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C -1641A/-1654C与中国汉族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脓毒症患者蛋白C -1641A>G (rs1799809)和-1654C>T(rs1799808)位点的基因,分析其并根据分为两组,-1641A/-1654C(简称AC)携带者和非AC携带者。同时,采用非配对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凝血/纤溶参数,包括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等,以及APC水平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4例脓毒症患者,其中60例为AC携带者,114例为非AC携带者。与非AC携带者相比,AC携带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蛋白C活化显著降低,而其他凝血/纤溶参数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蛋白C -1641A/-1654C导致脓毒症患者循环中的活化蛋白C水平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该结果表明,脓毒症患者蛋白C -1641A/-1654C可能直接影响活化蛋白C水平,进而导致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

  • 标签: 脓毒症 活化蛋白C 直接测序 单倍型 相关性分析 凝血功能紊乱 血小板计数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 (interleukin-33,IL-33)调控腹腔Ⅱ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募集以及ILC2对脓毒症腹腔感染时巨噬细胞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腹腔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选择健康的6~8周雄性C57BL/6野生小鼠40只、C57BL/6背景的Il-33-/-小鼠20只、IL-33受体ST2敲除(Il1rl1-/-)小鼠10只,繁殖并饲养于浙江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PF级医学动物中心。采用盲肠结扎穿孔的方法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接受假手术用来作为对照的小鼠除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操作外,其余手术操作和脓毒症小鼠操作完全相同。将盲肠结扎穿孔模型小鼠作为脓毒症组,将假手术操作的小鼠作为对照组。外源性腹腔注射给予IL-33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腹腔灌洗液中ILC2的变化及其胞内细胞因子水平。运用体外实验证实ILC2分泌的IL-9和IL-13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采用t检验或One-Way ANOVA检验统计分析。结果①相较于ILC2在IL-33刺激之前和之后,ILC2在腹腔Lin-CD45+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9.90±0.80比18.43±0.46,ILC2受刺激后在腹腔中的比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C2在腹腔中的数量分别为(5 786.00±289.50)个比(17 820.00±324.30)个,ILC2受刺激后在腹腔中的数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C57BL/6野生小鼠在接受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24 h后腹腔ILC2募集较对照组显著增多,20.50±0.59比10.8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33-/-、Il1rl1-/-小鼠在接受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24 h后腹腔中的ILC2并未增加,而给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后ILC2的比例比未注射的对照组Il-33-/-小鼠的ILC2比例显著增多,10.53±0.47比19.43±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给脓毒症组小鼠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后ILC2的比例比未注射的脓毒症Il-33-/-小鼠的ILC2比例显著增多,10.13±0.57比21.37±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对腹腔募集的ILC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显示,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后12 h腹腔ILC2分泌IL-9、IL-13的比例显著增加,IL-9在操作前后的分泌比例分别为16.53± 0.74比24.67±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IL-13在操作前后的分泌比例分别为15.40± 0.87比29.40±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IL-4的分泌比例为6.14±0.59比5.89± 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④通过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发现,IL-33促进CD45+F4/80+的巨噬细胞在腹腔中的募集,注射前和注射后的比例分别为52.40±1.70比72.40±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⑤在ILC2分泌的IL-9、IL-13的作用下,脓毒症组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IL-9作用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分别为61.27±1.46比48.30±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IL-13作用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分别为61.63±2.03比48.30±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IL-33促进腹腔源性脓毒症时ILC2和巨噬细胞的募集。腹腔ILC2的募集依赖于IL-33/ST2信号通路,脓毒症时分泌细胞因子IL-9和IL-13增多且能够提升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脓毒症 腹腔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白介素33 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