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移植是治疗许多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方法,肺部恶性肿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移植的禁忌证,目前多发病灶弥漫性腺癌已被纳入移植适应证。在针对慢性终末期肺部疾病的移植术前,应全面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如移植术中在摘除中意外发现恶性肿瘤,应仔细分期,评估患者预后。转移性肿瘤移植仅有少量个案报道,目前不适合临床开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手术是治疗MPM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文献报道的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术期死亡比例,手术的生存获益和适用人群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将回顾MPM的手术指征,并讨论和比较以宏观切除(macroscopic complete resection,MCR)为目标的胸膜外全切除术(extrapleural pneumonectomy,EPP)和胸膜切除术/剥脱术(pleurectomy/decortication,P/D)在MPM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展望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内的其他治疗方式的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供冷缺血时间(CIT)延长对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医院接受移植的111例供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供CIT分为CIT延长组(CIT 8~12 h,41例)和对照组(CIT<8 h,70例),比较两组供受者最后一次血气分析、冷缺血时间等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及短期生存情况的差异。绘制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两组累积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明确受者1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计纳入111例移植受者,CIT延长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例(36.9%)和70例(63.1%)。两组受者术后72 h内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PGD)3级的发生率分别为21.2%和16.3%,两组术后的30 d存活率分别为90.2%和94.3%,90 d存活率分别为82.9%和8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受者1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4.6%比6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Cox回归分析显示CIT延长供移植与受者1年死亡风险增加无关(HR 0.691,95%CI:0.317~1.506),但术中未使用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HR 3.562,95%CI:1.061~11.959)以及术后机械通气超过3 d(HR 2.892,95%CI:1.387~6.031)会增加受者1年的死亡风险。结论供CIT延长至8~12 h进行移植对受者预后未产生不良影响。在权衡受者继续等待和接受移植两者的死亡风险后,接受CIT 8~12 h的供是可行的。

  • 标签: 肺移植 冷缺血时间 存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导致的全球流行性疾病,能否为COVID-19的危重患者进行探索性、抢救性的移植手术在移植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到目前为止国内有报道COVID-19危重患者接受了移植,对于这类探索性、抢救性移植手术,移植术后相关治疗及预后情况尚无结论。本文主要从相关移植与病毒感染指南、移植适应证、术后并发症、伦理、卫生经济学等方面阐述这一争论,并思考COVID-19移植手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毛细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医院接受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孤立性毛细血管瘤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9.8±13.6)岁(范围:26~66岁)。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病理学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为常规体检行胸部CT检查时发现肺部结节,实性结节2例,囊实性结节1例,混合型磨玻璃结节7例。CT测量结节最大径为(14.9±5.8)mm(范围:8~30 mm)。术前随访4.5(21.5)个月,经过随访后临床诊断为早期肺癌从而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大体观察为暗红色结节,质软,与周围组织颜色及质地较接近,辨别困难。镜下病理学特点为肺泡间隔增宽,间隔内见毛细血管明显增生,毛细血管壁由单层扁平的内皮细胞构成,对CD34、CD31呈阳性反应。术后随访15.0(22.0)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孤立性毛细血管瘤影像学表现非常类似于早期肺癌。手术切除标本肉眼辨别困难,显微镜下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明显增多是特征性表现,免疫组化CD31、CD34等血管内皮标志物能够帮助诊断。

  • 标签: 肺肿瘤 毛细血管 孤立性肺毛细血管瘤 胸腔镜检查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ⅠA期腺癌各病理学亚型成分比例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实体型或微乳头型成分(S/M成分)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医院接受完整手术切除的321例ⅠA期腺癌患者的资料。男性130例,女性191例,年龄59(11)岁[M(IQR)](范围:55~66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病理学亚型成分比例对无复发生存和总体生存的判断价值。根据有无S/M成分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无成分组又根据主型不同分为2组:含S/M成分组(S/M+组)120例、无S/M成分且贴壁型为主型组(S/M-LPA组)129例、无S/M成分且腺管型或乳头型为主型组(S/M-P/A组)72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3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验证有无S/M成分是否为预后因素。结果S/M成分对于复发(实体型成分:曲线下面积=0.588,P=0.095;微乳头型成分:曲线下面积=0.566,P=0.106)和死亡(曲线下面积=0.589,P=0.104;曲线下面积=0.607,P=0.056)无诊断价值。S/M-LPA组、S/M-P/A组、S/M+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4%、82.3%、77.3%(两两比较:P值均<0.05),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4%、94.5%、83.2%(两两比较: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分组(S/M-P/A组比S/M-LPA组:HR=2.691,95%CI:1.249~5.799,P=0.011;S/M+组比S/M-LPA组:HR=6.763,95%CI:3.050~14.996,P<0.01)是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对于完整切除的、存在S/M成分的ⅠA期腺癌患者,S/M成分比例并不影响预后。基于S/M成分有无的新分组是患者复发的预后因素,S/M+组患者预后最差,S/M-LPA组患者的预后最佳。

  • 标签: 肺肿瘤 预后 病理学,临床 微乳头型 实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