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16年中国肝癌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结合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的具体变化趋势探究与肝癌发病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肝癌发病资料,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肝癌发病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变化趋势[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衡量],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2005-2016年≥20岁人群肝癌发病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利用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的乙肝发病资料研究乙肝流行变化趋势,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究与肝癌发病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结果2005-2016年中国肝癌粗发病率以2009年为界,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肝癌发病世标率从19.11/10万降至17.74/10万(AAPC=-0.5%,95%CI:-1.3%~0.3%,P=0.240),男性肝癌发病率下降趋势显著(AAPC=-1.0%,95%CI:-1.5%~-0.5%,P=0.001),女性肝癌发病率在2005-2010年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7%,95%CI:-0.1%~3.4%,P=0.059],在2010-2016年呈显著下降趋势(APC=-1.6%,95%CI:-2.3%~-1.0%,P=0.001)。2005-2016年城市地区(AAPC=-0.3%,95%CI:-0.8%~0.3%,P=0.316)和农村地区(AAPC=-3.9%,95%CI:-4.4%~-3.3%,P<0.001)肝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中国人群肝癌发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效应呈上升趋势,时期效应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队列效应呈下降趋势。2009-2016年乙肝与肝癌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相关性(r=0.71,95%CI:0.01~0.94,P=0.048)。结论2005-2016年中国肝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城乡差异。年龄效应对肝癌发病风险的影响较大,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肝癌依然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 标签: 肝癌 发病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腺病毒肺炎后遗留支气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供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后遗留支气管扩张症的早期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治的重症腺病毒肺炎后遗留支气管扩张症患儿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儿中,男18例,女8例。重症腺病毒肺炎发病中位数年龄为23.0(15.0,48.0)个月,其中23例为混合感染,以混合细菌感染最常见(16例)。高分辨率CT示多肺叶肺实变伴/不伴胸腔积液。绝大部分病例急性期予以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21例)、机械通气(20例)、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19例)。确诊支气管扩张症时,中位数年龄为29.5(21.0,56.8)个月,距腺病毒肺炎急性期的中位数时间为6.0(3.3,13.0)个月。6例单纯遗留支气管扩张;20例合并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其中3例与PIBO同时出现支气管扩张,17例在PIBO后出现。以弥漫性支气管扩张为主(24例),最常累及左下叶(21例)和右下叶(21例),支气管扩张类型以柱状最常见(23例)。随访中均反复咳嗽、喘息,仅3例咳脓痰,无咯血。均出现急性加重,引起急性加重最常见病原为细菌(21例),19例合并PIBO及1例单纯支气管扩张症患儿需再次住院。无行外科手术切除或死亡病例。结论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后遗留支气管扩张症多在PIBO基础上发生,也可单独发生。多肺叶累及与混合感染可能是PIBO基础上并发支气管扩张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咳嗽、喘息,而咳痰及咯血较少见。临床医师应及时行胸部高分辨率CT早期诊断。

  • 标签: 腺病毒肺炎 支气管扩张症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患儿术后血压升高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10月期间23例CoA患儿,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相仿的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与2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于基线(术前1天)、8年随访(术后8年)中监测血压、超声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结果术前3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年CoA组出现2例高血压,且CoA组收缩压高于VSD组和健康组(P<0.05)。术前和术后8年CoA组的CIMT、血清TGF-β1分别高于同期的VSD组和健康组(P<0.05)。CoA组术前的CIMT和血清TGF-β1分别与术后8年的收缩压有高度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CoA患儿在术后的中、长期随访中出现血压升高,可能与TGF-β信号通路参与的血管重塑有关。术前监测CoA患儿的CIMT和TGF-β1可能对其术后收缩压水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 标签: 主动脉缩窄 血压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婴幼儿喘息、过敏性哮喘等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微生物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均能通过免疫机制来调节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为加强理解呼吸道过敏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现就呼吸道过敏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呼吸道 过敏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肺动脉吊带(PA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治策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8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98例PAS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1.共纳入98例患儿,其中男56例,女42例;起病年龄0~19个月,中位数2个月;诊断年龄0~84个月,中位数4个月。2.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61/98例,62.24%),喘息(47/98例,47.96%),气促(43/98例,43.88%),发绀(19/98例,19.39%),喉鸣(8/98例,8.16%)等。3.共96例行心脏超声检查,诊断阳性84例(87.50%),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2例(62/96例,64.58%),其中以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32/96例,33.33%)。4.共92例患儿行胸部CT及三维重建检查,诊断率为100.00%,呼吸道狭窄以气管中下段为主(76/92例,82.61%),支气管桥13例(13/92例,39.13%)。77例患儿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完全性气管软骨环43例(43/77例,55.84%),气管支气管软化13例(13/77例,16.88%)。5.其中67例行左肺动脉(LPA)重建术,术后死亡5例,均死于术后并发症难以撤机(1例单纯行LPA重建术,余4例均有气管手术干预),失访24例,存活38例,随访2~96个月,呼吸道症状均较术前改善;31例非手术治疗,死亡18例,失访7例,余6例随访中仍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保守治疗是影响PA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7.45,95%CI:1.23~48.68)。结论心脏超声、胸部CT及支气管镜检查三者结合更有利于PAS的诊断。LPA重建术是治疗PAS的主要手段,可改善多数患儿呼吸道症状,并气管干预术者死亡风险大。保守治疗是影响PA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先天性肺动脉吊带 心血管畸形 儿童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