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的135例患者。根据室间隔破裂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早期存活组(71例)和早期死亡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手术组(69例)和非手术组(66例)的远期预后。结果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率为47.4%(64/13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早期存活组相比,年龄、女性、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左室舒末内径、肝功能异常、肺部感染、Killip≥3级、未手术与早期死亡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未手术(OR=16.103,95%CI:4.400~58.930,P<0.001)、Killip≥3级(OR=9.014,95%CI:2.506~32.428,P=0.001)、肝功能异常(OR=5.171,95%CI:1.388~19.264,P=0.014)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0~11.8(中位3.2)年发现,手术组2年和10年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手术组(76.7%和16.7%,P<0.001;73.1%和16.7%,P<0.001)。结论未手术、Killip≥3级和肝功能异常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的远期预后良好。

  • 标签: 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FR)评估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程度,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血运重建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十一病房择期行单纯CABG的154例患者,对冠状动脉造影目测提示狭窄的病变血管进行QFR分析,获得病变血管功能性狭窄情况,外科医师术前对QFR分析结果不知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及近期临床结局并总结分析。结果1年后冠状动脉CTA显示,功能性显著病变(QFR<0.8)血管的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率为5.5%,非功能性显著病变(QFR≥0.8)血管的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率为15.6%。随访发现,心绞痛分级在发生与未发生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据QFR分析的功能性非显著病变的冠状动脉发生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的风险高于功能性显著病变血管,对于QFR提示阴性病变的冠状动脉,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发生闭塞的风险比静脉旁路移植血管更高。这一发现与临床预后并无明显关联,非显著病变血管的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或闭塞的患者均未发现过多心绞痛发作或冠状动脉重复干预的情况。QFR指导冠状动脉外科手术策略选择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定量血流分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储备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CABG联合二尖瓣成形术(MVP)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诊断为冠心病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并接受外科手术的1 0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33例,女性317例,年龄(63.3±9.0)岁(范围:31~83岁)。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联合组(CABG+MVP)和CABG组(非体外循环CABG),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4匹配,匹配后联合组107例,CABG组406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远期结局。结果两组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联合组较CABG组的手术时间[(5.6±1.2)h比(4.2±1.0)h,t=11.528,P<0.01]、ICU停留时间[M(IQR)][43.0(47.3)h比25.0(33.6)h,Z=2.483,P=0.013]和术后住院时间[8(4)d比7(5)d,Z=2.143,P=0.032]更长,悬浮红细胞、血小板用量明显增加[2.0(6.5)单位比0(2.0)单位,Z=7.084,P<0.01;0(0.5)单位比0(0)单位,Z=5.210,P<0.01]。463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3.9%(463/493)。随访时间为32(31)个月(范围:3~105个月)。CABG组和联合手术组的总体生存率和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生存率无差异(P=0.196,P=0.305);随访1年、3年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两组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无差异(F=0.322,P=0.571;F=0.681,P=0.410),但联合手术较CABG能更好地改善二尖瓣反流(F=160.222,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和CABG联合MVP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全因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虽然联合手术较单纯CABG能更好地改善二尖瓣反流,但联合手术的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长,血液制品用量更多。

  • 标签: 冠心病 二尖瓣闭锁不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二尖瓣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PSCI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估认知损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分析确定血清BDNF与PSCI的独立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评估其对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51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332例(65.0%),年龄(60.67±10.18)岁(范围49~80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5.0分(2.7~6.7分),前循环卒中413例(80.8%);血清BDNF中位数11.54 μg/L(6.13~16.25 μg/L)。310例(60.7%)发生PSCI。单变量分析显示,PSCI组年龄、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基线NIHSS评分和血清BDNF与非PSCI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BDNF与PSCI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优势比0.514,95%置信区间0.356~0.807;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BDNF预测PSCI的曲线下面积为0.863(95%置信区间0.830~0.896;P<0.001),最佳截断值为10.78 μ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9%和86.8%。结论基线血清BDNF较高是PSCI的保护因素,对PSCI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53岁女性患者,言语不利伴右指麻木,同时出现活动后胸闷。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大脑中动脉周围新生血管网形成。头部核磁共振检查示多发缺血灶,左侧半球血流减低。冠状动脉造影示三支血管严重狭窄。经胸超声心动图示风湿性改变,二尖瓣瓣口面积0.9 cm2。术前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重度)、烟雾病(Suzuki Ⅳ期)。2019年4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术,术后20h拔除气管插管,ICU治疗24h,术后6天出院。随访1年,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心绞痛和脑部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指导冠心病血运重建方面十分重要。近年来,基于功能学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对于远端心肌的影响正改变着传统血运重建的理念。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已被临床验证,但因其操作有创、费用较高、检查中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副作用较大等原因,在我国应用相对受限。定量血流分数作为一种新型、无创、快速评估冠状动脉功能学狭窄程度的工具,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文综述定量血流分数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展望其未来临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IL-6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的独立相关性,并评估其对DC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在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连续收治的aSAH患者。根据DC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DCI组和非DCI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IL-6与DCI之间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评估血清IL-6水平对DC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0例aSAH患者,年龄(66.1±8.1)岁,男性98例(61.3%);76例(47.5%)患者发生DCI。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校正吸烟、高血压、收缩压、高脂血症和药物治疗后,血清IL-6[以第1四分位数为参照,第3四分位数:优势比(odds ratio, OR)3.88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61~7.189;第4四分位数:OR 9.706,95% CI 3.412~18.344]、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OR 2.174,95% CI 1.325~4.538)以及Fisher分级(OR 3.267,95% CI 1.638~6.725)与DCI独立相关。ROC曲线显示,血清IL-6预测DCI的曲线下面积为0.777(95% CI 0.706~0.849),最佳截断值为13.01 ng/L,预测DCI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4%和71.4%。结论血清IL-6是aSAH后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DC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 白细胞介素-6 生物标志物 试验预期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42水平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 CSVD)患者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CSVD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临床痴呆评定量表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根据轻度认知障碍诊断标准分为认知损害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SVD患者出现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血清Aβ42水平对认知损害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71例CSVD患者,血清Aβ42为(2.14±0.56)μg/L。81例(47.4%)存在认知损害,90例(52.6%)认知功能正常。单变量分析显示,认知损害组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血压、空腹血糖以及血清Aβ42与认知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吸烟、糖尿病、血压以及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后,血清Aβ42[优势比(odds ratio, OR)2.97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632~6.348;P=0.009]、高血压(OR 2.063,95% CI 1.340~5.438;P=0.021)和空腹血糖(OR 1.598,95% CI 1.167~4.156;P=0.030)是CSVD患者出现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β42预测CSVD患者认知损害的曲线下面积为0.700(95% CI 0.619~0.782;P<0.001)。最佳截断值为2.39 μg/L,其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6.8%和80.0%。结论血清Aβ42与CSVD患者认知损害独立相关,可用于CSVD患者认知损害的预测。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障碍 淀粉样β蛋白肽 磁共振成像 神经心理学测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对患者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发生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住院并行CABG治疗的患者880例。503例(57.2%)患者在CABG术前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将这些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377例患者术前未应用他汀类药物,设为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再进行相应的风险因素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CABG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的发生率、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0%、27.6%,与对照组(5.6%、3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869、0.298,P=0.005、0.022)。同时多元逻辑回归结果显示患者CABG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显著下降具有独立相关性(OR 0.34,95%CI 0.16~0.74,P=0.006)。此外,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也与CABG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独立有关(OR 0.60,95% CI 0.44~0.81,P=0.001)。结论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患者CABG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胸骨切开术 感染 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镜术后高渗盐水鼻窦灌注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104例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患者均予以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术治疗,且术后予以相应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常规组予以用生理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治疗,观察组予以高渗盐水进行鼻窦灌注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渐进性减量,并在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术后腔黏膜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记录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统计随访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总有效率(76.9%)低于观察组(92.3%,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的黏液纤毛清除速率为(6.15±2.15)mm/min,高于常规组(4.97±1.34)m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黏液纤毛清除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4周、4~8周、8~12周、>12周构成比依次为1.9%、25.0%、46.2%、26.9%,观察组依次为3.8%、51.9%、26.9%、17.3%,观察组短于常规组(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高渗盐水鼻窦灌注可显著提高鼻-鼻窦炎鼻镜的手术疗效,同时促进术腔鼻黏膜功能恢复,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 标签: 鼻窦灌注 慢性鼻-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