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96例先兆流产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孕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孕酮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雌激素水平以及保胎成功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酮与黄体酮均可有效治疗先兆流产,但孕酮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地屈孕酮 黄体酮 先兆流产
  • 简介:摘要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怀孕早期所采取的终止妊娠的补救措施,也是大多数育龄期女性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但它不能作为常规的节育方法。近年来人工流产的人数逐渐增加,其相应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有十余种,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作为妇产科医生,如何防治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尤为重要。因此,人工流产手术后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人工流产 并发症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实施人工流产术后输卵管堵塞继发不孕患者加以检查,探究其临床治疗价值。方法:研究区间的范围是2018年6月---2019年8月,选择人工流产术后输卵管堵塞继发不孕患者为研究范例,合计例数64例,且患者均实施输卵管造影临床检查,随后行中医治疗,探究其临床治疗有效性。结果:在研究中患者的输卵管通畅率占比达到了82.00%,其中人工流产1次患者输卵管通畅率为80.95%,人工流产2次患者输卵管通畅率为75.00%,人工流产3次患者输卵管通畅率为84.21%,结论:临床上人工流产手术会增加女性患者输卵管堵塞率,对于伴有生育需求患者,可采取有效避孕举措,尽量减少输卵管发生堵塞,随着给予堵塞患者展开有效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尽快的改善输卵堵塞情况,有利于恢复女性的生育能力。

  • 标签: 人工流产术手术 输卵管堵塞情况 不孕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脑冲击伤(bTBI)早期是否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TBI组,bTBI组又根据观察时间分为1,6,12 h三个亚组,各组13只大鼠。bTBI组麻醉后将颈部以下保护,用BST-Ⅰ型激波管致头部冲击伤。空白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他操作与bTBI组一致。伤后6,12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检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伤后1,6,12 h行MRI T2WI扫描观察异常信号影;解剖大鼠头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蛋白[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在神经元上的表达情况。结果(1)bTBI 6 h组mNSS[3(3.0,3.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05),bTBI 12 h组mNSS[2(2.0,2.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05);bTBI 6 h组mNSS与bTBI 12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TBI组MRI T2WI序列均发现脑组织体积增大,整体T2信号影增高,扣带回增宽变扁,大脑皮质、第三脑室较周围存在高信号影,但各bTBI亚组间无明显差异。(3)bTBI组大体观察发现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充血;HE染色显示各bTBI亚组脑组织皮质区部分细胞出现肿胀变形和血管管腔收缩,血管周围间隙增宽。(4)电镜下发现bTBI组神经元肿胀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且在伤后12 h内肿胀程度逐步加深。(5)bTBI 1,6,12 h组IL-18水平分别为(4.12±0.42)pg/ml、(5.20±0.29)pg/ml、(6.82±0.61)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2.94±0.49)pg/ml均明显升高(P均<0.01);bTBI 1,6,12 h组IL-1β水平分别为(2.48±0.15)pg/ml、(4.10±0.38)pg/ml、(5.04±0.28)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1.86±0.32)pg/ml均明显升高(P均<0.01);各bTBI亚组血清中IL-18及IL-1β蛋白在伤后12 h内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均<0.05)。(6)ASC和NLRP3蛋白在脑皮质神经元阳性细胞的胞质上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大鼠在bTBI早期启动脑皮质神经元发生焦亡。bTBI大鼠神经功能的缺失可能是冲击波作用于头部导致神经元焦亡引起。

  • 标签: 脑损伤 爆震伤 细胞焦亡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门诊无菌手术及早期清创缝合术不用抗生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18年5月-2020年5月100例门诊无菌手术及早期清创缝合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双号编号法随机分组,实验组不用抗生素干预,对照组实施抗生素干预,分析2组门诊无菌手术及早期清创缝合术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2组门诊无菌手术及早期清创缝合术患者感染发生率相比以及伤口甲级、乙级愈合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诊无菌手术及早期清创缝合术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范流程实施操作,不用抗生素干预,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门诊无菌手术 早期清创缝合术 不用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SoundBite™/品音®牙骨传导听力系统(通过牙齿上配戴微型骨振器将声信号直接传至健侧耳蜗)对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改善情况,探讨该装置的应用前景。方法招募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人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9~66岁;纯音测听500、1 000、2 000、4 000 Hz四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患耳≥70 dB HL,健耳平均听阈均≤30 dB HL。其中先天或自幼单耳失聪8例,突发性聋7例,梅尼埃病1例,听神经瘤术后1例,慢性中耳炎术后失聪1例。患者上颌后牙槽部位须至少一侧有连续两颗牙齿,以保证微型骨振器(称为口内机)的制作与日常佩戴。成效观测期限为配戴SoundBite™/品音®装置后的(30±7)d,未同时使用其他单侧聋干预装置。成效评估包括:应用TDH50P气导耳机测试患侧助听前后的纯音听阈;以“心爱飞扬”言语测听软件测试患耳在50、65 dB SPL声级下的单音节识别率;在声场中采用普通话版矩阵式语句(CMNmatrix)测试信噪不同方位下的信噪比识别阈(50% threshold of signal-to-noise ratio,SNR50),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静噪效应及双耳加合效应;采用助听器效果缩略简表(Abbreviated Profile of Hearing Aid Benefit,APHAB)、言语-空间-听音质量(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问卷来评价患者使用牙骨装置后的助听效果、空间言语感知等方面的改善程度。结果配戴SoundBite™/品音®装置30 d后,患侧助听听阈和单音节识别率均显著提高(P值均<0.001);声场中患侧扬声器播放语句而健侧播放稳态言语谱噪声时的SNR50下降幅度(反映头影效应)为(2.6±2.1)dB;而患者前方播放语句而患侧播放噪声时的SNR50(反映静噪效应)降幅则为(0.3±2.8)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前方同时播放语句和噪声时的SNR50下降幅度(反映加合效应)为(1.0±2.2)dB。APHAB的四个亚项中EC(交流便利)、RV(混响环境)、BN(嘈杂背景)三个亚项及整体得分均有显著提升(P值均<0.01);更能反映单侧聋交流困境的SSQ问卷中,事关空间听觉、言语识别及听音质量的得分均有显著性的改善(P值均<0.05)。结论SoundBite™/品音®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干预早期成效表明,其能显著提升单侧聋患侧的听力及言语识别能力,帮助患者克服在声场噪声环境下识别语句时的头影效应,改善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和言语交流能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

  • 标签: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 听觉丧失,单侧性 骨传导装置 噪声下言语识别 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