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边缘肾使用的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低温合机械灌注(hypothermic oxygenated perfusion,HOPE)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轻IRI的方法。本文介绍了HOPE中常用的合方式、氧气在肾保存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并提出后续肾脏保存方法及HOPE技术的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肾移植 器官保存 低温机械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零点活检病理结果与肾移植术后并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采用零点活检病理结果评估肾质量,并按照Banff 2013标准、Remuzzi评分及马里兰病理指数(MAPI)对肾进行病理分级和评分。肾小球数量≥7个,小动脉数量≥2支为合格标本。根据受者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DGF,将其分为DGF组和非DGF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肾肾小球硬化率、小动脉玻璃样变率、Banff 2013标准评分、Remuzzi评分和MAPI评分。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肾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小动脉内膜纤维化增厚、小动脉管壁透明样变、肾小管损伤/坏死及肾小球内微血栓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肾零点活检病理结果与DCD肾移植术后并发DGF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133例受者,其中DGF组26例,DGF发生率为19.5%,非DGF组107例。133例合格肾穿刺标本中,平均获得肾小球数量(13±5)个,中位肾小球硬化率5.8%(0~13.3%),中位小动脉数量5支(3~6支),中位小动脉玻璃样变率0(0~11%),肾间质纤维化占47.4%(63/133),肾小管萎缩占48.1%(64/133),小动脉内膜纤维化增厚占58.6%(78/133),小动脉管壁透明样变占36.8%(49/133),未见肾小球内微血栓,所有肾均合并不同程度肾小管损伤/坏死。两组受者肾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小管损伤/坏死以及Remuzz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7.92和16.81,Z=-2.02,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损伤/坏死是肾移植术后并发DG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零点活检病理学评估对于预测肾移植短期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在者维护和器官保存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造成肾小管缺血/坏死,以降低DGF发生风险。

  • 标签: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零点活检 肾移植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利用中、高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方法计算受者功能性表位(Eplet)错配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肾移植1 487例、受者HLA中、高分辨分型资料,利用HLA Matchmaker软件计算Eplet错配数,比较、受者中、高分辨HLA配型Eplet错配数的一致性。测定HLA分型方法之间存在Eplet错配差异的、受者比例。结果受者HLA中分辨Ⅰ类和Ⅱ类位点Eplet错配的中位数分别为14(0~38)和8(0~24);HLA高分辨Ⅰ类和Ⅱ类位点Eplet错配的中位数分别为14(0~38)和7(0~23)。使用中分辨和高分辨分型方法计算的HLA Ⅰ类[95%置信区间(CI):0.989(0.988~0.991)]和Ⅱ类[95% CI :0.990(0.989~0.992)]位点的Eplet错配数的相对一致性和绝对一致性都非常相似。两种方法计算的HLA Ⅰ和Ⅱ类分子Eplet错配数差别在0~2个之间的、受者的比例分别为92.5%和97.5%,Eplet错配数差别≥3的、受者比例分别为7.5%和2.5%。结论利用、受者HLA中分辨分型及高分辨分型计算Eplet错配数的一致性较好;HLA中分辨分型转换为HLA高分辨分型所计算的Eplet错配数与实际Eplet错配数基本一致。

  • 标签: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原表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器官捐献肾在不同年龄层的肾移植受者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298例接受者年龄≥60岁的器官捐献肾的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受者年龄将其分为A组(<30岁,59例)、B组(30~39岁,125例)、C组(40~49岁,83例)和D组(≥50岁,31例),观察不同年龄层术后AR发生情况;同时根据受者年龄差将其分为年龄差≥25岁组(166例)和年龄差<25岁组(132例),观察AR发生情况。结果A、B、C、D四组术后1年内AR发生率分别为15.3%(9/59)、8.8%(11/125)、7.2%(6/83)和3.2%(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差≥25岁组和年龄差<25岁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12.5%(20/166)和5.3%(7/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1周、1个月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1年内血清肌酐水平、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和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器官捐献肾在不同年龄层受者中可获得满意的移植效果;随着受者年龄的降低,AR发生呈上升趋势,应重点关注受者年龄差≥25岁的受者AR的防治。

  • 标签: 肾移植 老年供肾 急性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