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医疗设备不仅是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的最基本要素。医疗设备的性能可靠与否直接影响医院临床诊疗工作的质量,因此,对医疗设备的质量进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医学装备部门需加强相关的研究、探讨与实践,科学地推进、落实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卫生工作安全、规范、高效并有序地开展。

  • 标签: 医院 医疗设备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并探讨PCR及高通量基因分析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方法、治疗及预后。结果共计10例患儿入选本次调查,其中男女各5例,中位年龄6.28(4.08,12.02)岁;4例患儿有家禽/土壤/腐物接触史;7例患儿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诊断为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5例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其中2例通过高通量基因分析发现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头痛伴发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例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均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治疗均采用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诱导治疗,氟康唑巩固治疗;其中2例患儿诱导治疗期间出现低钾;1例患儿巩固治疗期间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治愈5例,放弃3例,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既往被认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可能存在基因微突变所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PCR检测可提高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并缩短检测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播散;水化及常规补钾可能减轻两性霉素B的毒性;控制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 继发性免疫缺陷
  • 简介:摘要: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若要实现对能源的转化和控制离不开智能变电站这一核心平台的支撑。特别是在智能变电站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做好智能变电站验收工作成为整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电保护、回路等各种二次设备作为变电站核心部分之一,其验收是整个智能变电站验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变电站验收规范及总体要求,罗列了验收工作所涉及项目,并基于此提出几个验收标准和要点,进而为相关验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 标签: 智能变电站 二次设备 验收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重症患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因流感样症状在我院就诊的病例,并经Xpert-Xpress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平台诊断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114例患儿,分为轻症甲型流感组(47例)和重症甲型流感组(均合并肺炎,67例),比较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特征。结果114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1个月12 d~12岁,中位年龄3.00(4.27)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分别占79.82%、68.42%、43.00%。混合感染率为24.56%,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率占前3位,分别为5.26%、4.39%、3.51%;混合细菌感染率为12.28%。重症甲型流感组患儿中位年龄1.00(3.58)岁,轻症甲型流感组为4.00(5.00)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P<0.001);重症甲型流感组混合感染率为38.80%(26/67),轻症甲型流感组为4.26%(2/4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P<0.001);重症甲型流感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中位数为2.64(3.37),轻症甲型流感组为1.17(2.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P=0.01)。结论小年龄儿童、发生混合感染、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患儿易进展为重症病例,Xpert-Xpress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系统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流感检测手段,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良好依据。

  • 标签: 儿童 甲型流感 重症 临床特征 诊断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情况,为本地区腺病毒感染的诊断、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的呼吸道感染病例样本775例,通过FilmArray检测84例为腺病毒感染。结果775例病例中检出84例腺病毒感染,阳性率10.8%。腺病毒感染全年散发,流行高峰为冬春夏季,尤其是冬季检出率20.8%,1月份检出率最高32.2%。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为主(占47.7%)。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91.7%)、咳嗽(96.4%)、喘息(48.8%)、气促(14.2%)。15例(17.9%)伴有基础疾病,其中伴先天性心脏病最多(9例,10.7%)。混合感染53例(63.1%),合并人鼻病毒/肠病毒比例最高(21例,25.0%)。诊断上呼吸道感染5例,支气管炎3例,肺炎76例,其中轻症肺炎55例,重症肺炎2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8.3 d。混合感染组住院天数、喘息例数、重症病例数明显高于单一感染组(P<0.05)。重症组住院天数、喘息症状、肺外症状、存在基础疾病、混合感染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病毒感染好发于6个月~2岁儿童,冬春夏季高发,1月份为感染高峰。临床表现以高热、咳嗽、喘息为主。有基础疾病、喘息症状、肺外症状、混合感染的患儿更易进展为重症。FilmArray检测系统可以快速、准确检测病原,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

  • 标签: 腺病毒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儿童 FilmArray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分组;对照组39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灌注成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根据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健康知识问卷评分,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灌注成功率大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均小于对照组,经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少于对照组,健康知识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协同提高疗效、促进康复、改善预后,对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临床护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