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心房颤动患者致死及致残的首要病因,及时开通血管可以改善预后。对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突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溶栓治疗会极大增加出血风险。该文报道1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突发脑梗死,及时进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开通血管的病例,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卒中 血管内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辅助房间隔穿刺术应用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7至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入选患者年龄均≥18岁且心电图明确记录存在房颤。根据是否采用了心腔内超声辅助穿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心腔内超声辅助X线行房间隔穿刺组(超声组)和X线辅助下行房间隔穿刺组(X线组)。记录入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阵发房颤比例、再次消融比例、CHA2DS2-VASc评分、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末期内径)。记录两组患者首次出针的情况并计算成功率以及房间隔穿刺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及房间隔穿刺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241例,其中超声组123例、X线组118例。入选患者的年龄为(62.5±8.0)岁,男性138例(57.0%),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135例(56.0%),再次消融的患者43例(17.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比例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的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X线组比较,超声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61.7±4.9)% 比(63.0±4.4)%,P=0.02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大[(48.0±2.9)mm 比 (47.0±3.4)mm,P=0.011]。超声组患者房间隔首次出针成功率高于X线组[94.3%(116/123)比79.7%(94/118),P=0.001],射线暴露时间短于X线组[(31.3±7.9)s比(124.8±35.7)s,P<0.001)],而房间隔穿刺时间较X线组长[(10.1±1.8)min比(8.2±1.3)min,P<0.001]。并发症方面,与X线组比较,超声组误穿心包的发生率较低[0比3.4%(4/118),P=0.039],穿间隔后一过性ST段抬高发生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3/123)比1.7%(2/118),P=0.999]。结论心腔内超声辅助房间隔穿刺术可有效提高房间隔穿刺准确度、缩短放射线暴露时间,安全、可行。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腔内超声检查 房间隔穿刺
  • 简介:摘要心房食管瘘是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如何预防心房食管瘘的发生,对心房食管瘘进行早期识别与处理,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食管损伤 心房食管瘘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左心房黏液瘤外科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接受导管消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左心房黏液瘤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消融术中参数和围术期严重不良事件,并随访导管消融术后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和临床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导管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9例患者年龄(55.8±9.1)岁,男性3例(3/9),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3例(3/9),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例(6/9)。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均未发生卒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血管并发症及大出血事件。随访40.0(27.5,55.5)个月,9例患者中有6例(6/9)初次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总体窦性心律维持比例为2/3。3例房颤患者中有1例(1/3)出现早期房颤复发(术后3个月),6例房速或房扑患者中有2例(2/6)房扑患者出现极晚期新发房颤和/或复发房扑(分别为术后19、29个月)。3例复发患者中有2例接受再次消融,其中1例维持窦性心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复发黏液瘤,未发生死亡、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事件。结论左心房黏液瘤外科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一项治疗选择。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脏肿瘤 导管消融术 窦性心律维持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并发心脏压塞和血栓栓塞事件中应用依达赛珠单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术,围术期出现心脏压塞或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并使用依达赛珠单抗逆转达比加群抗凝效应的房颤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凝血指标及30 d随访的安全性事件,并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性2例(2/7),年龄(66.3±11.2)岁,血肌酐水平为(66.3±13.6)μmol/L,肾小球滤过率为(89.4±11.2)ml·min-1·1.73 m-2,CHA2DS2-VASc与HAS-BLED评分分别为(3.2±1.9)和(1.3±1.3)分。5例(5/7)患者为心脏压塞,距最后一次服用达比加群的时间为(6.3±2.6)h,心脏压塞明确(36.4±16.7)min后给予依达赛珠单抗。依达赛珠单抗给药后5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有明显下降。5例心脏压塞患者均行心包穿刺引流,引流量为(1 037.0±846.9)ml,心包引流导管保留时间为(27.9±13.9)h,恢复抗凝时间为(28.4±13.2)h。1例(1/5)患者因出血量多,为确保彻底止血至外科接受开胸止血术;1例(1/5)患者第一次重启抗凝后发生出血。2例(2/7)患者为AIS,均发生于术后。1例(1/2)给予依达赛珠单抗5.0 g后行静脉溶栓,无出血转化,恢复良好。1例(1/2)予依达赛珠单抗5.0 g后行血管内取栓,未出现出血并发症,出院时意识无明显好转,右侧下肢肌力较术前有恢复。所有患者在使用依达赛珠单抗30 d内均未出现超敏反应和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在房颤导管消融相关心脏压塞和血栓栓塞事件中,依达赛珠单抗可安全有效地迅速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效应,为及时止血和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争取时间。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达比加群 依达赛珠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