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糖尿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设计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地点2015—2017年中国31省份全国横断面数据。研究对象75 880名18周岁及以上代表中国人口的成年人样本。主要结局指标根据2018年美国糖尿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诊断中国成人不同性别、区域和种族的糖尿患病率。通过问卷的方式记录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和疾病史。临床检测包括空腹血糖(单次)、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根据2018年美国糖尿学会诊断标准,中国成人总糖尿(n=9 772)患病率为12.8%[95%可信区间(CI)为12.0%~13.6%],自报糖尿(n=4 464)患病率为6.0%(95%CI为5.4%~6.7%),新诊断糖尿(n=5 308)患病率为6.8%(95%CI为6.1%~7.4%),糖尿前期(n=27 230)患病率为35.2%(95%CI为33.5%~37.0%)。总糖尿患病率在男性、年龄50岁及以上人群中更高。全国31个省份的糖尿患病率从贵州的6.2%到内蒙古自治区的19.9%不等。在被调查的5个民族中,汉族的糖尿患病率最高(12.8%),回族的糖尿患病率最低(6.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诊断的总糖尿(n=8 385)患病率为11.2%(95%CI为10.5%~11.9%)。结论2007—2017年,中国成年人口的糖尿患病率略有上升。研究结果提示,糖尿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炎症性肠(IBD)与糖尿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搜集关于IBD与糖尿关系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1月2日,采用Cochran Q检验和I2值进行异质性分析,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 CI为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最终纳入12项观察性研究,IBD患者共216 0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BD与糖尿存在显著相关性(RR = 1.27,95% CI 1.09 ~ 1.49),IBD患者发生糖尿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27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型糖尿(T2DM)的发病风险增加(RR = 1.44,95% CI 1.25 ~ 1.66),而1型糖尿(T1DM)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克罗恩病患者T1DM和T2DM的发病风险均增加(T1DM:RR = 1.34,95% CI 1.05 ~ 1.71;T2DM:RR = 1.44,95% CI 1.01 ~ 2.07)。结论IBD与糖尿具有相关性,IBD患者糖尿的发病风险增加。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糖尿病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炎症性肠(IBD)与糖尿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搜集关于IBD与糖尿关系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1月2日,采用Cochran Q检验和I2值进行异质性分析,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 CI为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最终纳入12项观察性研究,IBD患者共216 0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BD与糖尿存在显著相关性(RR = 1.27,95% CI 1.09 ~ 1.49),IBD患者发生糖尿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27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型糖尿(T2DM)的发病风险增加(RR = 1.44,95% CI 1.25 ~ 1.66),而1型糖尿(T1DM)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克罗恩病患者T1DM和T2DM的发病风险均增加(T1DM:RR = 1.34,95% CI 1.05 ~ 1.71;T2DM:RR = 1.44,95% CI 1.01 ~ 2.07)。结论IBD与糖尿具有相关性,IBD患者糖尿的发病风险增加。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糖尿病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一个高度怀疑为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7型(MODY7)家系进行信息收集及基因检测,寻找其基因突变位点,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病程20年、长期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无酮症倾向、有3代糖尿家族史的28岁女性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其携带KLF11基因变异,遂对其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家庭成员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方法为:首先对先证者采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寻找致病基因,然后使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基因突变位点,并对其他家系成员使用Sanger测序技术筛查有无相同基因突变位点。结果该家系共检出2例成员存在KLF11基因杂合突变c.920C>T(编码区第920号核苷酸由胞嘧啶变异为胸腺嘧啶),导致氨基酸改变p.P307L(第307号氨基酸由脯氨酸变异为亮氨酸),为错义突变。这与其临床被诊断为糖尿相符合。结论本研究的家系为KLF11基因c.920C>T(p.P307L)错义突变导致糖尿家系,该突变位点可能是MODY7新突变位点。

  • 标签: 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7型 转录因子KLF11 错义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贵阳城区40岁及以上新诊断糖尿前期人群3年自然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贵阳市云岩区某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10 01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采集血样测定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血脂及HbA1C等。于2014年对该人群进行随访,最终2 530名基线新诊断糖尿前期且随访资料完整者被纳入分析。结果研究人群中糖尿3年累积发病率为14.3%,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人群发生糖尿的风险显著高于单纯IFG及单纯IGT(P<0.01)。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及HbA1C为糖尿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36, 95%CI 1.374~2.454; OR=1.398, 95%CI 1.261~1.550; OR=2.526, 95%CI 1.804~3.538,均P<0.01),以及逆转为正常糖耐量(NGT)的抑制因素(OR=0.511, 95%CI 0.409~0.638; OR=0.715, 95%CI 0.661~0.774; OR=0.638, 95%CI 0.500~0.816,均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糖尿前期逆转为NGT的促进因素(OR=1.306, 95%CI 1.017~1.678, P=0.036)。根据HbA1C三分位分组,HbA1C≥6.3%的人群进展为糖尿的可能性是HbA1C≤5.9%人群的2.398倍(95%CI 1.733~3.322, P<0.01)。根据体重指数(BMI)随访前后的变化(ΔBMI=随访BMI-基线BMI)三分位分组,ΔBMI最高组发生糖尿的风险是最低组的2.402倍(95%CI 1.859~3.105, P<0.01);进一步以ΔBMI较小三分位数为切点,同时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下降显著及不显著2组,3年随访时,体重下降显著组糖尿的患病风险较体重下降不显著组降低了40.4%(RR=0.596, 95%CI 0.463~0.766, P<0.01)。结论IFG+IGT人群发生糖尿的风险显著高于单纯IFG及单纯IGT;基线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及HbA1C为糖尿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逆转为NGT的促进因素;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糖尿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的风险。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正常糖耐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患者短期血糖波动与慢性肾脏(CK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来自中国糖尿患者恶性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学(REACTION)研究贵阳分中心的数据,基线数据于2011年5至8月采集,通过整群抽样法选取贵阳市云岩区40岁以上常驻居民共10 140名,并在2014年对以上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最终纳入400例糖尿患者。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及血肌酐等。采用2hPG与FPG的差值(2hPG-FPG)作为评价短期血糖波动的指标。根据HbA1c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7%)和血糖控制不达标组(HbA1c≥7%),采用t检验、χ²检验、非参数检验对各组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基线2hPG-FPG与CKD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基线2hPG-FPG与3年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基线2hPG-FPG不同水平(四分位分组)与3年后新发CKD风险关系。结果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患者225例,血糖控制达标组患者175例。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患者中TG、FPG、2hPG、2hPG-FPG水平均高于血糖控制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患者中,基线2hPG-FPG与3年后eGFR呈负相关[β=-1.178,95%可信区间(CI) -2.038~-0.319,P=0.007],与3年后发生CKD的可能性呈正相关(rs=0.147,P=0.0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2hPG-FPG水平越高,3年后发生CKD风险呈递增趋势(P<0.05),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空腹胰岛素、吸烟、饮酒及病程后,在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患者中,基线2hPG-FPG水平最高组,3年后发生CKD风险显著增加(比值比4.474,95%CI 1.039~19.268,P=0.044)。结论在血糖控制不达标的糖尿患者中,2hPG-FPG水平越高,3年后发生CKD风险增加;2hPG-FPG可能为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短期血糖波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糖尿人群中不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2011年5至10月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居住5年及以上、40岁及以上居民共10 140名,最终纳入5 819人进行观察。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详细的流行学问卷调查,收集基本资料,测量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HbA1c及TSH。将人群分为TSH正常组(0.55 mU/L≤TSH<4.78 mU/L)和TSH升高组(TSH≥4.78 mU/L)。以HbA1c>6.0%为HbA1c升高,HbA1c≤6.0%为HbA1c正常。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各因素与HbA1c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SH正常组4 632名,TSH升高组1 187名。与TSH正常组相比,TSH升高组HbA1c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升高组体质指数(BMI)、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总胆固醇(TC)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bA1c为因变量,在校正年龄、收缩压、舒张压、BMI、腰围、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2 h血糖、胰岛素、HOMA-IR、TG、HDL-C、LDL-C等相关指标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SH正常组相比,TSH升高组为影响HbA1c的独立因素,TSH与HbA1c呈负相关(OR=0.845,P=0.024,95%可信区间为0.730~0.978)。进一步性别分层后,男性人群TSH为影响HbA1c的独立因素,二者呈负相关(OR=0.672,P=0.034,95%可信区间为0.466~0.970),而女性人群TSH与HbA1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非糖尿人群中,TSH升高可能降低HbA1c水平,男性非糖尿人群血清TSH与HbA1c呈负相关,女性非糖尿人群血清TSH与HbA1c无明显相关。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促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