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了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从属权利要求中的附加技术特征,可以是对所引用的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限定的技术特征,也可以是增加的技术特征。在一些权利要求书中,甚至没有从属权利要求。这样,审查员对从属权利要求的检索重视程度远不如独立权利要求的检索重视程度[1]。然而,在实际审查过程中,创造使用得做多。在评述创造时,申请人往往在独立权利要求中添加从属权利要求的附加技术特征来克服创造的缺陷。因此,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针对从属权利要求的检索,提供一点启发和帮助。

  • 标签: 从属权利要求  发明构思   检索
  • 简介:摘要: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了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从属权利要求中的附加技术特征,可以是对所引用的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限定的技术特征,也可以是增加的技术特征。在一些权利要求书中,甚至没有从属权利要求。这样,审查员对从属权利要求的检索重视程度远不如独立权利要求的检索重视程度[1]。然而,在实际审查过程中,创造使用得做多。在评述创造时,申请人往往在独立权利要求中添加从属权利要求的附加技术特征来克服创造的缺陷。因此,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针对从属权利要求的检索,提供一点启发和帮助。

  • 标签: 从属权利要求  发明构思   检索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远期快速心律失常(VT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诊断试验研究。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45例,年龄(59.5±12.3)岁,男33例(73.3%,33/45)。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采用活动平板时域法于术后1周内和6个月时在双心室(BiV)110次/min起搏频率下测定MTWA。VTA事件均采自程控仪调取的CRT-P或CRT-D记录的持续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电复律(CV)或电除颤治疗的事件,随访(55.3±34.2)个月。按照有无发生VTA事件将患者分为VTA组(A组)和无VTA组(B组)。结果①CRT对CHF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MTWA的影响:a.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较基线均明显增高[A组:(36.8%±9.8%)对(30.0%±7.1%),P=0.004;B组:(44.1%±12.7%)对(31.5%±7.6%),P<0.001];b.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MTWA(MTWA2)较基线MTWA(MTWA1)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MTWA对CRT术后远期VTA发生的预测价值:a.基线和术后6个月A组患者的MTWA值明显大于B组[MTWA1:(26.6±21.0)μV对(11.4±6.8)μV,P=0.002;MTWA2:(19.0±15.4)μV对(9.8±10.0)μV,P=0.02]。b.以22 μV和13 μV分别作为MTWA1和MTWA2的分界点,将患者分为MTWA阳性组与阴性组,基线与术后6个月MTWA阳性组患者VTA的发生率均明显大于MTWA阴性组(基线,P=0.002;术后6个月,P=0.012)。MTWA1以22 μV为最佳分界点,预测VTA事件的敏感性为47.6%,特异性为95.8%;MTWA2以13 μV为最佳分界点,预测VTA事件的敏感性为61.9%,特异性75.0%。c.用Log rank法对VTA发生时间分布的差异进行检验:MTWA1阳性组、MTWA2阳性组发生VTA的时间比同组阴性组发生时间明显缩短。d.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TWA1、MTWA2与LVEF对VTA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LVEF,MTWA值对VTA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结论MTWA对CRT患者远期VTA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微伏级T波电交替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远期随访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智能电网作为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至关重要。本论文旨在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智能电网的安全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介绍智能电网的概念和重要。然后,探讨当前智能电网面临的安全挑战,如供电可靠、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接着,提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电网安全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在提高供电可靠、保障数据安全和防范网络攻击方面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智能电网,电气自动化技术,安全性,供电可靠性,数据安全,网络安全
  • 简介:摘要:本文对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和故障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介绍了轨道交通车辆安全的挑战。然后,详细阐述了车辆安全和故障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械故障、电气故障和系统故障的检测。接着,文章讨论了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诊断三个主要环节。最后,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和可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溃疡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溃疡为主要特征的直肠、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肠病。辅助T细胞9(help T cell 9,Th9)//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平衡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均是UC发病的重要特征,在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实践中发现单独调控Th9/Treg细胞平衡或多种方式改变肠道菌群平衡均可有效治疗UC。现已证明四神丸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它对UC患者的多个免疫环节和肠道菌群均起调节作用,目前在UC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已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四神丸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束支起搏(LBBP)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7例(36.8%),年龄(63.6±15.5)岁,分别先后程控单极低电压1 V/0.5 ms(U-LBBP,19例)和双极高电压7.5 V/0.5 ms(B-LBBP,19例)两种起搏模式,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形态并测量QRS时限(QRSd)与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评估心脏电同步;采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测量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评估左心室的机械同步。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10例行右心室起搏(RV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70%),年龄(63.8±9.5)岁。比较U-LBBP、B-LBBP和RVP起搏模式的心脏电同步和左心室的机械同步。结果行LBBP和RVP治疗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心脏电同步比较:U-LBBP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常呈右束支传导延迟(RBBD)形态,B-LBBP时可纠正RBBD形态;U-LBBP组起搏的QRSd均显著短于RVP组[(117.4±8.6) ms对(147.0±15.7) ms,P<0.001]和B-LBBP组[(111.3±12.7) ms对(147.0±15.7) ms,P<0.001],而B-LBBP组QRSd明显短于U-LBBP组(P=0.013);B-LBBP组LVAT明显短于U-LBBP组[(67.6±12.7) ms对(72.1±10.2) ms,P=0.003]。②左心室机械同步比较:U-LBBP组的PHB(48.1°±16.7°对60.9°±12.1°,P=0.042)和PSD[(14.9°±5.0°)对(21.0°±3.5°),P=0.002]均小于RVP组,B-LBBP组的PHB(49.8°±13.4°)和PSD(15.9°±4.4°)亦比RVP组小(P=0.037,P=0.004);但U-LBBP组和B-LBBP组相比,PHB和P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BBP不论单极还是双极起搏较RVP可获得更好的心脏电同步和左心室机械同步;LBBP时,与单极低电压起搏相比,双极高电压起搏可纠正RBBD形态并改善心脏的电同步,但并不能改善左心室的机械同步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右束支传导延迟 心室同步性
  • 简介:摘要:本文对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电力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技术、管理和环境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影响电力系统效率和可持续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的建议,本文研究表明,提高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在技术、管理、环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达到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标准的患者中室心律失常事件(VAE)的发生情况,探讨在此类人群中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猝死(SCD)一级预防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1月至2022年4月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173例,其中18例患者因符合SCD二级预防被排除,最终纳入155例患者,中位年龄66.7岁,年龄范围18~85岁,男108例(108/155,69.7%),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12~55个月)。根据基线及末次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未改善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末次随访LVEF≤40%或ΔLVEF<10%)及LVEF改善的HFimpEF组(末次随访LVEF>40%,且ΔLVEF≥10%),其中HFimpEF组根据末次随访LVEF是否≥50%分为LVEF完全改善组(末次随访LVEF≥50%)和LVEF部分改善组(末次随访,40%<LVEF<50%),分别比较其基线特征及术后VAE的发生情况,VAE定义为持续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需抗心动过速起搏和/或恰当放电治疗或药物复律治疗。结果研究共纳入155例患者,其中HFimpEF组95例,HFrEF组60例;两组患者VAE的发生率分别为5.3%和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HFimpEF组中64例患者LVEF部分改善,其中4例(4/64,6.3%)记录到VAE;31例LVEF完全改善患者中仅1例(1/31,3.2%)记录到VAE,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对3.2%,P=0.8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女性、不符合SCD 1.5级预防适应证、不合并慢性阻塞肺疾病是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后达到HFimpEF的独立预测因素。随访时未达到HFimpEF标准及CRT植入前的心衰病程是VA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后HFimpEF者,其VA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HFrEF者。LVEF部分改善组与LVEF完全改善组的VA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心力衰竭 非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再同步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程序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导致的多发内分泌腺体功能减退病例。患者男性51岁,因非小细胞肺癌术后PET-CT检查,发现隆突下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共14个周期,治疗过程中出现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停用PD-1抑制剂后5个月出现乏力、出汗、低血糖,化验提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减低],给予泼尼松龙替代治疗后症状缓解。本例为国内报道的首例PD-1抑制剂导致的多发内分泌腺病病例,特别是停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无明显改善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提示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均需注意监测甲状腺、垂体、胰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指标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正确采取医疗措施避免漏诊误治,改善预后。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多内分泌腺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糖尿病,1型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