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支气管肺炎所致慢性咳嗽患儿采取PDCA护理的综合干预意义。方法:将我院50例支气管肺炎所致慢性咳嗽患儿随机划分至A组与B组各25例,2组患儿在接受对症治疗的同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PDCA护理,意在明确不同护理方案的疗效差异性。结果:B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SF-36)有明显提升趋势;咳嗽消失时间亦短于A组(P<0.05)。结论:PDCA护理模式的开展,对促使支气管肺炎遗留的慢性咳嗽症状消失十分有利,这亦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小儿支气管肺炎 慢性咳嗽 PDCA护理 SF-36评分 咳嗽消失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支气管肺炎所致慢性咳嗽患儿采取PDCA护理的综合干预意义。方法:将我院50例支气管肺炎所致慢性咳嗽患儿随机划分至A组与B组各25例,2组患儿在接受对症治疗的同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PDCA护理,意在明确不同护理方案的疗效差异性。结果:B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SF-36)有明显提升趋势;咳嗽消失时间亦短于A组(P<0.05)。结论:PDCA护理模式的开展,对促使支气管肺炎遗留的慢性咳嗽症状消失十分有利,这亦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小儿支气管肺炎 慢性咳嗽 PDCA护理 SF-36评分 咳嗽消失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住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隔离治疗,对发热、口腔、手足皮肤等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观察治疗和临床护理。结果90例患儿经过住院5-7天的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口腔、手足等皮疹全部消失,体温降至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未出现院内感染及流行情况。结论对手足留病患儿严格隔离,并积极进行治疗争护理,同时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能明显提高速病的治疗率,减少并发后及大流行的发生。

  • 标签: 儿童手足口病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能影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8 d~18岁的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及入院8 h内临床指标;以28 d病死率为终点事件。比较存活患儿与死亡患儿各指标的差异,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验证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165例脓毒症患儿,28 d死亡75例,病死率为45.4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明显升高〔ALT(U/L):404.99±88.26比181.64±35.17,AST(U/L):453.37±35.37比210.69±92.50,SCr(µmol/L):156.46±105.65比54.32±25.46,CK-MB(U/L):244.86±53.68比97.29±19.11,Lac(mmol/L):5.55±1.66比2.49±1.29,PCT(ng/L):35.55±15.87比18.66±4.91,均P<0.01〕,血小板计数(PLT)、血清离子钙浓度(iCa2+)明显降低〔PLT(×109/L):81.49±29.53比165.43±97.81,iCa2+(mmol/L):0.89±0.16比1.84±0.14,均P<0.01〕,而两组间性别、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c、SCr、PCT为影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18(1.22~3.09)、2.01(1.00~2.07)、1.14(1.07~1.21),均P<0.01〕,PLT、iCa2+为保护性因素〔OR和95%CI分别为0.95(0.93~0.98)、0.32(0.12~0.42),均P<0.01〕。进一步ROC曲线分析显示,Lac、PCT、SCr均对脓毒症患儿预后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0.864、0.711(均P<0.01);Lac、SCr、PCT、PLT、iCa2+等影响因素联合预测的AUC高达0.981,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8.7%。结论Lac、PCT、SCr是影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症 血肌酐 血乳酸 降钙素原 患儿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细节护理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择取60例作为分析对象,时间在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前者予以一般护理,后者予以细节护理。就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统计、记录,且评估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短,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护理中,选取细节护理干预,可促进其临床症状改善,缩短住院时间,保证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可加以重视。

  • 标签: 细节护理 轮状病毒性肠炎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miR-151a在狼疮性肾炎(LN)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82例LN的儿童设为LN组,其中Ⅱ型13例、Ⅲ型17例、Ⅳ型32例、Ⅴ型15例、Ⅵ型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将82例LN患儿分为LN稳定组(n=30,SLEDAI评分<10分)和LN活动组(n=52,SLEDAI评分≥10分)。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LN患儿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与抗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LN活动组和LN稳定组的血沉(ESR)、血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LN活动组和LN稳定组的补体C3、C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N组、LN活动组、LN稳定组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63±0.10 vs.1.78±0.61,P<0.01),且LN活动组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LN稳定组(0.46±0.07 vs.0.92±0.18,P<0.01)。LN活动组抗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均明显高于LN稳定组[(315.26±76.28)IU/mL vs.(246.35±55.38)IU/mL,(14.85±4.90)分vs.(8.30±2.40)分,P<0.01]。LN患儿Ⅴ~Ⅵ型组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Ⅱ~Ⅲ型和Ⅳ型患儿(0.32±0.06 vs.1.05±0.24 vs.0.71±0.15,P<0.01),而Ⅴ~Ⅵ型组抗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均明显高于Ⅱ~Ⅲ型和Ⅳ型患儿(P<0.01)。相关分析显示,LN患儿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与抗dsDNA抗体和SLEDAI评分均呈负相关(r=-0.617、-0.705,P<0.001)。结论LN患儿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其低表达与疾病活动度及LN分型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LN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狼疮肾炎 儿童 微RNAs 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If型先天性糖基化障碍患儿(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If,CDG-If)的临床特征和测序结果,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信息,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结果患儿是一名5岁女童,严重精神发育迟滞,4岁学会走路,至今不会说话,偶可发出"ma ma"音节,患有皮肤问题。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MPDU1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分别为c.389G>A和c.470T>C,且该突变未见报道。根据患儿临床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其被诊断为先天性糖基化障碍-If型。结论本研究告了一例If型CDG患儿,丰富了该疾病在中国人群中的遗传学信息。目前的研究表明c.218G>A基因突变频率最高,且该突变型患者与其他突变型患者相比,其表型更严重。

  • 标签: 先天性糖基化障碍-If型 全外显子组测序 MPDU1基因 基因型-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病情诊断中,采用高频彩超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样本收录时间为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将该时段内本院接诊的10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作为医学调研样本。所有病理诊断阶段均采用高频彩超诊断技术,评价该技术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病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儿均呈现典型的超声征象。讨论:本研究表明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并可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高频彩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热度林和利巴韦林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疗效,并且观察和比较两者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份到2011年4月份确诊的245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是观察组,有患儿125例,给予患儿热毒宁治疗;一组是对照组,有患儿118例,给予患儿利巴韦林治疗。了解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之后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4.4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只有85.82%。其中观察组在接受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病情的改善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要快(P<0.0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能够得到良好的疗效。其相比利巴韦林的常规治疗而言,它对于患儿的安全性更高,其治疗的效果更加的显著,因而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推广。

  • 标签: 热毒宁 利巴韦林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图分类号R5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1-0048-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诊治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咳嗽和气喘缓解时间、肺部啰音和胸X线片阴影消失时间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的咳嗽和气喘缓解时间、肺部啰音和胸X线片阴影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缩短患儿的咳嗽和气喘缓解时间、肺部啰音和胸X线片阴影消失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布地奈德混悬液 异丙托溴铵 小儿支气管肺炎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