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19F磁共振(19F magnetic resonance,19F-MR)分子成像在靶向药物递送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19F原子较高的灵敏度以及体内缺乏内源性氟背景信号,以包括液态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s,PFC)在内的许多纳米材料被研发和应用成为19F-MR成像的理想分子成像探针。19F-MR将分子成像技术与药物递送系统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早期分子水平诊断、靶向治疗、疗效的实时监测与预后的精准判断。笔者对多种可用于19F-MR分子成像的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在靶向药物递送和智能化药物控释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它们在该领域开展应用情况以及各自优缺点,以期为新型可用于19F-MR分子成像的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标签: 19F磁共振分子成像 靶向药物递送 全氟化碳 诊疗一体化 智能化药物控释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Herbert螺钉治疗掌指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我们共收治25例掌指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闭合骨折5例,开放性骨折20例,近节指骨基底骨折18例,掌骨头骨折7例,骨折均累及关节面,均采用Herbert螺钉固定,术后2周开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4~26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10.5周。无骨髓炎发生,无明显创伤性关节炎表现,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8例,中5例,优良率为80.0%。结论应用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操作方法简单,骨折固定牢固,疗效可靠。

  • 标签: 骨折 治疗结果 Herbert螺钉 关节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随访时间2个月,比较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后踝骨折的治疗当中,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更为理想。

  • 标签: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后踝骨折 疗效
  • 作者: 张建成 江华 邓磊 王凯 孙明伟 周平 陈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研究所,成都 610101;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急诊ICU,成都 610101;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研究所,成都 610101;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急诊ICU,成都 610101;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急诊外科,成都 610101;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急诊ICU,成都 610101;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前瞻性分析脑膜转移瘤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3例脑膜转移瘤患者,接受螺旋断层放疗技术实施的全脑放疗、局部推量和/或全脊髓照射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记录临床症状、磁共振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液体活检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次要研究终点为局部控制(LC)、颅内无进展生存(IPFS)及脑转移专项生存(BMSS)及不良反应。结果主要原发病为非小细胞肺癌。全组接受全脑放疗±局部推量(中位剂量分别为40 Gy分20次、60 Gy分20次)或全脑、全脊髓照射(中位剂量分别为40 Gy分20次或50 Gy分25次、36 Gy分20次)。20例找到肿瘤细胞并行鞘注化疗;63例接受靶向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3.8个月,1年OS、LC及IPFS分别为62%、77%及53%。中位生存时间15.9个月,中位BMSS时间42.2个月。3-4级不良反应少见,仅观察到8例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精准放疗结合鞘注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有效延长脑膜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肿瘤转移,脑膜/螺旋断层疗法 综合疗法 预后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方法及患者症状转归。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康复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结果:实验组Barthel评分及上、下肢Fust—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治疗效果较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肢体功能快速恢复,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早期综合康复 脑卒中 肢体恢复
  • 简介:  摘要:目的 观察胸痹心痛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 2017年 12月~ 2018年 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 96例胸痹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2.9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 1.23±0.44)、( 2.01±0.6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用于胸痹心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胸痹心痛;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eatment of chest arthralgia and heartach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7 to December 2018, 96 patients with chest arthralgia and heartach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7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2.9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ata comparis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 0.05);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angina attack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1.23 ± 0.44), (2.01 ± 0.63), and the dat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est arthralgia and heartache can obtain more ideal results.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 男,1岁6月龄,因"低热10个月余"就诊。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发热,伴喂养困难、呕吐、易哭闹,基因检测发现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即外显子5 c.452G>A(p.W151X,535)杂合突变和外显子16 c.1901T>C(p.L634S)杂合突变,进一步查白细胞中GALC活性显著降低,确诊为Krabbe病,并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CDT治疗的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经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腔静脉血栓,同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延续导致的下腔静脉血栓18例,下腔静脉滤器导致的下腔静脉血栓3例。21例患者均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成功进行CDT治疗,其中7例患者伴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给予髂静脉支架治疗。随访3~48个月,1例肿瘤患者CDT术后2周再次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加强抗凝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无血栓复发,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腔静脉滤器均会导致下腔静脉血栓。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CD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下腔静脉 血栓 尿激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结果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结论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小脑后下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治疗双侧上尿路结石一期与分期手术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治疗的术前总肾功能正常的双侧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一期手术治疗患者43例(一期组),分期治疗患者55例(分期组);比较一期组同分期组患者总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总费用。结果一期手术中转分期手术3例,术式改变率6.97%,分期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手术组总手术时间同分期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5±21.0)min vs.(128.6±27.3)min,P>0.05],一期组总住院时间较分期组总住院时间明显较短[(3.5±1.8)d vs.(7.6±3.5)d,P<0.05];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4周复查泌尿系CT评估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4.73±3.51)%、(91.52±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费用一期手术较分期手术节约1/3,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双侧上尿路结石输尿管软镜一期钬激光碎石术安全、有效,较分期治疗明显节约医疗成本,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尿路结石 输尿管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放疗、化疗和手术不同组合方式的综合治疗对局部晚期期头颈部鳞癌生存的影响。方法2002-2012年间222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进入术前同步放化疗与术前单纯放疗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同步化疗采用顺铂30 mg/m2,单周方案,放疗采用常规技术或调强放疗技术。所有患者在放疗至50 Gy时进行疗中疗效评价,根据疗效决定患者后续治疗接受手术或继续原方案治疗。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随访中位时间59个月(7~139个月)。单纯放疗(R组84例)、同步放化疗(R+C组67例)、术前放疗(R+S组34例)、术前同步放化疗(R+C+S组37例)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44%、51%、52%(R+C+S组:R组P=0.047),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4%、48%、49%、61%(R+C组:R组P=0.081,R+C+S组:R组P=0.035),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0%、85%、65%、73%(R+C组:R组P=0.064,R+C组:R+S组P=0.016)。结论综合治疗可提高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长期生存,联合化疗有提高无远处转移生存趋势。提高局部晚期头颈鳞癌总生存的最佳综合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头颈部肿瘤/术前放射疗法 头颈部肿瘤/术前放化疗法 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OMM)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4-2016年间收治的61例无远处转移的OMM病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颈部预防治疗疗效,失败模式及预后因素。结果OMM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5.7%。Ⅰb区是最常见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区域,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76%,其次是Ⅱ区和Ⅲ区。对于cN0患者,接受至少同侧Ⅰ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和未接受的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52.4%(P=0.036),接受至少同侧Ⅰ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能将区域失败率由46%降至6%(P=0.035)。发生区域失败患者中93%发生在Ⅰb区,50%发生在Ⅱ区,36%发生在Ⅲ区。结论OMM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淋巴结引流具有一定规律性,最常见转移和复发部位均为Ⅰb-Ⅲ区。对于cN0的OMM,推荐至少包括同侧颈部Ⅰb-Ⅲ区的预防治疗

  • 标签: 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规律 预防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象为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采用PETD治疗LDH患者(L5~S1),共102例。对于高髂嵴患者采用"横突定位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PETD手术治疗,手术时间(87.6±21.0)min,术中透视(29.1±11.7)次,术后卧床时间(4.6±1.1)h,住院时间(3.6±0.5)d。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和术后3个月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均P<0.01)。疗效评价:优89例(87.3%),良8例(7.8%),中4例(3.9%),差1例(1.0%)。结论PETD为治疗L5~S1 LDH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对于高髂嵴、横突肥大的患者,横突定位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椎间孔成型方法。

  • 标签: L5~S1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高髂嵴 椎间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e/litonawe, LPV/r)为骨干药物,联合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 FTC)/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F)FTC/TAF的联合抗病毒方案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为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分为前瞻性干预队列(T1)和历史对照队列(T2)两组。T1组拟纳入确诊NCP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90例,入组患者均为接受国家卫健委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并均采用LPV/r+FTC/TAF联合用药。T2组为接受LPV/r抗病毒治疗的历史病例匹配组,共90例。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发展成为ARDS率及住院时间等主要结局指标。结论本试验是一项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有望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种更加高效和快速的抗病毒疗法,本研究的实施还将进一步帮助其筛选有效治疗药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 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FTC /TAF) 生存率 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