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斜视度检查在斜视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三棱镜加遮盖试验(prism-cover test,PCT)的结果为"金标准",但其主要依靠检查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为提升检查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检查过程的客观性,同时降低检查的难度和减少检查所耗费的时间,研究者们开发了一些客观测量斜视度的方法,如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红外摄像机、眼球追踪仪等,通过模拟传统的检查方法来进行斜视度的客观测量。(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76-79)

  • 标签: 客观测量 斜视 眼动追踪仪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具有顽固症状的轻中度干眼患者的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及相关干预对此类患者主观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103例轻中度干眼患者,经过3个月的常规治疗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下降≥12.5分为症状改善组,其余为顽固症状组。评估所有患者双眼调节集合功能、OSDI、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试验(ST)、角膜荧光素染色(FL)。顽固症状组患者在常规干眼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对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的矫正干预,8周后再次复查上述指标。比较顽固症状组、症状改善组中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顽固症状组治疗前后双眼调节集合功能、OSDI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结果103例干眼患者中,43例常规治疗有效为症状改善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27±6)岁;60例常规治疗后效果不佳为顽固症状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0±6)岁。顽固症状组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症状改善组(100%比72.1%,P<0.001)。40例顽固症状者在评估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后,增加针对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的相关矫正干预8周。8周后OSDI较前明显下降[(23.4±16.0)比(40.6±15.7)分,P<0.001],但ST、TBUT、FL未见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干眼患者中发生率很高,对调节集合功能进行干预可改善这些患者的主观症状。

  • 标签: 干眼综合征 调节 集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贝叶斯概率估计算法的多维度周边快速对比敏感度函数(pqCSF)检测方法,并评估此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非连续纳入12名健康正视眼受试者19眼,平均年龄(22.92±2.91)岁,平均球镜度和柱镜度分别为(-0.34±0.52)D和(-0.30±0.42)D,裸眼视力均≥1.0。基于贝叶斯概率估计算法,通过对比敏感度峰值γmax、空间频率峰值ƒmax、带宽β和低对比度截距δ来快速描绘全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函数(CSF)曲线,建立了(pqCSF)检测方法。所有受试者均在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4个方向6°、12°、18°和24°离心率的16个周边视野位置(其中周边18°的颞侧视野接近生理盲点,不纳入研究)进行pqCSF检测。比较各个视野位置的CSF曲线下面积(AULCSF)以及19个空间频率(以对数单位等间隔分布)所对应的对比敏感度。结果各方向内随着离心率不断增加,AULCSF逐渐降低,不同离心率间AULCSF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周边6°、12°和24°水平方向(鼻侧+颞侧)AULCSF均较垂直方向(上方+下方)AULCSF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F曲线显示,随着与中心凹距离的增加,pqCSF、AULCSF及高频截止频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数据标准差也逐渐增大。结论pqCSF检测可以描绘出周边大范围视野较完善的周边CSF曲线图,较好地反映周边视功能质量。

  • 标签: 周边视功能 快速对比敏感度函数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白内障患者单眼及双眼快速对比敏感度(qCSF)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QOL)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3—6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共92眼,测量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状态下单眼和双眼qCSF;采用美国眼科学会视功能问卷(NEI VFQ-25)评估患者QOL并进行Rasch校准。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根据视力分别定义视力较好眼与视力较差眼。分析视力较好眼、视力较差眼及双眼log对比敏感度曲线下面积(AULCSF)以及截止频率、1.0、1.5、3.0、6.0、12.0、18.0 c/d空间频率下的qCSF与QOL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受检者QOL总分为(64.13±4.76)分,与视力较好眼、视力较差眼的BCVA均呈负相关(r=-0.386,P=0.008;r=-0.413,P=0.004);与双眼、视力较好眼和视力较差眼AULCSF均呈正相关(r=0.531、0.524、0.711,均P<0.001);与双眼、视力较好眼和视力较差眼截止频率qCSF均呈正相关(r=0.504、0.419、0.694,均P<0.01);与双眼、视力较好眼和视力较差眼1.5、3.0、6.0和12.0 c/d空间频率下qCSF均呈正相关(1.5 c/d:r=0.444、0.374、0.513,均P<0.05;3.0 c/d:r=0.544、0.506、0.679,均P<0.01;6.0 c/d:r=0.545、0.530、0.710,均P<0.01;12.0 c/d:r=0.493、0.431、0.558,均P<0.01);与双眼和视力较差眼1.0、18.0 c/d空间频率下qCSF呈正相关(1.0 c/d:r=0.296、0.292,均P<0.05;18.0 c/d:r=0.386、0.321,均P<0.05)。结论不同空间频率下qCSF更全面地反映了白内障患者视功能,早期白内障患者的QOL与视力较好眼、视力较差眼和双眼qCSF均有相关性,其中与视力较差眼qCSF相关性较强。

  • 标签: 快速对比敏感度 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