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成型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球囊扩张成型术(percutaneouskyphon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sis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以及肿瘤的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新鲜压缩性骨折25例行PKP术,部分陈旧性进展性压缩性骨折肿瘤25例行PVP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VAS、ODI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者消失,VAS评分明显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显著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伤和相邻间隙高度丢失率、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PVP组(P<0.05),均未发生明显骨水泥渗漏、未压迫血管、神经或者脊髓、无肺栓塞以及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成型术和球囊扩张成型术能明显恢复伤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明显改善脊柱的功能,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及肿瘤首选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型术 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 老年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椎体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5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21~68岁,平均37.6岁;胫骨平台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6例、Ⅵ型19例。根据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块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将35例骨折分为四种类型:两者均完整为A型;胫骨结节骨折块完整,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粉碎为B型;胫骨结节骨折块粉碎,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为C型;两者均粉碎为D型。遵循此分类制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其中2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A、B型胫骨结节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入路,13例合并C、D型胫骨结节骨折者采用前正中联合内侧入路。4例A型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18例B型骨折采用1/4管状钢板固定。7例C及6例D型骨折均采取1/4管状钢板结合螺钉固定。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胫骨平台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除1例外,其余胫骨结节骨折块均未见二期复位丢失。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0~18分,平均14.1分;其中优11例,良19例,可5例,优良率85.7%(30/35)。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98分,平均86.8分;其中优22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1.4%(32/35)。术后2周发生脂肪液化2例,术后1周发生浅表伤口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是一种特殊损伤类型,需根据胫骨结节骨块的粉碎程度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制定手术策略。对于粉碎的胫骨结节骨折,前正中入路显露最佳,根据骨折块情况可以采用1/4管状钢板和(或)拉力螺钉固定。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骨折、骨关节炎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较高,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耗时长、失血多、术后感染风险高且功能预后不佳,骨折微创治疗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张英泽院士团队研发多项科研成果并获得临床转化。为了更好推广这些成果,自2015年4月以来,共举办50期骨折微创学习班,展示骨折微创治疗的创新理论和微创手术技术,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400余家医疗单位医院的1 500余名学员参加学习班。笔者回顾50期学习班的主要创新理论和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为提高创伤骨科诊疗技术和开拓微创术式应用思路提供参考。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6年至2019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季节、致伤原因、Rüedi-Allgöwer分型、AO分型等特征。结果共收集234例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男179例,女55例,男女比为3.3:l。男性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31.3%,56/179),女性为51~60岁(25.5%,14/55)。其中农民(43.2%,101/234)、居住地农村(70.9%,166/234)及春季发病(32.9%,77/234)占比较高。高空坠落伤(41.0%,96/234)及高能量损伤(61.5%,144/234)占比最高。Rüedi-Allgöwer分型:Ⅰ型23例(9.8%),Ⅱ型90例(38.5%),Ⅲ型121例(51.7%)。高发类型:男性为Ⅲ型(58.1%,104/179)、女性为Ⅱ型(16.4%,9/55)。AO分型:43B型131例(56.0%),43C型103例(44.0%);女性43B型占比(67.3%,37/55)较男性高(52.5%,94/179)。43B型骨折中43B3型骨折(43.5%,57/131)、43B3.3型(75.4%,43/57)居多,43C型骨折中43C3(74.8%,77/103)、43C3.3型(51.9%,40/77)骨折居多。2016至2019年胫骨pilon骨折分别为44例、55例、65例、70例。结论近四年胫骨pilon骨折患者呈逐年增加态势,春季多发,农民及居住在农村的患者居多,高发年龄为41~50岁,Rüedi-Allgöwer分型的Ⅲ型及AO分型的B型为骨折高发类型。

  • 标签: 流行病学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pilon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组(简称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简称切开组)。关节镜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5.13±7.12)岁(范围29~60岁);SchatzkerⅠ型13例,SchatzkerⅡ型14例,SchatzkerⅢ型3例。切开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3.53±7.79)岁(范围31~58岁);SchatzkerⅠ型11例,SchatzkerⅡ型15例,SchatzkerⅢ型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屈伸活动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关节镜组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切开组12~18个月,平均15个月。关节镜组和切开组的手术时间[(87.60±9.20)min和(94.33±10.65)min]、术中出血量[(57.16±9.63)ml和(71.93±11.15)ml]、术后离床时间[(5.13±1.28)d和(6.17±1.53)d]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12.83±1.68)周和(14.23±1.77)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5.49、2.83、3.94,P<0.05)。关节镜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3.33±1.37)周,切开组为(14.86±1.6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01)。术后1年,关节镜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16.77°±12.46°,大于切开组的109.13°±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11);关节镜组AKS评分为(164.57±11.16)分,大于切开组的(149.53±14.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P<0.001)。两组均未发生畸形愈合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关节镜组伤口愈合不良2例、膝关节活动度欠佳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0);切开组伤口愈合不良4例、伤口感染1例、膝关节活动度欠佳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7/3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P=0.317)。结论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膝关节活动度优等特点,且无明显的关节镜相关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胫骨骨折 关节镜检查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征、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治疗27例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4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Ⅳ型8例,Ⅴ型5例,Ⅵ型14例;三柱理论分型:双柱骨折8例,三柱骨折19例。双髁骨折采用内侧和前外侧入路,内侧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内髁骨折采用扩大内侧入路,分别于前内侧"T"型钢板固定和内后侧锁定钢板固定;合并胫骨前缘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胫骨前缘采用水平带状钢板固定。修复合并软组织或骨损伤。术后和终末随访通过X线片及CT扫描评估骨折愈合、复位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标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0~350 min,平均165 min。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3.5周。术后12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平均16.7分,其中优19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27/27)。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98分,平均93.2分,其中优2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2%(26/27)。结论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出现胫骨双髁骨折、胫骨内侧髁或胫骨前缘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同时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15例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17~65(51.3±12.3)岁。SchatzkerⅤ型10例,Ⅵ型5例;双柱骨折9例,三柱骨折6例。采用前正中入路结合后内侧入路手术,骨缺损均行植骨。结果15例患者获得12~24(14.4±3.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5.2±1.3)周。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在术后即刻[(9.2±1.3)°、(85.1±1.7)°]及术后12个月[(8.9±1.2)°、(84.5±1.6)°]分别与术前[(2.8±1.6)°、(73.7±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Rasmussen放射学评分9~18分,平均(15.1±2.5)分,优3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3.3%;HSS评分66~98分,平均(85.1±9.3)分,优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6.7%;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膝关节均可完全伸直,屈曲100°~135°,平均(117.7±11.3)°。1例前正中伤口出现脂肪液化,经清洁换药3周后愈合。结论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近期疗效满意,可根据适应证选择使用。

  • 标签: 胫骨骨折 膝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尺桡骨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小儿尺桡骨不稳定骨折患者76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分为参照组38例与研究组38例,参照组实施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对于术后3个月的前臂旋前角度、旋后角度均优于参照组各指标,P

  • 标签: 钛制弹性髓内钉 小儿尺桡骨不稳定骨折 钢板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小儿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共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