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多城市学校已经实施了BYOD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手段,还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方法的革新[1]。现今乡村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尚未建设起来,实施该模式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基础设备不完善、教师综合素质不如城市、留守儿童多等问题。但振兴乡村的关键就是振兴乡村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对乡村教育的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如何完善当前的乡村教育模式是需要探索的[2]。

  • 标签: BYOD教育模式 乡村教育 信息化教学 留守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管理现状,并探讨镇静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6月11日至10月30日,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监护室163例符合要求的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ICU治疗情况以及镇静评分。结果163例入组患者共进行机械通气11 261.62 h,在此期间护士评估并记录的镇静评分量表(RASS)评分为2 815次,其中有80.3%(2 261/2 815)的RASS评分为浅镇静,17.4%(490/2 815)为镇静较深,2.3%(64/2 815)为镇静不足;根据指南推荐的镇静水平将患者分为镇静理想组和镇静非理想组,分析患者镇静水平的影响因素发现,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患者的镇静管理水平更为理想(OR值为0.39,P<0.05);使用咪达唑仑会增加患者镇静不理想的风险(OR值为5.60,P<0.05);对患者进行镇静评估的间隔越长,其镇静不理想的风险就越大(OR值为1.70,P<0.05)。此外,镇静非理想组患者的气管切开率(χ2值为9.70,P<0.01)、ICU住院时间(U值为-2.33,P<0.05)及住院费用(t值为-4.26,P<0.01)显著高于镇静理想组患者。结论患者的镇静水平与镇静药物类型、镇静评估间隔密切相关,镇静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临床镇静管理以及制订合理的镇静评估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术后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镇静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