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生胎龄≤25+6周超早产儿的救治现状、主要并发症及转归。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出生胎龄≤25+6周的233例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围生期因素、治疗、并发症、预后等。根据出生胎龄、入院年份分组,分析超早产儿的存活率、主要并发症、死因及随访资料。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33例出生胎龄≤25+6周的超早产儿中男134例(57.5%)、女99例(42.5%),出生胎龄为(24.6±0.9)周,出生体重为710.0(605.0,784.5)g。总存活率61.8%(144/233),存活超早产儿中出生胎龄最小为22+2周,出生体重最低为390 g。因不积极治疗自动出院41例(17.6%);住院积极治疗的192例超早产儿中死亡14例(7.3%),因合并严重并发症自动出院34例(17.7%),存活出院144例(75.0%)。7年间超早产儿存活率逐年增高(χ2=26.28,P<0.001),积极治疗后自动出院和死亡逐年下降(χ2=14.09,P=0.027)。存活出院的超早产儿中,未合并主要并发症的超早产儿占20.8%(30/144),出生胎龄越小并发症越多(χ2=7.24,P=0.044),出生胎龄≤23+6周的超早产儿均合并1种或多种并发症。出生胎龄越小有创通气时间越长(χ2=29.14,P<0.001)。122例完成随访的超早产儿中大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听力或视力损伤分别占17.2%(21/122)、8.2%(10/122)、17.2%(21/122)。结论出生胎龄≤25+6周超早产儿救治难度大,积极救治存活率逐年上升。虽主要并发症患病率偏高,但随访大部分预后良好。

  • 标签: 婴儿,早产 存活率 预后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超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PIVH发生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按是否发生PIVH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早产儿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果304例超早产儿中共发生PIVH 101例(33.2%),其中重度(Ⅲ~Ⅳ级)PIVH 44例(14.5%)。出生体重<750 g超早产儿PIVH发生率为50.6%,重度PIVH发生率31.0%;胎龄<26周超早产儿PIVH发生率为51.4%,重度PIVH发生率27.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增加(OR=0.697,95%CI 0.543~0.895,P=0.005)是超早产儿PIVH的保护因素,生后第1周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增加(OR=1.121,95%CI 1.007~1.249,P=0.037)、生后第1周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1.373,95%CI 1.040~1.812,P=0.025)是超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早产儿PIVH及重度PIVH发生率高,胎龄小、生后第1周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长、生后第1周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增加发生PIVH的风险。

  • 标签: 超早产儿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并24 h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500 g)的临床资料,按照生后2周内是否进行母乳喂养以及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分为高比例母乳组(母乳喂养量占比>50%)、低比例母乳组(母乳喂养量占比≤50%)、全配方奶组。3组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晚发型败血症的影响。结果高比例母乳组、低比例母乳组和全配方奶组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0.5%(1/216)、8.1%(5/62)和8.0%(2/2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高比例母乳组相比,低比例母乳组和全配方奶组晚发型败血症发生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7.844(95%CI 2.005~158.775)和23.261(95%CI 1.916~282.350)。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生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50%以上可能降低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早产 败血症,晚发型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龄<23周超未成熟儿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救治的胎龄<23周超未成熟儿,总结救治经验。结果共纳入3例胎龄22周超未成熟儿,男2例,女1例,出生体重450~498 g,住院时间112~126 d,经过早期“温和”管理策略、呼吸管理、抗感染、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以及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均脱氧出院,经口喂养吸吮好,随访无神经系统后遗症表现。结论对各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的胎龄<23周超未成熟儿,早期“温和”管理是救治成功及良好预后的关键。

  • 标签: 婴儿,早产 超未成熟儿 温和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结扎术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3月至2021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床旁PDA结扎术、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72 h内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A结扎术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4例,低血压组11例,非低血压组3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血压组手术时体重<1 100 g、术前需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比例高于非低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体重<1 100 g(OR=12.045,95%CI 1.351~107.394,P=0.026)、术前需HFOV(OR=27.832,95%CI 1.363~568.292,P=0.031)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PDA结扎术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血压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PDA结扎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手术时体重<1 100 g、术前需HFOV是术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动脉导管未闭 低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前列尼尔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P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静脉输注曲前列尼尔治疗BPD-PH的患儿,收集患儿曲前列尼尔治疗时日龄、最大剂量、治疗持续时间、并发症、临床转归等,比较患儿曲前列尼尔治疗前、治疗1周后、药物达最大剂量后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循环收缩压之比(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ystolic blood pressure,sPAP/sBP)、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变化,采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例患儿,男5例,女1例,重度PH 5例,中度PH 1例,胎龄(26.0±1.0)周,出生体重(735±170) g。与用药前相比,曲前列尼尔治疗1周后sPAP/sBP较前下降[1.1(0.8,1.2)比1.3(1.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I较前无明显变化[24.5(23.0,29.3) mmHg比26.0(23.3,27.3)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前列尼尔达最大剂量后 sPAP/sBP较前下降明显[0.4(0.3,0.4)比1.1(0.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呕吐,1例腹泻,1例轻度水肿,无低血压、肝肾功能损害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5例患儿存活,1例死于晚发型败血症。结论曲前列尼尔对BPD-PH患儿控制肺动脉压、改善临床预后有一定效果,但仅限于其他治疗效果差的BPD-PH患儿谨慎使用。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高血压,肺性 曲前列尼尔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早产儿校正月龄24月龄内体格的生长特点和规律。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20年4月南方医科大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出院后门诊或高危儿门诊随访的超早产儿3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出生胎龄(23~24+6周、25~26+6周、27~27+6周)以及出生体重(<750 g、750~999 g、≥1 000 g)进行分组,观察超早产儿校正月龄24月龄内体重、身长及头围变化,并分别按照实际月龄及校正月龄对体重、身长及头围进行拟合曲线分析,绘制生长曲线并与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版)足月儿生长曲线进行对比并分析。结果共纳入311例超早产儿,其中男184例、女127例,出生胎龄23~27+6周,出生体重480~1 430 g。按不同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分组,各组随访至校正月龄24月龄,实际月龄与校正月龄曲线均未达到重叠。生长曲线看无论实际还是校正月龄,各体格指标出生胎龄27~27+6周组曲线均高于25~26+6周组,23~24+6周组曲线均最低;出生体重≥1 000 g组曲线均高于750~999 g组,<750 g组曲线最低;出生胎龄分组较出生体重分组追赶趋势差异更明显。生长曲线看超早产儿男女体重、身长在校正月龄24月龄内均达到适宜追赶;头围女童在校正月龄24月龄内均达到适宜追赶,男童在校正月龄9月龄内可达适宜追赶,校正月龄9月龄后落后于同期同性别胎龄儿第25百分位数(P25)。男女童实际24月龄体格曲线均落后于WHO(2006年版)P25水平,各体格指标无论校正或实际月龄,女童均低于男童指标。结论校正月龄6月龄内为超早产儿的快速追赶期,出生体重及出生胎龄越小,各月龄段对应的体格指标越低,完成追赶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出生胎龄较出生体重对超早产儿童持续追赶影响更大。在校正月龄24月龄后超早产儿仍需要校正月龄。女童的体格发育水平整体低于男童。

  • 标签: 早产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生长和发育 生长曲线表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720 g超早产儿,因双胎输血及早发败血症导致难治性低血压、急性肾衰竭,积极药物治疗后无改善,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后6 h血压回升、感染指标下降,治疗结束后24 h乳酸下降至3 mmol/L,尿量逐渐增多,临床情况好转。

  • 标签: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肾衰竭 超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伴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所有338例BP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PH分为BPD无PH组和BPD伴PH组,采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PD伴PH的危险因素。结果338例BPD患儿中无PH组314例(92.9%)、伴PH组24例(7.1%);出生胎龄为(27.1±1.8)周,其中男206例、女132例。BPD伴PH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均低于无PH组[(26.4±2.1)比(27.2±1.7)周、(798±255)比(1 003±240)g,t=2.201、4.030,P=0.028、<0.01],住院期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均高于无PH组[14.3(2.1,43.7)比0.5(0,4.7)d,30.0(22.5, 64.2)比15.0(7.0,26.0)d,Z=-4.838、-4.553,P均<0.01];BPD伴PH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小于胎龄(SGA)、晚发型败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需手术结扎的PDA、重度BPD、严重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均高于无PH组[20.8% (5/24)比6.4%(20/314)、33.3% (8/24)比7.6%(24/314)、54.2%(13/24)比7.3%(23/314)、25.0%(6/24)比6.1% (19/314)、75.0%(18/24)比39.2%(123/314)、45.8%(11/24)比1.9%(6/314)、66.7%(16/24)比7.3%(23/314),75.0%(18/24)比45.5%(143/314),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OR=12.950,95%CI:1.740~96.385),重度BPD(OR=10.160,95%CI:2.725~37.884),SGA(OR=4.992,95%CI:1.432~16.920),需要手术结扎的PDA(OR=19.802,95%CI:3.297~118.921),严重EUGR(OR=20.316,95%CI:2.221~185.853)是BPD伴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4例PH患儿中轻度7例、中度8例均存活,重度9例中4例死亡,存活PH患儿中最晚校正年龄1岁2月龄脱离吸氧。结论PH是BPD的严重并发症,伴随着高病死率,建议具有高危因素的BPD患儿应定期筛查心脏超声,出院后定期随访。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高血压,肺性 危险因素 早产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CDG)Ⅱb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为CDG-Ⅱb型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CDG-Ⅱb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b型"、"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Ⅱb型"、"甘露糖基-低聚糖葡萄糖苷酶(mannosyl-oligosaccharide glucosidase,MOGS)"和"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 type Ⅱb"、"congenital defects of glycosylation type Ⅱb、"MOGS"等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8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CDG-Ⅱb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结果本例患儿女,因"肌张力低下2 d"入院,主要表现为异常面部特征、肌张力低下、低通气、呼吸暂停、需鼻饲喂养、肝大、外生殖器发育不全,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编码MOGS的基因存在2处复合杂合突变,c.1598delT(p.F533Sfs*40)来自母亲,c.1619G>C(p.R540P)来自父亲,均为未报道过的突变。文献检索共收集4篇文献,包括本例共7例CDG-Ⅱb型患儿,其中表现为面部畸形6例;生殖器发育不全、肌张力低下、神经发育迟缓、喂养困难及肝大各5例;听力异常、低通气或呼吸暂停、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各4例;惊厥、头颅磁共振异常各3例。基因检测均为复合杂合突变,3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生后有异常面部特征、肌张力低下、惊厥、低通气、呼吸暂停、喂养困难、肝大、外生殖器发育不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临床表现的患儿,应高度怀疑CDG-Ⅱb型,多数患儿多系统受累,预后不良。

  • 标签: 先天性糖基化障碍 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母乳喂养量对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27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500 g)的临床资料,按照生后2周内是否母乳喂养以及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分为母乳喂养量占比>50%组(高母乳喂养量组,n=199)、母乳喂养量占比≤50%组(低母乳喂养量组,n=55)、配方奶喂养组(n=21)。3组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对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结果高母乳喂养量组、低母乳喂养量组和配方奶喂养组NEC的发生率分别为1.5%(3/199)、27.3%(15/55)和9.5%(2/21)(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7.6%(35/199)、56.4%(31/55)和28.6%(6/21)(χ2=34.826,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高母乳喂养量组相比,低母乳喂养量组和配方奶喂养组NEC发生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24.500(95%CI:6.755~85.594)、6.877(95%CI:1.081~43.744);低母乳喂养量组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增加,OR值为6.316(95%CI:3.293~12.1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高母乳喂养量组相比,低母乳喂养量组和配方奶喂养组NEC发生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28.452(95%CI:7.280~111.195)和8.610(95%CI:1.262~58.766);低母乳喂养量组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增加,OR值为7.207(95%CI:3.601~14.425)。结论生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50%以上可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母乳喂养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食物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