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新生重症救护网络中心转运危重新生的死亡原因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至2017年河南省新生重症救护网络中心转运危重新生的病例资料,根据新生转运入院后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及非死亡组,分析两组间转运时呼吸支持方案、胎龄、体重、转运时间、转出医院级别、转运距离、死亡原因等的差异。结果(1)转运新生的病死率(1.74%,26/1 496)高于同期新生科住院新生病死率(1.10%,144/12 863)(χ2=4.382,P=0.036)。(2)转运新生入院后死亡病因前5位依次为败血症、感染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窒息、新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出生窒息史(OR 3.655,95%CI 1.606~8.318,P=0.002)、出生1 d内转运(OR 2.536,95%CI 1.156~5.563,P=0.020)及转运时需机械通气(OR 9.232,95%CI 3.848~22.149,P<0.001)是转运新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转运时需机械通气为转运新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死亡组中,二级转出医院出生1 d内转运的新生死亡例数(14例)多于三级转出医院(2例)(P=0.026),而三级转出医院转运距离≥200 km的新生例数(3例)多于二级医院(0)(P=0.022)。结论转运时需机械通气为转运危重新生死亡的危险因素;转运的危重新生死亡者主要集中在出生1 d内转运、转运中需机械通气及出生窒息的新生中。

  • 标签: 婴儿 早产 死亡 危重新生儿 转运 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新生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共计62家不同性质医疗机构住院新生死亡病例,比较妇幼保健院与综合性医院新生病死率、死亡日龄和死亡原因的异同。结果(1)62家医院共收治新生80 780例,死亡311例,整体病死率为3.85‰。24家妇幼保健院共收治患儿33 339例,死亡102例,病死率为3.06‰;其中早产儿54例(52.9%),足月儿48例(47.1%)。38家综合性医院共收治患儿47 441例,死亡209例,病死率4.41‰;其中早产儿111例(53.1%),足月儿98例(46.9%)。综合性医院新生病死率高于妇幼保健院(P<0.05)。(2)新生死亡主要发生在生后1周内,尤其在生后1 d内。24家妇幼保健院1 d内死亡67例(65.7%),其中足月儿34例(50.7%),早产儿33例(49.3%);38家综合性医院1 d内死亡87例(41.6%),其中早产儿50例(57.5%),足月儿37例(42.5%)。妇幼保健院新生1 d内死亡比例高于综合性医院(P<0.05)。(3)导致新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均为肺部非感染性疾病(128例,41.2%),其次为出生窒息(73例,23.5%)和感染(51例,16.4%),但妇幼保健院与综合性医院死因顺位略有不同。(4)对早期死亡(生后1周内)的新生,综合性医院与妇幼保健院足月儿主要死因均为出生窒息,早产儿主要死因均为肺部疾病(主要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生窒息;对晚期死亡(生后2~4周)的新生,综合性医院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主要死亡原因均为感染;妇幼保健院足月儿主要死因为感染,早产儿主要死因为肺部疾病(主要是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妇幼保健院与综合性医院在新生病死率、生后1 d内病死率、死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新生加强相应软硬件建设,以进一步降低新生病死率。

  • 标签: 新生儿 病死率 死亡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吸入治疗新生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的效果及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重症监护室收治的PPHN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儿治疗措施分为NO组(机械通气+NO)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y,PaO2)/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2)(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2)的差异;根据治疗效果将NO组患儿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8例患儿,NO组46例,对照组52例。治疗前两组OI、PaO2/Fi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48 h时,NO组OI低于对照组,PaO2/Fi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24 h、48 h时 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治疗成功组31例,失败组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成功组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及高频振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ventilation,HFOV)使用率高于失败组(P<0.05),宫内窘迫发生率、肺出血比例、治疗起始OI值、NO吸入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宫内窘迫、治疗起始OI值高、NO吸入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长是影响NO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FOV及PS应用是保护性因素。结论NO吸入可改善PPHN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氧合情况;宫内窘迫、治疗起始OI值高、NO吸入时间长及机械通气时间长是影响NO吸入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FOV及PS应用是其保护性因素。

  • 标签: 一氧化氮 呼吸,人工 高血压,肺性 婴儿,新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PICC后发生CRBSI的极低出生体重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细菌感染的患儿分为革兰阴性(G-)菌组和革兰阳性(G+)菌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感染时体重、脂肪乳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70例CRBSI患儿,检出70株病原菌。G-菌占50.0%(35/70),以肺炎克雷伯菌(34.3%,12/35)和粘质沙雷菌(34.3%,12/35)为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更严重;G+菌占47.1%(33/70),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45.5%,15/33),大多为耐甲氧西林菌株(86.7%,13/15),蜡样芽孢杆菌仅占6.1%(2/33),但2例蜡样芽孢杆菌CRBSI均导致患儿很快死亡;真菌占2.9%(2/70)。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暂停,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休克,G+菌组与G-菌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菌组胎龄、感染时脂肪乳用量均大于G-菌组,感染时体重小于G-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PICC引起的CRBSI多为条件致病菌,根据临床表现及常规生化检查难以判断感染菌种,但胎龄较大、体重较小、脂肪乳用量较大者更易感染G+菌。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病原菌 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