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胸骨疝的诊断、临床特点、腹腔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采用腹腔手术治疗24例胸骨疝患儿,男17例,女7例;年龄8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1.87岁;12例伴有其他畸形。所有患儿术前均经胸部X线片、消化道造影获得诊断,均择期行腹腔下胸骨疝修补术。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悬吊腹腔组、单部位腹腔组和双孔腹腔组,比较悬吊腹腔组和单部位腹腔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悬吊腹腔手术治疗8例、双孔腹腔1例、单部位腹腔手术治疗15例。将悬吊腹腔组与单部位腹腔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由于双孔腹腔手术例数少,且为悬吊腹腔和单部位腹腔手术中间的过渡手术方式,故未纳入比较)悬吊腹腔组手术时间为(76.88±29.15)min,单部位腹腔组手术时间为(31.47±13.4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腹腔组手术出血量为(2.00±1.31)ml,单部位腹腔组手术出血量为1.00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腹腔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75±2.12)d,单部位腹腔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80±0.8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于腹腔下全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均存在疝囊,疝内容物为肝、小肠、结肠、大网膜、回盲部、阑尾。术后随访2~122个月,随访期间悬吊腹腔组有1例术后复发,已于我院再次行腹腔手术治愈。结论腹腔手术治疗先天性胸骨疝安全可行,单部位腹腔使伤口更为美观,皮下打结法减少缝合疝孔时的张力,操作简化,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胸骨后疝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在腔手术中使用的腔外辅助的腔内张力结打结法在儿童膈膨升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到2018年12月161例行胸腔微创膈肌折叠手术的膈膨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6例,女45例;年龄4个月至9岁,平均1.6岁;术中均采用腔外辅助的腔内张力结打结法。随访观察有无线结松开或复发病例。结果161例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中平均打结时间36.1 s(26~69 s),平均手术时间56.1 min(30~165 min),平均术中出血2 ml(1~5 ml),平均住院时间7.6 d(5~18 d)。随访12个月至9年,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无复发病例,未发现打结松开病例。结论本研究描述的打结方法安全可行,适用于各种微创腔手术中打结,特别适合于具有一定张力组织的缝合打结。本方法学习曲线短,适合具有一定腔手术基础的医生快速掌握。

  • 标签: 胸腔镜 膈肌膨出 缝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无注气悬吊腔技术在治疗肋骨分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探讨该手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200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行无注气悬吊腔辅助手术治疗的单纯肋骨分叉畸形患儿,排除合并漏斗胸、鸡胸、Poland综合征等其他胸壁畸形和采取观察或支具保守治疗的病例。最终入组278例,男183例,女95例;年龄(5.7±2.5)岁。入组病例中单根叉状肋242例,多根叉状肋36例;右侧184例,左侧68例,双侧26例。总结分析叉状肋患儿的性别、年龄、畸形位置与分型、围手术期及随访等情况。结果全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肋骨分叉畸形按照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第5、第4、第3、第6。手术(64.5±16.1)min,术中出血(4.8±2.1)ml。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7~12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无注气悬吊腔技术在肋骨分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相较于开放手术,该手术损伤小、切口小而隐蔽,前胸无手术瘢痕。无注气悬吊腔辅助技术可以作为治疗肋骨分叉畸形手术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叉状肋 悬吊技术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胸腔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原因,讨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进行胸腔手术的672例肺囊性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18例,女254例;中位手术年龄为14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1~189个月。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范围选择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术后常规心电监护、经皮血氧监测,低流量吸氧24 h,常规应用抗生素,根据血常规及临床表现调整用药,术后6 h可正常饮食。当引流管引流量<50 ml/d,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复张良好,无气胸或积液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间为56 min,范围为10~26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2 ml,范围为1~100 ml。术中出血5例[0.7%(5/672)],淋巴漏1例[0.1%(1/672)],气管损伤1例[0.1%(1/672)]。术后出现乳糜胸2例[0.3%(2/672)],Horner综合征2例[0.3%(2/672)](其中1例伴术侧膈肌抬高),肺不张2例[0.3%(2/672)],术后持续漏气2例[0.3%(2/672)],病灶残留3例[0.4%(3/672)]。结论运用胸腔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是安全、有效的。应在术前充分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术后早期识别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肺囊性病 胸腔镜手术 围手术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胸腔手术中转开胸原因及胸腔手术中并发症。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进行胸腔手术的766例肺囊性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8例,女298例,中位手术年龄14个月(1~188个月),统计其中转开胸的原因及手术并发症。结果76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全胸腔手术738例,胸腔镜中转开胸手术28例,中转开胸率3.7%(28/766)。中转开胸原因包括:(1)病灶暴露不清占10.7%(3/28);(2)病灶的血管及气管暴露不清腔手术困难占60.7%(17/28);(3)术中出现并发症占7.1%(2/28);(4)有复杂合并症需同期手术占7.1%(2/28);(5)人工气胸不耐受占14.3%(4/28)。术中并发症出血占0.9%(7/766),淋巴漏占0.1%(1/766),气管损伤占0.3%(2/766)。术后随访1~102个月,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中转开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根据患儿病情、术者经验和麻醉情况综合分析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病情、手术医生的经验、手术入路、规范操作有关。

  • 标签: 胸腔镜 先天性肺囊性病 并发症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