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9年底美国糖尿协会发布了2020版糖尿诊治指南。根据新的研究证据,指南中对糖尿肾病的诊治进行了更新。引入了新的慢性肾脏疾病分期方法,更新了糖尿肾病患者筛查、监测及治疗推荐;提高了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糖尿肾病防治中的地位;更新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肾病一级预防的研究证据;新增对急性肾损伤及糖尿肾病营养治疗的关注。同时,对糖尿肾病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指南更新
  • 作者: 张丽娜 潘琦 黄薇 齐林 姚合斌 赵冬 吕肖锋 李洪梅 邢小燕 李全民 马力 邓微 李玉凤 王爱红 郭立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100730,北京市海淀医院内分泌科 100080,北京燕化医院内分泌科 102500,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 10004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内分泌科 101149,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 100700,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28,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29,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88,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分泌科,北京 102618,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 100035,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内分泌科 101200,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 100101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2型糖尿(T2DM)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的患病率,探讨CAN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横断面研究。对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市城区和郊区13家医院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根据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CAN组及非CAN组。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秩和检验和χ²检验比较两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2DM罹患CAN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T2DM患者共1 975例,CAN组患者1 236例(62.6%),非CAN组患者739例(37.4%)。与非CAN组相比,CAN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糖化血红蛋白较高,使用二甲双胍剂量较大,二甲双胍使用时间较长,接受高等教育的患者较少,合并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变及高血压的患者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CAN组T2DM患者比较,CAN组患者出现头晕和站立不稳、乏力、餐后饱腹感、尿频、夜尿、尿急和上半身出汗的自主神经病变症状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CAN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为1.040,95%可信区间1.008~1.072,P=0.012)。结论北京地区T2DM患者CAN的患病率较高,常合并多种自主神经病变症状,增龄是CAN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患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指数(FLI)对2型糖尿(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方法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20年9月在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体检的1 398名年龄≥40岁且既往无T2DM的某部机关干部作为调查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指标,随访并观察其T2DM发生情况,以是否发生T2DM作为研究结局。根据基线时FLI数值将研究对象分为FLI<30组(824例),30≤FLI<60组(420例)和FLI≥60组(154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基线时不同空腹血糖状态下不同FLI组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7年。随访期间,共有240例(17.17%)确诊T2DM。与非T2DM组(1 158名)比较,T2DM组患者年龄较大,有糖尿家族史的比例更高,并且腰围、体重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负荷后2 h血糖、FLI水平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运动、糖尿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在基线时空腹血糖正常人群中,与FLI<30组相比,30≤FLI<60组(HR=1.18,95%CI 0.84~1.64,P>0.05)及FLI≥60组(HR=1.57,95%CI 1.01~2.44,P<0.05)T2DM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在基线空腹血糖异常人群中,与FLI<30组相比,30≤FLI<60组(HR=1.19,95%CI 0.44~3.20)及FLI≥60组(HR=1.32,95%CI 0.44~3.94)T2DM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空腹血糖正常的某部干部中,高FLI对T2DM发病风险有预测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脂肪肝指数 空腹血糖
  • 简介:摘要痛性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性足的高危因素。痛性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关注。研究显示一些趋化因子在神经性疼痛,包括痛性糖尿周围神经病变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属于CC趋化因子家族,本文就MIP-1与痛性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适应环境刺激的表观遗传变化可能在糖尿发病中起重要作用,N6-甲基腺苷(m6A)是最具代表性的可逆性mRNA甲基化修饰之一。m6A通过影响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激酶B-胰岛十二指肠同源盒1信号通路,在胰岛β细胞的细胞周期和胰岛素分泌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近年来m6A及其甲基化调节蛋白对糖尿胰岛β细胞功能调控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综述。

  • 标签: mRNA甲基化 N6-甲基腺苷 糖尿病 胰岛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长舒霖®和来得时®治疗2型糖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组、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入选578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患者,按区组分段随机方法将受试者按3∶1的比例随机进入长舒霖®组和来得时®组,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h血糖(2hPG)、8点指尖血糖谱、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以及低血糖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结果治疗24周后长舒霖®组与来得时®组的HbA1c分别下降1.16%和1.25%,FPG分别下降3.05 mmol/L和2.90 mmol/L, 2hPG分别下降2.49 mmol/L和2.38 mmol/L,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后8点指尖血糖谱以及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相似(P值均>0.05)。长舒霖®组与来得时®组总体低血糖发生率 (38.00%和39.01%)和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7.25%和16.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部分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两组均无重度低血糖。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1.77%比52.48%)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24周时6.91%比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长舒霖®治疗2型糖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来得时®相当,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 标签: 糖尿病,2型 甘精胰岛素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锐舒霖®30和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0月10日至2021年1月5日来自国内35家研究中心口服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患者,按照3∶1的比例根据区组随机方法分配至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治疗24周后,比较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 h静脉血糖(2hPG)的变化,以及低血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有效性指标分析采用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集,安全性指标分析采用安全性数据集。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88例,完全符合方案病例528例(锐舒霖®30组395例,诺和锐®30组133例),全分析集和安全性数据集583例(锐舒霖®30组439例,诺和锐®30组144例),符合方案集515例(锐舒霖®30组386例,诺和锐®30组129例)。经过24周治疗后,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的HbA1c分别下降1.73%±1.27%和1.77%±1.40%,FPG分别下降(2.34±2.69)和(2.68±2.84)mmol/L,2hPG分别下降(4.37±4.59)和(4.81±4.43)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74.3%(326/439)和68.1%(98/144)]、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8.1%(299/439)和66.7%(96/144)]与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9%(228/439)和50.7%(73/144)]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锐舒霖®30和诺和锐®30控制血糖的总体疗效相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门冬胰岛素30 有效性 安全性
  • 作者: 郭立新 孙灿 李全民 钟历勇 赵冬 王广 姚合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50,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 1001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119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20,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100037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2型糖尿(T2DM)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北京共6家医院住院和门诊T2DM患者进行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根据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患者被分为他汀类药物现使用组、既往他汀类药物使用组以及他汀类药物未使用组。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对各组糖尿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血脂达标率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停用他汀类药物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T2DM患者1 518例,其中他汀类药物现使用组占45.9%(696/1 518)、既往他汀类药物使用组占10.9%(166/1 518)、他汀类药物未使用组占43.2%(656/1 518)。总胆固醇(TC)达标率为52.0%(789/1 518),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为54.0%(820/1 518),总甘油三酯(TG)达标率60.7%(922/1 518)。糖尿患者≥65岁者(639例)血脂达标率均高于<65岁者(8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他汀类药物现使用组TC和LDL-C达标率高于他汀类药物既往使用组以及他汀类药物未使用组(均P<0.001)。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的主要原因为认为自己血脂控制良好(33.1%,79/239)、害怕药物不良反应(29.3%,70/239)、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18.4%,44/2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847,95%CI为1.088~3.134,P=0.023)、病程≥10年(OR=2.752,95%CI为1.369~5.531,P=0.039)、糖尿了解程度低(OR=3.209,95%CI为1.393~7.393,P=0.006)、不了解LDL-C目标值(OR=4.111,95%CI为1.364~12.390,P=0.012)与停用他汀类药物有关。结论他汀类药物使用组血脂达标率优于既往他汀类药物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北京地区T2DM患者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仍明显不足。

  • 标签: 糖尿病,2型 他汀类药物 停药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