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418例,女860例;中位年龄81(75,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728例,股骨颈骨折550例。绘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后谵妄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得到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根据最佳截断点分别将NLR、MLR、PLR分成升高组和正常组。根据髋部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无谵妄组,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NLR、MLR、PLR中位数分别为5.43(3.87, 7.88)、0.40(0.29, 0.54)、158.40(118.00, 222.50)。术后共153例(12.0%)患者发生谵妄,利用ROC曲线研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13(57.5%、77.1%、0.726)、0.512(52.3%、74.0%、0.663)、201.125(68.6%、73.3%、0.751)。其中NLR升高(OR=2.046,95% CI:1.322~3.166,P<0.001)、MLR升高(OR=1.568,95% CI:1.039~2.367,P=0.032)、PLR升高(OR=3.489,95% CI:2.290~5.317,P<0.001)是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NLR≥7.613、MLR≥0.512和PLR≥201.12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NLR、MLR和PLR对术后谵妄预测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 谵妄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全肺切除术是中央型肺癌的一种治疗手段,为了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组织需要切除一侧肺组织,其导致结果包括:(1)肺容积减少及肺通气换气量减少;(2)肺血管床减少及由此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加;(3)健侧肺门与纵隔移位及由此引起的肺通气,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4)与局部血供不良,术后低氧,局部张力增高等危险因素相关的气管残端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愈合不良,及可能出现的支气管胸膜瘘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瘘。这导致全肺切除术相比较保留肺功能的肺切除术术后并发症风险有所增加。但并不意味着要退而求其次,放弃其在肺癌治疗中其他手术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肿瘤学治疗效益。术前精准评估患者肿瘤与淋巴结情况及手术可切除性、心肺功能,挑选出能够最大程度获益于该手术方式的患者;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麻醉通气中造成的肺损伤,术中避免膈神经、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肺支等神经损伤,降低如支气管残端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周围血供不良等引起残端或吻合口愈合的风险因素;优化术前、术中、术后管理中的气道管理、呼吸机管理、液体管理、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肺支持、自主咳嗽、早期活动等。可能会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一种手术方式本身在肿瘤学治疗中带来的效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 31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339例,女977例;年龄为(61±12)岁。所有患者行直肠癌D3根治术。观察指标:(1)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情况。(2)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情况。2 316例患者中,128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2 188例第253组淋巴结阴性,淋巴结转移率为5.527%(128/2 316)。2 316例患者中,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8~10 cm、≥6 cm且<8 cm、<6 cm的例数分别为568例、766例、982例。568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8~10 cm的直肠癌患者中,57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其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3例(5.263%)、9例(15.789%)、45例(78.948%);肿瘤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0例、0例、20例(35.088%)、37例(64.912%)。766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6 cm且<8 cm的直肠癌患者中,42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其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4例(9.524%)、11例(26.190%)、27例(64.286%);肿瘤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0例、0例、19例(45.238%)、23例(54.762%)。982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的直肠癌患者中,29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其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1例(3.448%)、3例(10.345%)、25例(86.207%);肿瘤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0例、0例、12例(41.379%)、17例(58.621%)。(2)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χ²=28.48,44.58,172.62,227.67,34.5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为T4期,肿瘤N分期为N2期,肿瘤TNM分期为Ⅳ期,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且<8 cm、8~10 cm)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74,3.48,10.72,21.47,1.92、3.67,95%可信区间为1.91~3.92,2.42~4.98,7.36~15.62,10.33~44.60,1.27~2.91、2.31~5.81,P<0.05)。结论肿瘤下缘距肛缘较远、肿瘤分化程度较低、肿瘤TNM分期较晚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肿瘤T分期为T4期,肿瘤N分期为N2期,肿瘤TNM分期为Ⅳ期,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且<8 cm、8~10 cm)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直肠肿瘤 第253组淋巴结 肠系膜下血管 部位 淋巴结转移 治疗结果 疗效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