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9~67岁,平均28.0岁;车祸伤11例,高空坠落伤6例,挤压伤2例;根据Tile分,C18例,C22例,C39例;6例改良肢体严重创伤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 MESS)≥7分,其中2例行髋关节离断术,4例行半侧骨盆离断术;13例患者行保肢手术,其中3例行外固定架手术,10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根据Matta影像学骨盆标准评价复位质量,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根据Majeed评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2~4 h,平均3.2 h;术中出血量400~1 200 ml,平均768.4 ml。18例存活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6个月。6例截肢患者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1周死亡,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94.7%(18/19),截肢率31.6%(6/19)。18例存活患者骨盆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无一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18例存活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4±1.9)分(范围0~6分),其中无痛3例,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6例。13例保肢患者末次随访时,Matta影像学评价,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6.9%(10/13);Majeed功能评分(81.8±11.9)分(范围53~95分),其中优6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11/13)。保肢治疗中4例患者腰骶神经损伤致髋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单侧下肢感觉、运动减弱,经神经松解及营养支持治疗,感觉、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应早期判断肢体损伤情况,及早介入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为重,必要时选择髋关节离断术或半骨盆离断术。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骶髂关节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按特定顺序复位手术治疗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骨盆骨折,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Tile C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折复位的顺序分为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特定顺序组29例,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43.8±14.8)岁(范围18~71岁),术中均采用"先内后外,先上后下"顺序进行骨折复位;非特定顺序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4.4±14.7)岁(范围18~69岁),未按照该顺序复位。根据骨盆和髋臼骨折损伤类型,选择合适的体位和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骨折后,采用内植物固定。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评分,骨盆骨折功能恢复采用Majeed评分,髋臼骨折采用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 031.1±513.7)、(1 406.3±738.1) ml,手术时间分别为(3.5±1.0)、(4.8±1.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3例随访时间(14.8±1.6)个月(范围12~18个月)。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术后VAS评分为(1.3±1.1)、(1.5±1.3)分,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骨折Matta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1%;非特定顺序组优10例,良6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骨折Matta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1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89.7%;非特定顺序组优9例,良8例,差7例,优良率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骨盆骨折Majeed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1%;非特定顺序组优10例,良5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0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86.2%;非特定顺序组优9例,良7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异位骨化、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股骨头坏死,非特定顺序组4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先内后外,先上后下"的顺序复位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骨盆骨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流程合理,有助于提高骨折复位质量,促进功能恢复。

  • 标签: 骨盆 髋臼 骨折 骨折切开复位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腰固定联合内置固定架(INFIX)+钢板固定治疗Tile C3骨盆骨折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9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4例Tile C3骨盆骨折肥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14~46岁[(37.1±8.9)岁]。体重指数28.0~38.6 kg/m2[(30.7±3.4)kg/m2]。均采用先后环髂腰固定,再前环INFIX+钢板固定的手术方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肢疼痛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改善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3.5±4.0)个月]。手术时间为4~10.5 h[(6.9±2.3)h],术中出血量为800~2 200 ml[(1 071.4±357.4)ml]。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32周[(19.1±5.9)周]。术前VAS为(8.2±1.0)分,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9±0.8)分、(3.9±0.9)分、(3.0±0.8)分、(1.9±1.1)分(P均<0.01)。末次随访Matta标准评价:优10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9%。下肢静脉血栓1例,抗凝治疗后效果良好。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INFIX取出后逐渐恢复。结论髂腰固定联合INFIX+钢板固定治疗Tile C3骨盆骨折肥胖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疼痛减轻,骨盆复位及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

  • 标签: 肥胖症 骨盆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高能量创伤所致的骨盆骨折大出血常造成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迅速、有效地控制骨盆骨折患者大出血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尚缺乏公认的临床诊疗规范。随着骨盆填塞和血管造影栓塞等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其病死率仍徘徊在30%~50%。本文就骨盆骨折大出血的骨盆填塞和血管造影栓塞的临床急救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面对骨盆骨折大出血时选择止血方法提供一定借鉴。

  • 标签: 骨盆 骨折 出血 止血,手术 栓塞,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技术在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MRN辅助诊断并且手术治疗的9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40.6±11.0)岁(范围18~54岁);3周以内的新鲜骨折2例,陈旧性骨盆骨折7例。骨盆骨折AO分:C1.36例,C33例;骶骨骨折Denis分:Ⅱ8例,Ⅲ1例;术前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3例;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神经损伤委员会(Nerve Injuries Committee of the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BM-RC)提出的肌力评价标准评定:M1级2例,M2级3例,M3级2例,M4级2例。术前通过MRN技术,准确定位腰骶神经损伤部位及程度,采用神经探查松解术或内固定物置入联合神经探查松解术进行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17.8±63.8)min(范围150~360 min);术中出血(388.9±293.4)ml(范围200~1 10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6±19.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7±2.2)个月(范围10~18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例;根据BMRC标准评定术后肌力恢复情况:M5级6例,M4级2例,M3级1例。1例患者出院后2个月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经治疗后痊愈。结论MRN技术可辅助术者术前充分了解骨折对腰骶丛压迫、牵拉损伤情况,对神经损伤进行精确定性及诊断,使手术操作更加精准化、微创化,是对传统腰骶丛损伤诊断方法的一种补充。

  • 标签: 骨盆 骶骨 骨折 磁共振成像 腰骶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中应用矢量和概念进行后柱螺钉通道微调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5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3~77岁[(49.3±16.3)岁]。患者均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前柱采用钢板固定,后柱采用后柱拉力螺钉固定。19例术中应用矢量和概念微调后柱螺钉通道(通道微调组):在后柱螺钉骨性通道内置入1枚2.5 mm克氏针,分别透视髂骨斜位及闭孔斜位,当单一透视面上克氏针未位于坐骨支中间时,只需在单一方向上调整,另一方向调整的矢量为0;当2个透视面上克氏针均未位于坐骨支中间时,计算出2个方向的不良矢量和后再进行微调。23例术中未应用矢量和概念微调后柱螺钉通道(通道非微调组)。记录并比较两组后柱螺钉置入时间、术中出血量、导针调整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Matta评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根据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患髋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7~71个月[(35.7±8.5)个月]。通道微调组后柱螺钉置入时间为(5.1±1.5)min,术中出血量为(798.8±83.9)ml,导针调整次数为(1.8±0.5)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2.4±3.2)周,显著短于或少于通道非微调组的(39.8±12.0)min、(1 119.3±172.0)ml、(5.6±1.6)次、(15.6±4.2)周(P<0.05或0.01)。两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质量与术后6个月患髋功能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症状;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通道微调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5/19),通道非微调组为30(7/23)(P>0.05)。结论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中应用矢量和概念进行后柱螺钉通道的微调,能够迅速地将螺钉置入骨性通道内,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并加快骨折愈合。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矢量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侧长度对比法(对比法)测量锁骨中段骨折短缩程度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在术后锁骨骨折解剖复位的前提上,以校准法作为标准,分析伤时对比法的准确性,将对比法对同批患者采用不同摄片方式:前后位(posterioranterior,PA)正位、后前位(anteriorposterior,AP)15°头倾位、PA15°尾倾位测得并计算出的锁骨短缩值(双侧)与校准法计算出的锁骨短缩值(校准)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3种摄片方式,对比法比校准法误差的95%一致性界限范围为:PA正位-10.98 ~ 10.00 mm,AP15°头倾位-18.98 ~ 10.95 mm,PA15°尾倾位-18.93 ~ 13.88 mm,3种摄片方式中PA正位误差相对较小,d绝对值由小到大排列为:PA正位(4.22 mm)<PA15°尾倾位(6.53 mm)<AP15°头倾位(7.12 mm)(P = 0.044)。应用对比法测得锁骨缩短值>15 mm的共5例,这5例用校准法相同摄片方式测得>15 mm仅1例,符合率20%;应用校准法测得锁骨缩短值>15 mm的共10例,这10例用对比法相同摄片方式测得锁骨缩短值>15 mm仅1例,符合率10%。结论应用对比法测量锁骨短缩程度(摄片方式PA正位、AP15°头倾位、PA15°尾倾位)误差很大,准确性不够,不适用于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指征的判断。在常用的锁骨摄片方式中,PA正位对比法测量出的锁骨短缩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 标签: 锁骨中段骨折 双侧长度对比法 一致性分析
  • 简介:摘要内脏肥胖是2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内脏肥胖的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简单易行,能更好地反映肥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肥胖相关疾病的预测与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内脏型肥胖 内脏脂肪 人体测量学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相关胸腺多发性非典型类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患者男,53岁,3年前偶然发现纵隔2个结节,未予治疗。1个月前体检发现纵隔结节增大,分别位于前纵隔与中纵隔,密度均匀,边界清,分别呈中度、轻度强化。超声检查发现甲状旁腺肿物。手术病理为胸腺非典型类癌及甲状旁腺腺瘤。后经基因检测确诊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

  • 标签: 胸腺肿瘤 类癌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