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且部分认知损害持续存在于缓解期,制约患者的全面康复。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在大脑神经元的发生、突触可塑性和树突生长等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并与抑郁症发病及其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中拟从BDNF表达、基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等基因遗传方面将BDNF影响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抑郁症 认知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自杀意念、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局部血流灌注(cerebral brain flow, CBF)改变。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序列,采集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组,n=48)、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组,n=41),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62)静息状态下CBF图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CBF差异,经高斯随机场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无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组均存在左侧颞上回(延伸到颞极)(t=3.87,P<0.01; t=4.44,P<0.01)和左侧壳核(t=4.04, P<0.01; t=3.19, P<0.01) CBF增高,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组右侧后扣带回(延伸至距状回) CBF减低(t=-4.66, P<0.01)。结论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和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均存在左侧颞上回和左侧壳核血流异常,右侧后扣带回血流减低可能是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特异性改变。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自杀 动脉自旋回波 脑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白质纤维束的变化。方法选取42例未用药双相障碍抑郁期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及右利手与之相匹配的59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白质纤维束图谱,将大脑白质组织分割为20条公认存在的粗大纤维束,应用PANDA软件计算每个被试者每条白质纤维束的4项平均弥散属性,采用非参数置换检验比较2组在20条白质纤维束上弥散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弥散指标与临床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左侧钩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低于对照组(0.40±0.01与0.41±0.01,P=0.001);胼胝体辐射线额部FA值低于对照组(0.36±0.02与0.38±0.02,P<0.001);左侧钩束径向弥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值高于对照组(6.57×10-4±2.41×10-5与6.40 ×10-4±2.42×10-5,P=0.001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组弥散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与临床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钩束及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存在白质完整性破坏。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图谱 钩束 胼胝体辐射线额部
  • 简介:摘要50%的成人强迫症患者在童年或青少年期已出现强迫症的早期症状,及早干预可有效降低成人强迫症的患病率。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有效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心理疗法之一,但目前其治疗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影像学发展迅速,为探究CBT治疗的脑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影像学方法。因此,本文拟从功能结构等方面对CBT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影像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CBT的临床应用提供更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认知疗法 磁共振成像 儿童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特征和发生率。方法采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估成套测验[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Research to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 MCCB] 评估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n=124)及健康对照组(n=124)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认知7个认知领域的认知功能,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2组认知功能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低于标准值1、1.5和2个标准差下各认知领域受损的数量及百分比,采用Sperman相关分析患者认知功能得分与临床症状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认知7个认知领域和MCCB总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词语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与发作次数呈负相关(r =-0.212,P = 0.018;r =-0.183,P = 0.042);(2)以低于标准值1.5 和2 个标准差计算时,分别有79.84%(99/124)和92.74%(115/124)的健康对照者未表现出认知功能损伤,各认知领域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42%~6.45%和0~4.84%;(3)以低于标准值1.5和2个标准差计算时,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有33.06%(41/124)和14.52%(18/124)至少2个及以上的认知领域受损,各认知领域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68%~24.19%和3.23%~15.32%,其中视觉学习损伤发生率为12.90%、工作记忆和社会认知领域损伤的发生率为24.19%。结论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存在广泛而多维度的认知功能领域损伤,发生率较高,以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社会认知损伤更为突出;且发作次数越多,词语学习及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越差。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的注意力训练对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纳入64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症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VR训练组(n=23)、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CCRT)训练组(n=21)和空白对照组(n=20)。认知训练干预前,采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估成套测验[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Research to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MATRICS)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 MCCB]B版检测3组的信息处理速度(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IPS)、注意/警觉性(attention/alertness, ATT)、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及问题解决、社会认知7个领域的认知功能;检测完成后,VR训练组和CCRT训练组分别进行VR注意力训练和CCRT注意力训练,训练周期为4周,每周5 d,每天训练时长为30 min,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与注意力训练相关的处理。训练结束后,再次采用MCCB A版检测3组的认知功能。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3组的认知功能变化差异。结果(1)干预前,3组认知功能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经过4周干预后,在IPS、ATT和视觉学习上,VR训练组[(56.74±9.68)、(56.48±10.22)、(57.83±4.16)分]、CCRT训练组[(48.90±9.77)、(49.48±9.51)、(55.95±5.52)分]和空白对照组[(50.35±7.93)、(47.55±7.80)、 (47.95±9.90)分]的组别×时点存在交互作用(F=14.06、12.88、9.39, 均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VR训练组的IPS和ATT得分高于CCRT训练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VR训练组和CCRT训练组的视觉学习得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1)。(3)VR训练组的IPS、ATT、视觉学习和总体认知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6.00、-5.13、-6.26,均P<0.01)。结论基于VR注意力训练对患者的注意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其效果可能优于CCRT注意力训练。

  • 标签: 抑郁症 抑郁 虚拟现实 注意力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