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解读了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胰腺肿瘤与2010版间的差异,对新增的胰腺肿瘤类型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一些新的概念。WHO新分类越来越强调基于肿瘤基因改变基础上的肿瘤分型,也越来越强调形态学的重要性。尽快熟悉和掌握这些变化对于正确诊断胰腺肿瘤并指导其临床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胰腺肿瘤 WHO分类 神经内分泌肿瘤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血液肿瘤患者的医生、护士、社工及家长对患儿疼痛管理、舒缓治疗的认知程度。方法设计5个关于儿童血液肿瘤患者营养、生长发育、疼痛管理及舒缓治疗与疗效关系的问题,应用问卷星软件系统发布问卷,于2019年1月至6月随机对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治患儿相关的158名医生、护士、社工及家长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158份问卷中157份为有效问卷。91.72%(144/157)认为营养与儿童血液肿瘤的疗效关系非常密切或较密切;95.54%(150/157)认为儿童血液肿瘤的治疗必然或可能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56.05%(88/157)不知道或未听说过儿童舒缓治疗,16.56%(26/157)不知道疼痛管理与舒缓治疗的关系,仅3.18%(5/157)非常了解儿童舒缓治疗。结论大多数儿童血液肿瘤患者的医生、护士、社工及家长对患儿营养和生长发育即躯体方面关注较多,而对患儿疼痛管理及舒缓治疗的关注较少。有必要开展舒缓治疗的系统化培训,以提高血液肿瘤患儿的生命质量。

  • 标签: 血液肿瘤 儿童 营养状况 舒缓治疗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一种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动态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样本前处理、提取方法等缺乏统一标准及缺少特异性标志物等难题。未来还需要要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技术改进来推进ctDNA在胰腺癌诊疗中的应用。

  • 标签: 胰腺肿瘤 循环肿瘤DNA 液体活检 早期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43~65(53±7)岁。9例病理结果均为ITPN伴浸润癌,浸润成分为导管腺癌。8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部。6例主胰管型,3例混合胰管型。5例肿块型,4例管腔型。肿瘤呈实性肿块局限或填充于胰管内,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T1WI等或低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增强后较均匀轻度强化。9例主胰管扩张,3例伴分支胰管扩张,6例胰管中呈“双色征”和“酒瓶塞征”。5例胆管扩张,8例胰腺实质萎缩,5例病灶侵犯十二指肠,2例伴钙化。“双色征”和“酒瓶塞征”是ITPN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胰腺IOPN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胰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该12例胰腺IOPN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主诉症状、肿瘤相关指标、既往病史),CT和MRI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结果。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胰腺IOPN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54.0±13.0)岁(31~75岁)。主诉症状为腹痛3例,黄疸1例,余8例为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血清糖类抗原19-9升高3例,癌胚抗原升高2例。1例胰腺IOPN患者有胰腺炎病史,3例胰腺IOPN患者有糖尿病病史。病变部位位于胰头部6例,胰体尾部5例,全胰腺1例。分支胰管型5例,主胰管型2例,混合胰管型5例。10例胰腺IOPN患者呈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肿瘤最大径(范围)为(50.3±31.1) mm(28~127 mm),6例患者囊壁增厚,9例患者囊内有强化壁结节或实性肿块,均未向囊壁外生长;2例患者呈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肿瘤最大径(范围)为(25.5±0.5) mm(25~26 mm);实性肿块的CT平扫检查表现为稍低密度,MRI的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CT和MRI增强扫描后均呈轻度强化。11例胰腺IOPN患者的主胰管扩张,主胰管内径(范围)为(10.5±8.1) mm(3~28 mm)。4例胰腺IOPN患者胰腺实质萎缩,4例患者发生钙化,1例患者胰周淋巴结肿大。12例胰腺IOPN患者均无周围血管、器官侵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4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病理级别为IOPN伴浸润癌7例,伴重度异型增生4例,伴轻度异型增生1例。结论胰腺IOPN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影像学多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胰管扩张,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未侵犯周围组织。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胶样癌恶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导管腺癌恶变鉴别,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胶样癌的患者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导管腺癌患者30例。分析患者术前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IPMN形态类型、最长径、成分、密度及信号、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内径、胰腺实质萎缩、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等。两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IPMN胶样癌发生于胰头部16例、胰体尾部7例、全胰腺1例。22例有肿块形成,最长径54.5(29)mm。囊实性19例、囊性4例、实性1例,囊壁和内部分隔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5例T1WI有高信号。肿块内有钙化13例、气体2例。胰管扩张内径(13±5)mm。胰腺实质萎缩21例。8例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IPMN胶样癌肿块最长径大于IPMN导管腺癌[31(16),Z=-3.758,P<0.001]。IPMN胶样癌以囊实性为主,IPMN导管腺癌以实性为主(P<0.001)。IPMN胶样癌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点状高信号多于IPMN导管腺癌(P=0.001、0.031、0.034)。结论与IPMN导管腺癌相比,IPMN胶样癌更倾向于囊实性肿块、伴有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呈点状高信号。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胶样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