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有较高神经损伤,包括腰骶丛损伤和马尾损伤。由于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后无论手术与否,均有50%神经功能可自行恢复,所以是否早期手术探查存在较大争议。另外,从前路探查还是后路探查意见也不一致。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既需明确其损伤机制、神经损伤性质,又需清晰认识神经损伤定位和定性诊断。因此,患者入院后需进行详细查体,同时结合骨盆X线、CT及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等影像学表现,明确判断神经损伤性质,以制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一般来讲,马尾损伤多见于骶骨"H"形骨折,骶管形成压迫占位,需采用后入路复位骶骨骨折,减压骶管;而对于骶前压迫造成腰骶丛损伤需从前路进行骨折复位、神经减压处理,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 标签:
  • 作者: 张英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骨科智能器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中国工程院,北京 100088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是否放置引流管对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行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共43例患者纳入研究。男32例,女11例;年龄16~69岁,平均47.6岁。根据Young-Burgess分型,侧方挤压型LC-Ⅰ型12例;前后方压缩型APC-Ⅰ型20例,APC-Ⅱ型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复位骨折块并行钢板螺钉固定。按术中是否放置引流管进行分组,22例放置引流管(引流组),21例未放置引流管(非引流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情况、抗生素应用、切口拆线时间、术后体温变化、住院时间及临床功能(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良好。引流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为5.0 d(2.0,8.0)d,非引流组为4.0 d(2.0,5.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61,P=0.924)。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8.5 d(15.0,24.3)d和19.0 d(13.0,26.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2,P=0.591)。引流组手术时间为(150.2± 52.4)min,非引流组(138.8±41.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P=0.433)。引流组术中出血量为(604.6±387.3)ml,非引流组(581.0±275.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6,P=0.784)。引流组与非引流组患者术后体温变化,第1天[(37.5±0.5)℃ vs.(37.4±0.4)℃,t=0.322,P >0.05],第3天[(37.1±0.4)℃ vs.(37.0±0.4)℃,t=0.286,P >0.05],第5天[(37.0±0.3)℃ vs.(36.8±0.2)℃,t=2.127,P >0.05],第7天[(36.8±0.2)℃ vs.(36.7±0.4)℃,t=0.491,P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口拆线时间引流组为(14.1±0.6)d,非引流组(13.9±0.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2,P=0.329)。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引流组96(91,100)分,非引流组96(93,9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7,P=0.607)。结论经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是否放置引流管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骨盆 骨折 引流术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6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63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18~66岁,平均43.9岁。按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简单骨折27例(Ⅰ型20例,Ⅱ型7例),复杂骨折36例(Ⅲ型16例,Ⅳ型17例,Ⅴ型1例,Ⅵ型2例)。对可能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12个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职业、骨折类型、医疗付款方式、致伤原因、手术方式、康复起始时间、术后是否安装支具、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筛选出主要相关因素。结果63例患者术后获6.0~7.1个月(平均6.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45~100分,平均92.4分。不同骨折类型患者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髁间棘骨折块游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相比,非游离患者HSS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25个变量(年龄、骨折类型、医疗付款方式、住院时间、髁间棘骨折片是否游离)与HSS评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只有骨折类型和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回归方程为:Y=125.591-7.790a-17.277b(Y表示HSS评分,a表示骨折类型,b表示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Ⅰ、Ⅱ型(简单骨折短期随访预后较好,综合分型Ⅲ、Ⅳ、Ⅴ、Ⅵ型(复杂骨折)预后较差。对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中髁间棘骨折块游离患者,建议进行复位固定,骨折块未游离者不予处理。

  • 标签: 膝关节 预后 流行病学因素 胫骨平台骨折 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年龄≥60岁肱骨外科颈骨折住院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信息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例按照入院年份划分为前5年组(A组,2010年1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和后5年组(B组,2015年1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间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12例,占同期上肢骨折1.2%(312/25 764),占同期全身骨折0.4%(312/88 886)。男64例,女248例,男女比为0.26∶1;年龄为60~93岁。骨折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为60~69岁,女性为60~69岁;跌倒伤和室内活动损伤占比最高(71.2%,222/312);高发骨折类型为11-A2、11-A3型;体重指数评价为超重及肥胖患者总数占比最高(58.7%,183/312)。A、B组患者男女比(0.37∶1、0.22∶1)和高发年龄段(60~69岁)所占构成比[42.7%(38/89)、55.2%(123/2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和体重指数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占同期上肢骨折1.2%,占同期全身骨折0.4%。临床特征变化趋势为女性多于男性,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为更常见致伤原因,复杂骨折、超重及肥胖患者比例增高。

  • 标签: 肩骨折 老年人 性别分布 肱骨外科颈骨折
  • 简介:摘要关节内隐匿性骨折是最近十几年才引起重视一种潜在危害较大损伤类型。这类骨折重新被关注主要是由于CT、MRI及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和普及以及部分关节内隐匿性骨折损伤规律和特点逐渐被掌握。尽管如此,关节内隐匿性骨折漏诊、漏治仍时有报道,残留关节内移位影响关节功能恢复,远期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肢功能。为此,笔者总结了隐匿性骨折影像学检查要点,部分关节内隐匿性骨折规律和特点及其与变异解剖结构区分,希望有助于提高骨科医师对这类骨折认识和诊治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创伤性骨折约占交通事故总因素近50%,绝经后女性骨折发生较男性显著增加,其中约5%~10%骨折患者会出现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但骨折愈合机制目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骨折愈合中免疫细胞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其中先天性免疫应答最先启动参与骨折愈合,而巨噬细胞因其"多面性"特点,作为一线应答免疫细胞通过参与炎症反应、成骨及破骨细胞分化、矿化及血管再生等过程,对骨折愈合发挥复杂而精密调控作用。然而,巨噬细胞在不同免疫微环境下,可极化为不同亚群,发挥着不同甚至相反功能。目前认为,巨噬细胞主要有三种极化状态:未活化M0型巨噬细胞、经典激活M1型巨噬细胞和可选择性激活M2型巨噬细胞,各种极化状态均在不同阶段参与了骨折愈合调控过程。其中,M0型巨噬细胞参与骨折修复机制源于与骨组织中间充质干细胞相互作用;M1型巨噬细胞具有促炎功能,被认为在创伤初期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而M2型巨噬细胞则主要在创伤中晚期促进基质矿化沉积及创伤修复。本文对巨噬细胞不同亚群在骨折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及目前针对巨噬细胞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明确骨折免疫学机制,为以巨噬细胞为靶点骨折免疫学干预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6年至2019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季节、致伤原因、Rüedi-Allgöwer分型、AO分型等特征。结果共收集234例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男179例,女55例,男女比为3.3:l。男性患者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31.3%,56/179),女性为51~60岁(25.5%,14/55)。其中农民(43.2%,101/234)、居住地农村(70.9%,166/234)及春季发病(32.9%,77/234)占比较高。高空坠落伤(41.0%,96/234)及高能量损伤(61.5%,144/234)占比最高。Rüedi-Allgöwer分型:Ⅰ型23例(9.8%),Ⅱ型90例(38.5%),Ⅲ型121例(51.7%)。高发类型:男性为Ⅲ型(58.1%,104/179)、女性为Ⅱ型(16.4%,9/55)。AO分型:43B型131例(56.0%),43C型103例(44.0%);女性43B型占比(67.3%,37/55)较男性高(52.5%,94/179)。43B型骨折中43B3骨折(43.5%,57/131)、43B3.3型(75.4%,43/57)居多,43C型骨折中43C3(74.8%,77/103)、43C3.3型(51.9%,40/77)骨折居多。2016至2019年胫骨pilon骨折分别为44例、55例、65例、70例。结论近四年胫骨pilon骨折患者呈逐年增加态势,春季多发,农民及居住在农村患者居多,高发年龄为41~50岁,Rüedi-Allgöwer分型Ⅲ型及AO分型B型为骨折高发类型。

  • 标签: 流行病学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pilon骨折
  • 简介:摘要张力性水泡出现往往预示着严重软组织损伤,不仅增加了术后伤口并发症风险,也延长了骨折治疗时间。但张力性水泡出现可以降低筋膜室内压力,缓解疑似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避免不必要减张手术,被认为是一种潜在减压方式。近年,筋膜、筋膜系统重新被人们认识并且加以研究,张力性水泡与筋膜系统自我减压存在一定联系。因此,水泡出现及消退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师临床决策,张力性水泡处理成为骨折治疗一部分。笔者就骨折相关张力性水泡特征、发生机制、减压效果、预防、治疗及并发症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张力性水泡在骨科中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水疱 软组织损伤 筋膜间隔综合征 肌释扼定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45.6岁;左侧6例,右侧6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2例,Ⅴ型1例,Ⅵ型2例。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上胫骨平台宽度,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是否出现术后复位丢失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应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4.6 min,出血量平均25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7.2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术后胫骨平台宽度(78.9±7.2)mm,较术前(87.4±6.1)mm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术后复位丢失和手术伤口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但能恢复胫骨平台宽度,而且骨折块挤压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康复较好。

  • 标签: 膝关节 功能恢复 骨折愈合 胫骨平台骨折 自断加压骨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术期中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3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9例;年龄27~4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根据围术期管理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术期处理,20例)和ERAS组(接受ERAS方案处理,1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出院时、术后13、6、9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完整随访,时间7~15个月(平均10.9个月)。两组患者引流量、引流管移除时间、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住院时间[(9.4±4.8)d]、患者满意度、术后3、6、9个月ERAS组患者HSS评分[(90.8±3.8)分、(93.5±4.3)分、(95.6±3.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13.3±1.9) d、(87.5±5.1)分、(88.1±4.4)分、(88.8±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或失效、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ERAS理念制订围术期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胫骨 骨折固定术,内 双反牵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基于术前CT测量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深度(ADD)和胫骨平台增宽宽度(TPW)对发生外侧半月板撕裂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131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8例,女51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41.5岁;右侧74例,左侧5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且骨折块复位内固定后立刻用关节镜评估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出现外侧半月板撕裂分为2组:半月板撕裂组(n=70)和非撕裂组(n=61)。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TPW和ADD等一般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PW和ADD对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最佳临界点。结果本组患者外侧半月板撕裂发生为53.4%(70/131)。半月板撕裂组与非撕裂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BMI和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撕裂组患者TPW和ADD显著高于非撕裂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W和ADD在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95% CI:0.562~0.750,P=0.002)和0.709(95% CI:0.619~0.800,P<0.001),其对应最佳临界点分别为4.3 mm和6.1 mm。结论TPW和ADD可以作为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有效指标。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半月板,胫骨 预测 胫骨平台骨折 撕裂伤
  • 作者: 张英泽 王海程 陈伟 朱燕宾 丁凯 侯志勇 张奇 王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骨科智能器材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中国工程院,北京 100088,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角支撑固定接骨板系统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取8对16具男性股骨标本,死亡年龄平均为51.9岁。将8对股骨左、右两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8):制作AO分型31-A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实验组采用三角支撑固定接骨板系统固定,对照组采用DHS固定。然后将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试验机,以10 N/s速度加载至400 N。记录并比较两组模型整体形变、16个选取位点应变值和循环实验结果。结果在400 N载荷下,实验组和对照组模型整体形变分别为(0.31±0.13)、(0.49±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23)。实验组股骨颈前、前方骨折线上、前方骨折线下外侧、前方骨折线下中间、前方骨折线下内侧、前方固定螺钉根部、股骨颈内侧骨折线下方、股骨颈后、后方骨折线上外侧、后方骨折线上中间、后方骨折线上内侧、后方骨折线下、后方固定螺钉根部上方、后方固定螺钉根部下方、股骨干后平行于固定螺钉、股骨干前平行于固定螺钉位点应变值分别为-244.90、13.16、-71.77、-124.38、-366.89、121.62、-10.94、-166.00、-54.93、-367.38、-608.93、-69.09、326.50、133.14、52.97、-185.82,对照组分别为-24.62、-40.39、-36.99、-120.97、-486.38、99.20、35.36、-205.67、-74.30、-566.01、-1 085.40、-77.41、334.34、114.08、38.50、-235.74。对照组1具标本加载1 759次时出现内固定失败,实验组无一具标本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三角支撑固定接骨板系统固定较DHS固定整体形变小,更符合正常股骨生物力学传导特性。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三角支撑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角支撑固定与Gamma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一名年龄40岁、身高172 cm、体重75 kg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提供股骨CT影像数据,通过Mimics 21.0软件及Geomagic 2013软件重建股骨实体化模型。利用UG 12.0软件建立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重建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模型并分别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在Abaqus软件中,模拟站立状态下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模型并收集两者主钉、固定螺钉、骨质以及三角支撑髓内钉中支撑螺钉应力峰值,同时测量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骨折模型最大位移。结果在1 200 N载荷下,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应力峰值均位于主钉,其中三角支撑髓内钉主钉应力峰值为233.73 MPa,较Gamma钉主钉应力峰值(265.21 MPa)减少11.9%;固定螺钉应力峰值均位于压力螺钉与主钉接触区域,三角支撑髓内钉应力峰值(138.86 MPa)较Gamma钉应力峰值(180.75 MPa)减小23.2%;骨质模型应力峰值均位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分别为61.67 MPa和32.38 MPa,三角支撑髓内钉较Gamma钉减小47.5%;三角支撑髓内钉中支撑螺钉应力峰值为92.04 MPa。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骨折模型最大位移为17.34 mm,较Gamma钉固定骨折模型最大位移(19.37 mm)减少10.5%。结论与Gamma钉相比,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可明显提高转子间骨折稳定性,改善应力分布并降低应力峰值、减小应力集中区域,有助于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关节镜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合并关节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216例(216膝)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47例,女性69例,年龄46.3岁(范围:18~80岁)。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将移位骨折块闭合复位,之后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加压固定。术中行关节镜探查半月板稳定性和交叉韧带连续性,记录并分析患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类型及比例。结果21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105例(48.6%)合并半月板损伤,37例(17.1%)合并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类型中,纵行撕裂占43.8% (46/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Ⅱ型骨折(58.7%,27/46);半月板复杂性撕裂占17.1%(18/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Ⅴ型骨折(9/18);交叉韧带损伤类型中,前交叉韧带损伤24例(64.9%,24/37),后交叉韧带损伤13例(35.1%,13/37)。撕脱骨折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类型,占41.7% (13/24),且均发生在胫骨止点侧。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和交叉韧带损伤常见损伤类型为半月板纵行撕裂和前交叉韧带损伤。

  • 标签: 胫骨骨折 半月板,胫骨 交叉韧带损伤 闭合复位内固定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由同一组医生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58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18.4岁(14~32岁);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19例,Ⅳ型24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胫骨髁间棘高度,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5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7个月(12~33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均在术后12周内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85.2±4.9)分]、IKDC评分[(86.2±4.3)分]显著高于术前[(43.2±5.2)、(51.2±4.9)分],胫骨髁间棘高度[(9.1±1.2)mm]显著低于术前[(12.6±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胫骨髁间棘高度与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17(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活动度为132°±5°,3例患者轴移试验阳性(Ⅱ级),2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Ⅰ级)。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微创、解剖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且对骺板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关节镜检查 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本文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系统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名词》及河北医科大学主编《人体解剖学》专业书籍,以及在万方、知网及维普数据库查阅基于人体解剖研究文献,按照人体不同部位逐个统计关节数量;按照运动轴数目和关节面形态对每个关节进行分类,并且根据微动关节特点重点总结了其在全身各部位分布情况。初步明确了正常成人全身滑膜关节数量及每个关节所属种类,提升了对成人全身关节整体认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理论指导。

  • 标签: 关节 滑膜关节 数量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骨头高度与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和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以2019年1至6月行标准全下肢负重位X线检查无关节炎或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18例(618膝)为研究对象,男184例、女434例,年龄(61.12±10.98)岁。依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定膝关节是否有骨关节炎:0~Ⅰ级诊断为无骨关节炎,Ⅱ~Ⅳ级诊断为骨关节炎。于X线片上测量关节线会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及髋-膝-踝角,评估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测量腓骨头上缘至外侧胫骨平台距离,定义为腓骨头高度。以Kellgren-Lawrence分级将患者分为0~Ⅳ级共5组,比较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内翻畸形程度(JLCA、MPTA及髋-膝-踝角)差异。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Kellgren-Lawrence分级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腓骨头高度与JLCA、MPTA及髋-膝-踝角相关性;进行因子分析降维提取JLCA、MPTA、髋-膝-踝角主成分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相关性。结果Kellgren-Lawrence分级0级68例、Ⅰ级66例、Ⅱ级97例、Ⅲ级98例、Ⅳ级289例,即无骨关节炎者134例,骨关节炎患者484例。随Kellgren-Lawrence分级升高,腓骨头高度和MPTA呈现减小趋势(F=129.076,24.875;P<0.001),而JLCA和髋-膝-踝角呈现增大趋势(F=414.346,105.996;P<0.001)。年龄、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是Kellgren-Lawrence分级影响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116(1.093,1.141)、1.363(1.060,1.754)、0.617(0.575,0.662)。腓骨头高度与JLCA、髋-膝-踝角均呈负相关(r=-0.641,-0.478;P<0.001),与MPTA呈正相关(r=0.320,P<0.001);年龄、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之间有相关性(β=0.274,-0.457;P<0.001)。结论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腓骨头高度小于非骨关节炎人群。除年龄、体质指数外,腓骨头高度是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危险因素;腓骨头高度越小,骨关节炎严重程度越重、内翻畸形程度越重。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腓骨 膝内翻 数据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分泌外泌体对损伤后肌腱细胞修复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并纯化筛选出能稳定传代培养hUC-MSCs,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s免疫表型。应用诱导培养基诱导hUC-MSCs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并进行鉴定。运用高速离心法提取MSCs分泌物外泌体(MSCs外泌体),用Western blot技术和电镜检测外泌体,用PKH67染色荧光法检测外泌体膜融合能力。40只Wistar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腱损伤组和正常组,每组20只。肌腱损伤组:切断跟腱1周后用100 mg/kg戊巴比妥钠处死,取跟腱组织用胰蛋白酶消化得到损伤肌腱细胞。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处死,与损伤组并行处理得到正常肌腱细胞。将外泌体与体外培养肌腱细胞共培养,12,24,48,72 h后通过细胞计数CCK-8检测肌腱细胞增殖情况。hUC-MSCs外泌体处理细胞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qPCR、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外泌体对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影响。结果鉴定了hUC-MSCs,并成功分离hUC-MSCs外泌体。分离培养MSCs呈梭形,丙氨酸氨肽酶(CD13)、整联蛋白β-1(CD29)、ecto-5'-核苷酸酶(CD73)、胸腺细胞表面抗原(CD90)和内皮素(CD105)呈阳性,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造血祖细胞抗原(CD34)、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呈阴性。分离出外泌体经PKH67染色鉴定证实,在电镜下呈直径30~100 nm圆盘、内部凹陷结构,Western blot检测高表达移动相关蛋白-1(CD9)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处理肌腱细胞后,CCK-8检测12,24,48,72 h细胞活性,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 < 0.01),qPCR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TGF-β(1.850 ± 0.127)、BMP(2.133 ± 0.398)、FGF(1.610 ± 0.223)、VEGF(2.207 ± 0.059)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TGF-β(1.004 ± 0.105)、BMP(1.007 ± 0.145)、FGF(1.007 ± 0.140)、VEGF(1.001 ± 0.065)(P < 0.05),而肌腱损伤组IL-1β(0.102 ± 0.009)、TNF-α(0.130 ± 0.013)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IL-1β(1.004 ± 0.113)、TNF-α(1.006 ± 0.134)(P < 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qPCR检测趋势一致。结论hUC-MSCs分泌外泌体通过上调生长因子TGF-β、BMP、VEGF、FGF表达,抑制炎性因子IL-1β、TNF-α表达,促进肌腱细胞生长,促进肌腱细胞损伤修复。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细胞因子类 肌腱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