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疗,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此类疾病的病因、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6月1例16天新生儿的左上肢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本例患儿出生后6d发现逐渐增大的左肘部包块。B型超声、左上肢MRI及CTA提示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包块持续增大并出现表面皮肤坏死渗液,遂在全麻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肱动脉端端吻合术。并通过PubMed、Springer Link、Google Scholar、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总结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疗经验。结果术后左上肢远端皮肤红润,毛细血管充盈实验1~2 s。24 h后拔除引流片,伤口愈合良好,术后14 d拆线。肘关节及左手活动自如。术后超声检查示左上肢远端桡尺动脉血流灌注良好。随访3个月,左上肢循环良好,活动自如。检索文献发现22篇中英文文献,对其报道的24例患儿诊疗情况分析,发现肘部血管针刺采血是最常见的致伤机制,占62.5%(15/24)。其次为肱骨髁上骨折,肱动脉被骨折端或是克氏针刺伤,占20.8%(5/24)。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假性动脉瘤,占75%(18/24),并重建血管。预后良好,文献报道病例无远端肢体坏死情况。结论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较为少见,在婴幼儿多因肘部血管穿刺采血所致。较小的假性动脉瘤可尝试局部加压或瘤内凝血酶注射,无效则应切除假性动脉瘤并重建肱动脉。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肱动脉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表现的概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507例(586髋)DDH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50例,女457例;左侧259髋,右侧164髋,双侧163髋。通过X线片评估Tönnis脱位程度分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Bucholz/Ogden分型)、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尝试建立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参考标准,并按该参考标准将患儿分为恢复组(200髋)和未恢复组(386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Tönnis分级、骨化核出现、术前和末次随访的AI和CEA、AVN和Severin分级。采用Cox回归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研究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的概率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200髋(34.1%)恢复正常髋关节X线,78髋(13.4%)出现了Ⅱ型及以上AVN。年龄≥24个月患儿恢复率为8.8%(3/34),显著低于<12个月患儿的44.3%(47/106)、12~18个月患儿的35.5%(98/276)和18~24个月患儿的30.6%(52/1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恢复率为27.0%(44/163),明显小于左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9.0%(101/259)和右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3.5%(5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恢复组术前AI(34.8°±4.2°)显著小于未恢复组(36.0°±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5.5年前累积恢复概率大致呈线性增长至56%,此后累积恢复概率的增速明显降低(年增长<5%)。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 ≥40°和Bucholz/Ogden Ⅱ型以上AVN患儿的累积恢复概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髋的平均恢复时间为(36.5±14.9)个月,其中93%(186/200)的髋关节在术后5年内恢复。恢复组年龄≥24个月患儿的恢复时间为(55.2±28.0)个月,显著大于<12个月患儿的(32.2±18.0)个月、12~18个月患儿的(36.9±11.9)个月和18~24个月患儿的(38.6±1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önnis Ⅱ级患儿的髋关节恢复时间(32.8±15.7)个月显著小于Tönnis Ⅲ、Ⅳ级患儿的40.2个月和4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闭合复位术后5.5年内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表现的累积概率呈线性增长,此后到达平台期。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 >40°和AVN是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风险因素。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Tönnis Ⅲ/Ⅳ度会显著增加髋关节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 标签: 髋关节 闭合复位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作者: 汪文涛 黎艺强 郭跃明 李明 梅海波 熊竹 邵景范 李进 陈顺有 Federico Canavese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 350007,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骨科 510623,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 5280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400014,湖南省儿童医院小儿骨科,长沙 410007,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51803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骨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小儿骨科,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premature proximal femur physeal closure, PPC)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06例"Y"型软骨未闭合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受伤机制、骨折分型、移位程度、手术时机、固定方式、有无过骺板固定、复位方式、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有无股骨头坏死等可疑风险因素。术后6~12个月通过X线片评估有无PPC的发生。结果106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4±13.3)个月(范围6~86个月)。其中39例患儿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发生率为36.8%(39/106)。发生PPC的患儿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9.7±3.6)岁(范围3~15岁);左侧23例,右侧16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21例,运动伤12例,其他类型损伤1例;Delbet 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移位程度Ⅱ度26例,Ⅲ度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2.8)d(范围1~14 d);克氏针固定2例,螺钉固定35例,钢板固定2例;过骺板固定2例,未过骺板固定37例;闭合复位15例,开放复位24例;解剖复位14例,可接受复位24例,不可接受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2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余15例无股骨头坏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PPC的患儿年龄(t=3.875,P< 0.001)、移位程度(Z=-2.118,P=0.034)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χ2=42.280,P< 0.001)均大于无PPC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8,P=0.011)和股骨头坏死(OR=40.336,P< 0.001)是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10岁会增加PPC的风险。年龄≥10岁的患儿PPC发生率(63.6%,21/33)高于年龄<10岁的患儿(24.7%,18/73)(χ2=14.848,P< 0.001)。结论年龄≥10岁和股骨头坏死是"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的风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股骨颈骨折 生长面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