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保障管道的运行安全,深入研究油气管道内外壁腐蚀缺陷干涉作用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内外壁腐蚀缺陷尺寸与缺陷轴向表面间距进行合理优化改进,获得管道极限荷载,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判定标准,得出极限影响距离。经过研究得出,缺陷深度是对干涉极限距离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缺陷长度其次,缺陷宽度不影响。

  • 标签: 油气管道 内外壁腐蚀 缺陷 干涉作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为了保障管道的运行安全,深入研究油气管道内外壁腐蚀缺陷干涉作用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内外壁腐蚀缺陷尺寸与缺陷轴向表面间距进行合理优化改进,获得管道极限荷载,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判定标准,得出极限影响距离。经过研究得出,缺陷深度是对干涉极限距离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缺陷长度其次,缺陷宽度不影响。

  • 标签: 油气管道 内外壁腐蚀 缺陷 干涉作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根治术后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16例先天性巨结肠并接受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治疗的患儿。统计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216例患儿中,发生术后小肠结肠炎57例,发生率为26.3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营养不良、术前合并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术前合并小肠结肠炎、术后伤口感染是患儿术后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营养不良、感染症状等情况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的风险较高,建议对于此类患儿要提高警惕,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治疗,以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巨结肠症 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产前未明确诊断的新生儿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分析非母胎诊治中心对新生儿CDH的临床诊治经验和体会。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收治的136例新生儿CDH病例资料,5例术前因家属原因未接受治疗,未纳入研究,余131例患儿纳入研究。131例患儿均无产前诊断,其中男77例,女54例,出生时胎龄(38.3±1.5)周,范围32.0~41.0周,出生体重(3 102.8±473.6)g,范围2 000.0~4 120.0 g。左侧膈疝115例,右侧膈疝1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21例,伴发畸形81例。92例术前需机械通气,39例术前可维持自主呼吸。依据急诊入院时的日龄分为:≤48 h入院组(90例),>48 h入院组(41例)。结果经胸腔镜手术58例,开腹手术71例。共计死亡14例,其中术前死亡2例,术后死亡12例。术前抢救治疗无效死亡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总计129例,术后存活117例,12例死亡或放弃治疗,接受治疗病例的总存活率为89.3%(117/131)。≤48 h入院组的病死率为15.6%(14/90),高于>48 h入院组的病死率为0(P<0.05)。早产儿、合并肺动脉高压以及严重心脏畸形病例的病死率相对较高(P<0.05),死亡病例的入院pH值、PaO2、术后平均pH值明显低于存活病例,入院PaCO2明显高于存活病例(P<0.05)。结论无产前诊断的新生儿CDH产后发病越早,病死率越高;合并肺动脉高压、早产和严重心脏畸形的CDH新生儿病死率较高。

  • 标签: 婴儿,新生 膈疝 产前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先天性膈疝新生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研究组采用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6、12 h,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00%,2/25)与对照组(16.00%,4/2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16.67%,4/24)与对照组(12.50%,3/2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膈疝可改善围术期情况,加快患儿术后恢复,并可减轻手术创伤和机体疼痛,安全性和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先天性膈疝 新生儿 胸腔镜膈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未感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xposed uninfected,HEU)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母亲的人口学特征、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妊娠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以及儿童的预防性用药、出生体质量、随访期间是否患病等资料。于1、3、6、9、12、18月龄时随访儿童的身长和体质量,评估各随访时间点的生长迟缓率、低体质量率、消瘦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56名HEU儿童。HEU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低体质量率、消瘦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均在1月龄时最高,分别为11.9%(78/656)、9.1%(60/656)、7.0%(46/656)和21.0%(138/656)。母亲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调整后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2.30,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8~3.58]、妊娠期抗病毒治疗为单/双药治疗(aOR=2.38, 95%CI 1.54~3.68),以及儿童出生体质量<2 500 g(aOR=2.66, 95%CI 1.69~4.21)和随访期间患有疾病(aOR=1.73, 95%CI1.10~2.70)是HEU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0);而服用齐多夫定(aOR=0.60, 95%CI 0.38~0.94)、奈韦拉平(aOR=0.31, 95%CI 0.18~0.52)进行预防性治疗均是HEU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均P<0.050)。结论HEU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并且受母亲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抗病毒治疗方案,以及儿童出生体质量、随访期间患有疾病和是否接受预防性治疗等因素影响。

  • 标签: HIV 儿童 营养不良 HIV暴露未感染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