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意义的形式,是赵毅衡先生始终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其近年发表的系列论文(即将整理出版为《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中,他尝试着构筑意义诸理论,从而为作为意义学的符号学,梳理出一个清晰的学理边界和哲学基础,并在此过程中从“意义”这一根本角度,来反思人的认知。而这套关于如何用符号达意的理论,让我们可以窥见主体认知的规律与范式。要叩开这座理论大厦,我们必须持有的钥匙是意义的构成,即主体-符号-意义三项式,从而深入意义的目的:真知。最后回归符号学的基本命题,即思维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意义 符号 主体
  • 简介:本文从叙述主体与接受主体的构建方式,来审视叙述学中对不可靠叙述的理解。笔者认为:不可靠性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其本身意义的呈现,以及对不可靠叙述判断和全面理解,都离不开受述者的介入及其针对叙述主体所展开的种种形式的对话;而这种或顺水推舟、或逆流而行的对话,实质是受述者的阐释策略,它在信息两端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因此,受述者是分析小说叙述主体不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首先从叙述主体的自反性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受述者在不可靠叙述中的取位,并得出:作为信息重构者的阐释主体和信息发出者的叙述主体,这二者之间的互动,使“不可靠”本身显得有意义。

  • 标签: 不可靠叙述 叙述主体 符号 符号自我
  • 简介:诺伯特·韦利在《符号自我》(TheSemioticSelf)中将自我理解为一个充满社会性、对话性、自反性的符号。符号的自我在时间上分为当下、过去、未来三个阶段。当下通过阐释过去,而为未来提供方向。用符号学术语讲,当下是一个符号,过去是符号指代的客体,而未来则是解释项;或者说,

  • 标签: 符号学 自我理解 社会性 对话性 自反性 解释项
  • 简介: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剖析《红楼梦》叙述中“玉,,的涵义,以及以“玉”命名的三位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笔者从叙述者的主体性这一角度来剖析《红楼梦》叙述中的形式问题,并进一步经由形式探索主体意图。本文的理论根据是形式文化论。形式必须被超越,但超越形式的起点必须是首先回到形式本身,经由形式深入内涵。因为表层的文本叙述技巧与策略本身言说着叙述主体的意图。

  • 标签: 符号 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