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前床突切除 显微外科 夹闭 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联合Onxy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共收治CCF患者19例,均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联合Onxy胶介入治疗。其中11例岩下窦开放者行经岩下窦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另8例行经颈内动脉瘘口动脉途径栓塞。结果19例患者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瘘口完全封闭。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未见栓塞剂异位栓塞表现,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所有患者于术后即刻眼静脉症状及颅鸣耳鸣症状均有明显缓解,1~2周内逐步消失。而存在颅神经麻痹症状患者,眼外肌麻痹症状缓解则相对缓慢。结论通过三维成像后处理剪辑技术,可精准判断瘘口位置;无论经动脉或静脉入路,封堵球囊可精准封闭瘘口,在栓塞过程中使弹簧圈及Onxy胶尽可能接近瘘口附近,从而减少费用,同时提高CCF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 静脉入路 动脉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其治疗策略,比较开颅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BB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开颅手术治疗组和血管内治疗组。开颅手术治疗组:2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分别采用夹闭、包裹及孤立等方式。血管内治疗组:41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分别采用单或多支架、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临床预后,出院时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开颅手术治疗组:直接夹闭22例,包裹夹闭4例,孤立+搭桥1例;术中破裂出血18例,术后脑梗死21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7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19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8例,3~5分10例,6分(死亡)9例。血管内治疗组:单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2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术中破裂出血17例,术后脑梗死22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5例,去骨瓣减压11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26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30例,3~5分6例,6分(死亡)5例。随访6~84个月,开颅手术治疗组存活18例,失访2例,复发3例;血管内治疗组存活36例,失访3例,复发3例。结论重建和加固载瘤动脉壁是治疗BBA的关键。围手术期监测凝血功能对及时处理高凝状态、防治脑血管痉挛、降低严重脑梗死发生率极为重要。相对于外科手术方法,血管内治疗似乎能带来更低的复发率、死亡率和更好的预后结果。

  • 标签: 血泡样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 血管内介入 血流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