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国产康多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系统(型号:KD-SR-01)在妇科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3~4个月30~40 kg雌性长白猪18头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腹腔镜组(n=6)、机器人单孔(R-LESS)组(n=6)和机器人多孔(R-LEMS)组(n=6),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比较3组的总手术时间、对接时间、子宫切除时间、阴道残端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率及术中并发症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组出血量均<5 ml。与传统腹腔镜[总手术时间(47.83±8.59) min,子宫切除时间(16.00±3.46) min,阴道残端缝合时间(11.83±1.47) min]比较,R-LEMS组总手术时间[(56.20±6.87) min]及具体操作时间(子宫切除时间[(17.40±4.72) min],阴道残端缝合时间[(15.80±2.86) min]均无明显延长(t=1.693、0.608、2.573,P>0.05)。与R-LEMS组[对接时间(14.20±5.72) min],子宫切除时间[(17.40±4.72) min],总手术时间[(56.20±6.87) min],阴道残端缝合时间[(15.80±2.86) min]比较,R-LESS组对接时间[(10.00±1.90) min]、子宫切除时间[(24.17±7.36)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6、1.990,P>0.05),总手术时间[(67.83±7.41) min]及阴道残端缝合时间[(21.33±4.63) min]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2.528,P<0.05)。结论康多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的妇科手术在动物水平安全可行,且单孔可以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但未来仍需加以验证。

  • 标签: 微创手术 机器人手术系统 全子宫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259例;年龄范围65~94岁,平均年龄77.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前术后都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108例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29.92%,其中男性26例(24.07%),女性82例(7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127,95%CI:1.134~3.989,P=0.019)、冠心病(OR:1.692,95%CI:1.056~2.713,P=0.029)、受伤至入院时间(OR=1.677,95%CI:1.037~2.712,P=0.035)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期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68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46.54%。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分型:(1)近端血栓2例(1.19%);(2)远端血栓143例(85.12%);(3)混合血栓23例(13.69%)。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下肢骨折侧别的关系:(1)血栓与骨折患肢同侧84例(50.00%);(2)血栓位于骨折患者健侧19例(11.31%);(3)患者双下肢均有DVT发生65例(38.69%)。结论延迟入院>48 h,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已有且术后未消失的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48.81%,术后新发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51.19%。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需行术前、术后多次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变化,做好防治工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的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定义的糖尿病前期(PreDM)人群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2019年7至11月在北京市延庆区招募符合成人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且未接受过任何干预的受试者402例。分别用75 g OGTT和HbA1c评估糖代谢状态,测量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测空腹血糖(FPG)、负荷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负荷后2 h胰岛素(2 h 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计算体质指数(BMI)、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Matsuda指数等。根据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分为IGR组和HbA1c定义的PreDM组,比较两组间各临床指标的差异。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排除5例血红蛋白<110 g/L的受试者,共有397例受试者进行糖代谢状态评估。根据OGTT诊断IGR 161例(40.6%),根据HbA1c诊断PreDM 188例(47.4%)。与IGR组相比,PreDM组BMI[(28.7±9.2)和(26.1±3.7)kg/m2,t=-3.335,P<0.01]和Matsuda指数[4.64(3.21,6.89)和4.08(2.85,5.95),Z=-2.443,P<0.05]更高,FPG[(5.7±0.5)和(5.9±0.6)mmol/L,t=3.611,P<0.01]、2 h PG[(7.4±1.9)和(8.7±1.6) mmol/L,t=6.757,P<0.01]及2 h INS[(56.8±45.7)和(69.3±50.5)mIU/L,t=2.418,P<0.05]更低,SBP、DBP、FINS、HbA1c、TG、TC、LDL-C、HDL-C、HOMA-β及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与IGR但HbA1c<5.7%亚组相比,单纯符合PreDM亚组中2 h PG和2 h INS更低、HbA1c更高(均P<0.05),BMI、SBP、DBP、FPG、FINS、TG、TC、LDL-C、HDL-C、HOMA-β、HOMA-IR及Matsuda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GR与HbA1c定义的PreDM两组人群之间,不仅血糖变化谱有所不同,而且BMI、胰岛素敏感性、胰岛β细胞功能等指标也存在差异。

  • 标签: 血红蛋白A,糖基化 糖尿病前期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胰岛素抵抗 β细胞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分娩前的糖化白蛋白(GA)水平与子代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建档并且足月分娩的GDM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质指数(BMI)、分娩前BMI、孕期体重增幅、分娩前1周GA、分娩时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临床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A分级变量与新生儿超重(出生体重≥3.5 kg)风险的关系。结果共有108例GDM患者入选本研究。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前BMI、分娩前BMI、孕期体重增幅及分娩前GA水平呈正相关(r=0.251~0.561,均P<0.05)。与分娩前GA<11%组相比,分娩前GA为13%~15%和≥15%两组中新生儿超重风险显著增高,OR(95%CI)分别为6.786(1.642~28.041)和12.667(2.002~80.142)。结论足月分娩的GDM患者分娩前GA水平更高与新生儿超重风险增高相关。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糖化白蛋白 出生体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遥感技术的静脉穿刺角度监测仪,测量不同熟练度人群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探究其熟练度、进针角度和穿刺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无静脉穿刺经验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和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各30人,在手臂橡胶穿刺模型上进行穿刺,记录2组穿刺时的预估角度,读取监测仪给出的穿刺实际角度,记录其穿刺成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士组穿刺成功率为96.7%(58/60),学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51.7%(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9.4,P<0.05);护士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5.2 ± 1.9)°,学生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8.9 ±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7.10,P<0.05);最适合初学者的静脉穿刺角度范围是(31.6 ± 6.4)°。结论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角度存在着相关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适宜角度范围在(31.6 ± 6.4)°;操作者对角度的预估值偏大普遍存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角度监测仪使得静脉穿刺的精准研究成为可能。

  • 标签: 静脉穿刺 进针角度 教学 视觉监测 遥感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8年3月,我们共收治51例陈旧性Bennett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联合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重建掌侧韧带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未行韧带重建。术后随访按照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价法进行拇指功能评价。结果术后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16个月,平均14.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再脱位,其余均无再脱位发生。根据TAM系统评价法评价拇指功能:治疗组优14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29%;对照组优6例、良9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65.2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2.184,P=0.03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重建掌侧韧带治疗陈旧性Bennett骨折,复位及固定牢靠,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侧拇指功能。

  • 标签: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结果 Bennett骨折 韧带重建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感染疫情形势严峻,初步调查显示,在抗击疫情一线,武汉市各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几乎都有医护感染发生。为了应对2019-nCoV疫情对医护人员院内感染防控的巨大挑战,本文结合武汉市某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及教训,分享在疫情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防控院内感染的策略和方法,期望有助于保护医护人员,维持疫情中日常医疗工作的运行,快速遏制疫情的蔓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102岁[(76.0±11.9)岁]。213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接受外固定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根据术前和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术前82例(37.6%),术后128例(58.7%)]和非血栓组[术前136例(62.4%),术后90例(41.3%)]。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DVT的部位及转归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及血清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7.6%,术后DVT发生率上升到58.7%,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分别占术前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86.6%和90.6%,术后有2.8%的远端DVT延伸至腘静脉以上,23.4%的患者在术前没有血栓形成,而在术后出现远端、近端或混合DVT(分别为22.0%、0.5%和0.9%)。没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D-二聚体和入院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住院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发病率、体重指数、住院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入院时D-二聚体和入院时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D-二聚体、术后1 d D-二聚体,术后5 d 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5 d CRP等方面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入院时间(OR=1.137,95%CI 1.002~1.290,P<0.05)和术后1 d D-二聚体(OR=1.087,95%CI 1.033~1.142,P<0.05)与术后DVT显著相关。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骨折至住院时间是术前和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至手术时间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期入院和早期手术)可能会降低DVT的发生率。

  • 标签: 股骨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