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再次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7年9月所有肝移植术后受者资料,选取年龄18~65岁远期再次原位肝移植的106例受者纳入研究,其中传统组(非组)64例,改良组(组)42例。通过对比分析两组间的术前供受者基本资料、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两组受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受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较传统组少(P<0.05)。改良组病肝切除时间和总手术时间均较传统组明显缩短(P<0.01)。两组受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2%和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术后ICU停留时间相当(P=0.206),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著缩短再次肝移植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它是一个可靠的、安全的手术技术。

  • 标签: 肝移植 双极电凝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肝癌是临床常见的肝恶性肿瘤,也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相关死因,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近年来,随着对肝癌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对于肝癌的发生及其相关分子通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研发出了多种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两大类。一线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索拉非尼和乐伐替尼,两者均能有效延长不可切除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对于一线药物不良反应无法耐受或用药期间肿瘤进展的患者,还可选择瑞戈非尼和卡博替尼等二线药物,可能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有所帮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抑制剂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抑制剂,两者均可通过一定机制抑制免疫检查点来阻止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有效延长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正逐步被应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中。

  • 标签: 肝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综合抗癌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后肺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6年7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6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肺转移瘤受者,根据肺转移瘤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综合抗癌治疗组(雷帕霉素+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肺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索拉非尼)22例和维持支持治疗组14例,评价两组受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两组受者移植术前的基本资料、肿瘤病理情况、术后发生肺转移瘤的时间、肺转移瘤肿瘤负荷无明显差异;综合抗癌治疗治疗后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2例、疾病进展7例,维持支持治疗治疗后疾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11例,综合抗癌治疗效果优于维持支持治疗(χ2=7.901,P=0.019);综合抗癌治疗组和维持支持治疗组肿瘤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个月(95%CI:19.68~26.32)和7个月(95%CI:3.33~10.67),转移后1年存活率分别为91%和9%,转移后2年存活率分别为45%和0,转移后3年存活率分别为10%和0,综合抗癌治疗组存活率明显优于维持支持治疗组(P<0.001)。结论对于肝癌肝移植术后的肺转移瘤受者采用雷帕霉素+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肺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索拉非尼的综合抗癌治疗可改善其生存时间。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癌 肺转移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肝移植联合新辅助治疗与根治性肝切除治疗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生存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可手术切除的6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1.2岁。其中行根治性肝切除术45例纳入肝切除组,肝移植联合新辅助治疗(体外放疗联合5-氟尿嘧啶静脉滴注、经导管腔内放疗、卡培他滨口服)19例纳入肝移植组。比较两组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肝移植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5%、73.7%、63.2%,优于肝切除组80.0%、53.3%和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术后肿瘤复发率31.6%(6/19),低于肝切除组60.0%(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行亚组分析,无淋巴结转移(N0)且切缘阴性(R0)的患者,肝移植组(n=13)与肝切除组(n=29)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区域淋巴结受侵(N1)R0切缘的患者,肝移植组(n=6)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3.3%、66.7%、50.0%,优于肝切除组(n=14)64.3%、28.6%、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0R0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建议行肝切除;对于N1R0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移植联合新辅助治疗方案比肝切除生存率更佳。

  • 标签: 肝移植 肝切除术 新辅助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