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GHP)伴癌变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8例病理确诊为GHP伴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GHP伴癌变患者年龄(67.2±7.8)岁(45~79岁),男6例、女12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或无明显症状。患者合并胃内多发息肉为主(13例),单发的癌变GHP好发部位在胃体(7例)。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15例为带蒂息肉,癌变息肉直径均>10 mm,9例直径>20 mm。背景黏膜中14例存在萎缩性胃炎,4例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结论GHP伴癌变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对于HP阴性合并萎缩性胃炎的多发性胃息肉患者,需警惕较大、带蒂息肉癌变的可能。

  • 标签: 息肉 胃肿瘤 疾病特征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为胃底腺型腺癌的患者共12例,其中7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scal dissection,ESD)治疗。回顾患者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胃底腺型腺癌的病灶特征,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胃底腺型腺癌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且均无幽门螺杆菌感染,10例位于胃上1/3,2例位于胃中1/3。内镜下观察病灶,最主要的特征是病灶褪色(9例),病灶均≤1 cm;内镜下肉眼分型,2例为0-Ⅰ型,9例为0-Ⅱa型,1例为0-Ⅱc型;病灶界限均清晰,病灶表面可见有分支的扩张血管。7例行ESD治疗的患者中5例有黏膜下浸润。免疫组化结果:9例为主细胞型,3例为混合型;11例MUC6阳性,4例MUC5AC阳性,2例MUC2阳性,3例CD10阳性;12例患者均有P53阳性,但9例Ki-67阳性<10%。1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11例存活。结论发生在胃体上部、有褪色改变、表面有分支扩张血管的息肉应警惕胃底腺型腺癌,对于胃底腺型腺癌患者ESD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腺癌 胃底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患者共329例(331个病灶),并进行随访。回顾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短期(主要指标: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以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长期疗效(主要指标:异时性癌发生率、复发及远处转移率、总体生存率)。结果329例分化型早期贲门癌患者男女比例约为4∶1,年龄(65.69±8.02)岁。肿瘤长径≤2.0 cm占65.9%(218/331)。病灶多位于后壁(50.5%,167/331),其次是小弯侧(36.3%,120/331)。内镜下形态0-Ⅱc型占49.5%(164/331)。69.8%(231/331)的病灶局限于黏膜层。整块切除率为100.0%(329/329),治愈性切除率为83.3%(274/329)。28例患者(8.5%)出现短期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11例(3.3%)患者出现异时性癌,2例(0.6%)发生远处转移,无复发患者。有7例患者死亡,随访期间总体生存率97.9%(322/329)。其中治愈性切除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生存率为100.0%(3/3),而未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生存率为99.3%(269/271);非治愈性切除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生存率为96.0%(24/25),而未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生存率为86.7%(26/30)。结论分化型早期贲门癌大多数为高分化腺癌,发现时肿瘤直径多小于2 cm,合并溃疡及脉管浸润率较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化型早期贲门癌安全有效,治愈性切除率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异时性癌发生率、远处转移及复发率低,总体生存率高,但对于非治愈性切除患者推荐追加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贲门 早期贲门癌 分化型 临床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