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年前写过一篇《"不作假账"》,文虽短浅,但确因有感而发,因事而作。想不到文章刊出不久,便收到徐贞女士的散文集《人生一本账》,快读之后,感慨有加。作者是文学"圈外人",但她这部纪实的文字,鲜活地印证了我对散文写作的一些观点。自知虽非"英雄",但遇"所见略同"也颇自慰,很是高兴了一阵,禁不住提笔再写几句。当然,我讲的"账"只是一种文学观念,而徐贞的这"一本账"却是实实在在的作品。读者会问:徐贞何许人也?我告诉你:她不是学者,也不是教授,更不是某些同行时常挂在嘴边的"我们作家"。她是我的老友诗人刘章的老伴,今年六十多岁了,是一位只读过两年半书,识字不多的"家庭主妇"。我与刘章诗酒往来,徐贞烧的菜做的饭是多次品尝过的,那醇香鲜美的"山蘑炖小鸡"和薄皮大馅的

  • 标签: 文学观念 散文写作 刘章 散文集 十多岁 作家
  • 简介:“小姐”一词,尽人皆知,无须诠释。但“小姐”用于称谓,究竟起于何年何代,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题目。查史料,书海茫茫,不得要领。现今世人重倡“国学”,不知哪位谙熟掌故的大师对此有所研究?我生也晚,且出身草根阶层,在久远的童年记忆里,“小姐”属上流社会年轻女性的专利,乡村姐妹行中,虽有“大姐、二姐”的称呼,但其含义与“小姐”相去甚远,根本不是一码事儿。记得早年邻村缙绅大户(地主兼资本家)郑家,有“三小姐”在北平

  • 标签: 年轻女性 考辨 含义 地主 实话 同窗
  • 简介:夜雪初霁,旭日临窗;红妆素裹,如诗如画。年来赋闲家居,无公事分心,无文牍劳神,良辰美景,约二三同好品茶谈诗,此中乐趣,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日前,老友周凤阶兄见访,带来他即将出版的《诗选》,要我为之推敲润色。"推敲"尚可,"润色"则难。在诸多文学门类之中,诗无疑是最为纯情的一族,一颦一笑,皆自本真,倘刻意修饰,虽一字之易,也会使其失去个性色彩。这不是为我的疏懒开脱,也并非说凤阶的诗已臻完美,而是冀望留其真,存其纯,葆其原汁原味。凤阶乃性情中人。他的诗,或豪或

  • 标签: 个性色彩 诗选 出版 润色 人生体验 本真
  • 简介:除夜守岁,读《随笔》新年首期头题(《夏宫秋意》,文引郭沫若先生哲嗣郭世英语,谓尊翁乃“当代中国最大的文化屏风”,颇觉奇异,默而记之。“屏风”一喻,不知出于何典。照通常解,屏风即屏幛,为室内陈设物,用以挡风、遮蔽,其上或有字画装潢,也算是件艺术品。如此看来,说郭氏为“文化屏风”,还真有点儿黑色幽默的味道,虽然这并非世英本意。

  • 标签: 郭沫若 屏风 黑色幽默 文化界 随笔 本意
  • 简介:但凡从事写作者,多少都有一些稿费收入,大家都知道。可是说稿费的文章却不多见,似乎丈人羞于言钱,“一说便俗”。其实不然。不用说市场经济的今天,即使在农耕经济的古代,写作也是要相应报酬的。《隋书·郑译传》载:“上令……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丈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内臣拟诏乃职分所在,他们还戏称“笔干”,要拿钱来“润笔”,这一番对话,大概就是稿费的滥觞吧。唐承隋制,风习相沿,据说玄宗朝宰相王王与“喜为人作碑志”,有一位送稿费的走错门,竟然送到王维家去,一时传为笑谈。北宋重文,此风益盛,《梦溪笔谈》有记:“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看来那时已就稿费作出具体规定,并明令颁布施行了。

  • 标签: 稿费 《梦溪笔谈》 写作者 王维 郑译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