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密度(BMD)正常参考值,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取平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女性腰椎BMD差异。按10岁年龄间隔,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之间两两比较。结果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东北(183.01±24.58)mg/cm3、华北(188.93±24.80)mg/cm3、华东(187.54±27.71)mg/cm3、华南(186.22±33.72)mg/cm3、华中(176.33±24.91)mg/cm3、西南(182.25±28.00)mg/cm3],随后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地区BM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70岁以前,华中和西南地区BMD[(176.23±24.91)至(90.38±28.12)mg/cm3,(182.25±28.00)至(88.55±25.68)mg/cm3]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低于东北[(183.01±24.58)至(99.69±27.85)mg/cm3)、华北(188.93±24.80)至(95.89±26.12)mg/cm3]、华东[(187.54±27.71)至(95.65±27.86)mg/cm3]地区(P<0.01);≥70岁各地区BMD趋于一致(P>0.05)。华中和西南地区在40~60岁年龄段BMD值接近(P>0.05),≥60岁各地区BMD均低于骨量异常值(均P<0.05)。≥50岁女性西南地区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25.65%),华北地区最低(17.30%)。结论建立了中国健康女性人群的QCT骨密度参考值数据库,西南地区BMD值最低,华南地区BMD值最高。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成年女性 定量CT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健康成人颈椎和腰椎体积骨密度值(vBMD)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招募77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329名,女441名,年龄21~59岁。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21~30岁)142人,B组(31~40岁)262人,C组(41~50岁)263人,D组(51~60岁)103人。采用日本TOSHIBA 128排CT机对志愿者行颈椎和腰椎定量CT扫描,并使用Mindways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C2~C7、L2~L4椎体的vBMD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颈、腰椎中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组、节段的分布情况,男性、女性颈腰椎间各椎体vBM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志愿者C2~C7和L2~L4椎体vBMD分别为(288.40±60.63)、(275.71±56.33)、(283.91±59.62)、(278.95±53.76)、(253.38±49.99)、(217.94±44.96)和(151.64±31.74)、(145.22±31.77)、(147.16±35.81)mg/cm3,女性志愿者分别为(329.24±74.34)、(313.88±67.86)、(328.54±73.40)、(323.22±72.53)、(286.44±66.36)、(251.53±58.63)和(168.50±37.10)、(160.78±37.00)、(162.81±37.10)mg/cm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颈椎及腰椎的体积骨密度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2~L4不同椎体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L2~L4各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志愿者,在任何年龄组,颈椎vBMD均>200 mg/cm3,腰椎vBMD值均<200 mg/cm3,颈椎vBMD值均高于腰椎(P值均<0.01)。男性、女性颈腰椎不同椎体间vBMD值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男性=0.509~0.968, r女性=0.658~0.976, P值均<0.01);男性中,r颈椎间=0.667~0.928,r腰椎间=0.850~0.968,r颈椎与腰椎间=0.509~0.675;女性中,r颈椎间=0.754~0.933,r腰椎间=0.956~0.973,r颈椎与腰椎间=0.658~0.752;颈椎间或腰椎间vBMD相关系数均高于颈腰椎之间相关系数。结论颈椎和腰椎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分布存在差异,但各椎体vBMD均存在中-强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监测骨质疏松、评估骨折风险提供参考数据。

  • 标签: 骨密度 体积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定量CT 颈椎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欧洲腰椎体模(ESP)评估不同CT机的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仪(DXA)设备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和短期精确度。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全国多个中心(QCT和DXA分别来自31和32个中心)的40台不同品牌的CT设备(德国Siemens 12台、荷兰Philips 12台、美国GE 9台、日本Toshiba 5台和国产联影2台)和53台不同品牌DXA设备(美国GE Lunar 34台、美国Hologic 14台和法国Medlink 5台)。QCT扫描采用Mindways QCT系统,以常规腰椎扫描条件对ESP体模重复扫描10次,每次重新摆位,测量ESP中低、中、高密度椎体的骨密度值以及3个椎体的平均骨密度值。根据实测值与体模标定值的差异计算不同设备的准确度误差,并计算标准差均方根(RMS-SD)和变异系数的均方根(RMS-%CV)来评价短期精密度误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设备间测量的骨密度值的差异。结果不同CT和DXA设备测量的不同密度椎体和平均骨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iemens的准确度误差范围为1.20%~7.60%,Philips为-1.83%~0.20%,GE为1.18%~13.20%,Toshiba为-0.12%~3.55%,联影为-1.65%~6.32%,GE Lunar为6.59%~21.34%,Hologic为-6.65%~5.45%,Medlink为-6.97%~-0.68%。QCT和DXA测量的所有椎体骨密度值的RMS-%CV为0.38%~3.85%;QCT的RMS-SD为0.54~2.45 mg/cm3。DXA的RMS-SD为0.009~0.037g/cm2。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的RMS-%CV值随着骨密度的升高而呈减低趋势,RMS-SD值则呈升高趋势。结论基于ESP,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的ESP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误差和短期精密度误差在合理范围,可以用于临床随访观察。QCT的短期精密度误差和准确度误差波动范围较DXA略小。

  • 标签: 骨质疏松 定量CT 双能X线 骨密度测量仪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 公司的QCT系统测量腰椎椎体的骨密度。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计算骨密度均值和下降率,按美国放射学院脊柱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纳入男性50 682例,年龄为(50.2±12.8)岁(20~98岁)。中国男性总体脊柱QCT峰值骨密度(173.11±28.56)mg/cm3,出现在20~29岁,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70岁之前,华南地区男性骨密度相对较高,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0~79岁和≥80岁2个年龄段各地区男性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男性脊柱QCT骨密度总体下降约46.92%,40~49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加速。≥50岁男性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约为11.42%,其中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72%和13.87%),华北和华南地区较低(分别为8.53%和7.71%)。结论建立了中国成年男性人群的脊柱QCT骨密度范围,华南地区骨密度值最高,华中地区骨密度值最低。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男性 定量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 标签: 脂肪肝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mDIXON-Quant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测量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脊柱骨密度,探讨其与血红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数据(China Biobank),脊柱骨密度测量采用 QCT Pro图像分析系统,所有合作中心均采用欧洲脊柱体模(NO.145)进行质量控制。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50 0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7组,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脊柱骨密度、人血白蛋白、血红蛋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相关性。结果健康体检者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均降低(P<0.05),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体质指数(BMI)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分别r=0.086、0.101、0.076、0.090、0.072、0.123、0.100;均P<0.01);而女性健康体检者部分年龄组骨密度与血红蛋白相关(分别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77;均P<0.05);部分年龄段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白蛋白相关(其中男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8;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51;女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4;40~49岁组r=-0.042;50~59岁组r=-0.086;70~79岁组r=-0.070;均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BMI后血红蛋白水平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1.022,95%CI:1.017~1.027)、骨密度减少(OR=1.012,95%CI:1.007~1.016)的保护因素;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0.926,95%CI:0.905~0.948)、骨密度减少(OR=1.006,95%CI:0.951~1.011)危险因素。结论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存在相关性。血红蛋白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保护因素,人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危险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血红蛋白 血白蛋白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比较肌肉密度(肌肉质量)和肌肉大小(肌量)与起立-行走测试及握力的相关性。方法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附近新街口社区的301名老年志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髋部CT检查及大腿中段1 cm层厚的CT扫描。用Osirix软件体质分析模块分别测量髋部臀大肌和大腿中段的肌肉面积和密度。完成握力和起立-行走测试(TUG)。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肌肉密度和大小与TUG和握力的相关性。结果校正年龄和BMI后,女性臀大肌密度与TUG呈负相关(Ptrend=0.0366),而女性臀大肌大小及大腿中段肌肉大小均与TUG无关;对于男性,各个肌肉密度和大小均与TUG无关。校正年龄和BMI后,男性臀大肌密度与握力呈正相关(Ptrend=0.0334),而大腿中段肌肉大小与握力也呈正相关(Ptrend=0.0155);对于女性,各个肌肉密度和大小均与握力无关。结论肌肉大小和密度与握力及起立行走测试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臀大肌的肌肉密度与肌力和躯体功能相关,而大腿中段肌肉大小与肌力相关。

  • 标签: 肌肉大小 肌肉密度 握力 躯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