1)警惕当今中国整形美容医疗环境下漏诊的风险,建议针对性收集亚裔人群临床数据。(2)BIA-ALCL发生概率极低,而且预后较好,已经置入毛面假体的患者不必过分担忧。(3)建议从毛面假体工艺、JAK-STAT等突变及病原体感染等方面对致病机制做深入全面研究,倡导多学科合作共同应对该疾病的诊疗。

  • 标签: 乳房植入物 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
  • 简介:摘要实性肾细胞中最常见的亚型包括透明细胞、乳头状细胞及嫌色细胞,本文总结了3种常见肾细胞亚型的影像学特征,并同主要的良恶性肿瘤及类肿瘤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包括肾脏集合管、淋巴瘤、转移瘤、嗜酸细胞腺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肾梗死等,旨在使影像科和泌尿科医师更好地认识实性肾细胞的影像学特点,从而理解及掌握其鉴别诊断。

  • 标签: 癌,肾细胞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鉴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hMEC-GAHB)的原代培养方法,观察该原代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混合液,结合长时间4 ℃和短时间37 ℃消化,配合低转速离心的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M组,实验组)和10例正常体积乳房患者(N组,对照组)的乳腺组织中消化获取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评价获取原代细胞的效果,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采用多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MICC)鉴定原代细胞种属,并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各组细胞细胞周期和体外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腺性肥大乳房每克乳腺组织可获取细胞数为5×106个,细胞存活率为70%,接种后48 h细胞贴壁率为60%,贴壁细胞活性良好,接种后约72 h胞质展开,约120 h相互融合。细胞增殖明显,未见明显凋亡。hMEC-GAHB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形态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正常表达典型的上皮细胞骨架蛋白[CK8、CK14、CK1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在含有相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的体外环境中,处于同一时期细胞对数生长期时,hMEC-GAHB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548、1.634、2.062、3.946、5.210、8.700,正常体积乳房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394、1.455、1.820、3.822、4.467、5.21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EC-GAHB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的G2/M期与G0/G1期细胞数比值分别为0.45±0.01和0.34±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可获得较满意的细胞数和细胞活性。hMEC-GAHB具有典型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在含有雌激素的体外环境中,hMEC-GAHB比较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力,并具有正常的细胞衰退期。

  • 标签: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 原代细胞 体外培养 形态学 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α(ERα)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组织和上皮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探讨其在腺性乳房肥大症病因学上的意义。方法对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和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IFHC)对乳腺组织的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及细胞中ERα蛋白的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ERα表达于导管和小叶的腔上皮细胞内,在肌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细胞内几乎不表达,且腺性肥大乳房乳腺组织导管上皮处ERα阳性细胞数多于小叶,两者比例较为恒定(1.7∶1.0)。ERα阳性细胞在腺性肥大乳房和正常体积乳房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ER)分别为17.25%和6.13%。腺性肥大乳房组、正常体积乳房组细胞株中的ERα蛋白表达值(PEV)为1.965和1.002。腺性肥大乳房乳腺组织中ERα PER和ERα PEV与正常体积乳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ER和ERα PEV与乳房肥大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ERα在乳腺组织内的表达定位具有特征性。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比较,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的ERα PER和ERα PEV均明显增高,且ERα表达情况的高低与乳房肥大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由此推测,腺性乳房肥大症的发生与乳腺组织内ERα的分布特点和上皮细胞内ERα表达增多有密切关。

  • 标签: 雌激素受体α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 乳腺组织 定位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