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伤口造口护理小组模式在伤口造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造口患者100例为观察目标,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实验组加用伤口造口护理小组模式,比较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造口感染、膀胱刺激征、压疮、造瘘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口造口护理小组模式在伤口造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 标签: 造口 伤口 护理小组模式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循证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到本院开展手术的胃癌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使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和基于循证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患者疼痛评分、胃肠道功能恢复有效率和免疫功能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有所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显著更优,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于循证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胃癌患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胃癌 围术期 加速康复外科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性化肠内营养管理在结肠癌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胃肠外科手术的结肠癌患者96例,釆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48例实施个性化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治疗。结果: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术后第8天均较术后第1天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功能比较:观察组术后恢复肛门排气与排便的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基础消耗量、病情和胃肠道耐受情况等指标为患者制订的个性化肠内营养管理在结肠癌术后应用安全、有效。

  • 标签: 个性化营养干预 结直肠癌 炎症反应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出现的肱骨头坏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至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出现的20例肱骨头坏死患者资料。男7例,女13例;年龄平均57.4岁(35~84岁)。分析其骨折分型、肱骨头坏死塌陷的时间,测量内侧残余骨距长度、肱骨头厚度并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20例患者术后获8~104个月(平均48.3个月)随访。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12例;合并肩关节脱位10例。根据AO-OTA分型:C型骨折16例,B型骨折4例。内侧残余骨距长度平均4.8 mm(0~10.7 mm);18例内侧软组织合页有破坏,肱骨头厚度平均为20.6 mm(13.6~33.0 mm)。骨折均一期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8.4周(5~12周)。诊断肱骨头坏死的平均时间为16.5个月(8~2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53.4分(22~74分),健侧平均为85.5分(53~98分),患侧与健侧比为62.43%(27.95%~82.70%)。结论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容易出现肱骨头坏死,多为三、四部分骨折或合并肩关节脱位,多数患者内侧软组织合页有破坏,残余内侧骨距长度多<8 mm,坏死时间发生晚,肩关节功能较健侧明显降低。

  • 标签: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坏死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案例教学法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近些年来新教改所探寻出来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它推动着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合理化、科学化以及人性化发展。案例教学在整个教育改革制度的深入推进落实下,也优化了不少,愈发的贴合当下的教育理念,相比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一个质的改变及提升,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好的吸收知识内容并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问题。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的角度去深入的解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标签: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法 运用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骨盆骨折围手术期康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收治入院行手术治疗的114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7例,男42例,女15例;年龄18~77岁;患者采用初步建立的基于ERAS理念的围术期康复途径进行治疗,阶段性调整康复计划;对照组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17~70岁;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常规骨盆骨折康复措施,即术后院内会诊-康复医师指导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12、24周的骨盆Majeed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术后12、24周的早期疼痛程度、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共105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151~254 d(平均177 d),其中试验组55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2、6、12、24周试验组患者的Majeed评分[(44±13)、(67±16)、(86±14)、(98±7)分]和Barthel指数(57±13、79±16、95±8、1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16)、(51±16)、(73±14)、(91±12)分和(45±19、67±18、86±12、98±4)],术后12、24周试验组患者的SF-36评分[(129±15)、(14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4±15)、(13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盆骨折治疗相比,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康复途径可以改善骨盆骨折患者的早期功能,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骨盆 骨折 加速康复外科 骨科康复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采用泛光照明的方式让建筑物亮起来,是创造和美化城市夜景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照明方式不仅可照亮建筑物的立面,通过照明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还能创造出比白天更生动的动态效果,做到层次分明,突出建筑物的结构特性。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都采用了这种照明方式,以展现城市建筑的特点。但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明确应用条件,合理控制注意事项,以保障效果的呈现。

  • 标签: 建筑物 泛光照明 应用条件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 IIT)对全面推动临床诊疗的发展与同质化有着关键性作用,希望探讨得出支持IIT的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标准的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与机构建设实践案例相结合,即基于国内外高校与成熟的医疗机构建设临床研究中心的经验,并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案例,进行中心建设与管理方案的探讨。结果提出支持IIT的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标准的建议,涵盖中心建设原则、基本设置、组织架构、功能部门、基础平台、人员配置、文档管理与机构评估。结论总结出支持IIT研究的机构建设标准建议,以供国内高校、医疗机构建设此类临床研究中心借鉴。

  • 标签: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中心建设 标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淋巴瘤化疗患者预后康复的疗效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 2015 年 4 月 -2017 年 2 月收治的淋巴瘤患者 70 例进行研究,对 70 例化疗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明显减少, 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淋巴瘤化疗患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淋巴瘤 护理干预 预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关节镜下小肩袖损伤修复术后3个月、患侧肩关节活动度正常且肩袖肌力达到3级及以上的患者共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肌力训练治疗)和训练组(采用等速训练方法治疗),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行Thera-Band弹力带肩关节内外旋肌力训练,每组10~20个,每日3次;训练组在常规肌力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肩关节内外旋等速肌力训练,每次15~20 min,每周2次。分别于术后3个月(训练前)和术后6个月(训练后),对2组患者均行等速肌力测试,测试速度分别为60°/s和180°/s。并分别对2组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内外旋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患侧与健侧峰力矩差值比、训练前后患侧峰力矩差值和训练前后患侧峰力矩体重比差值等评定指标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训练后,训练组60°/s时外旋峰力矩[(15.56±5.03)N·m]、内旋峰力矩[(22.03±6.18)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22.12±4.63)%]、内旋峰力矩体重比[(31.62±6.42)%],180°/s时外旋峰力矩[(10.60±5.71)N·m]、内旋峰力矩[(19.13±5.62)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14.90±6.34)%]、内旋峰力矩体重比[(27.83±6.04)%],以及对照组60°/s时外旋峰力矩[(13.30±4.07)N·m]、内旋峰力矩[(20.07±6.95)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20.27±5.93)%]、内旋峰力矩体重比[(29.75±10.52)%],180°/s时外旋峰力矩[(7.15±5.43)N·m]、内旋峰力矩[(16.14±6.03)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11.19±8.49)%]、内旋峰力矩体重比[(24.75±8.80)%],均明显优于组内训练前,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训练后,训练组180°/s时患侧与健侧外旋峰力矩差值比[(15.58±41.76)%]、60°/s和180°/s时训练前后患侧外旋峰力矩差值[(5.04±1.88)N·m、(5.04±2.47)N·m]、60°/s和180°/s时训练前后患侧外旋峰力矩体重比差值[(7.02±2.14)%、(7.90±4.6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患者的肩袖力量,尤其是快速外旋肌力。

  • 标签: 肩袖损伤 等速训练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