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的技术,分析尼古丁依赖者在状态下小脑-皮层间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异常改变。材料与方法通过网络平台招募117例尼古丁依赖者和52名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不吸烟志愿者并采集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通过回顾性研究,选取双侧小脑CruspⅠ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ROI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探究两组小脑-皮层间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尼古丁依赖者左侧小脑CrusⅠ与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运动协调和感觉相关的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高(t=3.56,团块体素≥20)。尼古丁依赖者右侧小脑CrusⅠ与皮层的功能连接较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尼古丁依赖者存在多个小脑-皮层间功能连接的异常,强调了小脑的非运动功能,说明小脑参与尼古丁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发挥了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尼古丁依赖者自动吸烟行为和认知、注意的缺陷。

  • 标签: 尼古丁依赖 功能连接 小脑 默认网络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男性吸烟者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SN)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及其与吸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招募的131名受试者的功能磁共振数据,其中长期吸烟者(吸烟组)76名,不吸烟者(对照组)55名。选取VTA/SN为种子点,计算VTA/SN与全脑的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基于SPM 12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吸烟组和对照组RSFC的差异。使用SPSS 22.0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吸烟组RSFC的变化与尼古丁依赖量表(Fagerströ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得分、吸烟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VTA与默认网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相关脑区(后扣带回皮层、右侧楔前叶、双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顶下小叶)、边缘系统(右侧边缘叶、右侧角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MNI:x,y,z=24,-55,-14)、左侧岛叶(MNI:x,y,z=-35,-11,9)的RSF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以SN为种子点,吸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A-左侧颞上回RSFC与吸烟指数、FTND呈正相关(r=0.243,P=0.034;r=0.282,P=0.014)。VTA-左侧岛叶RSFC与FTND呈正相关(r=0.316,P=0.006)。结论成年男性吸烟者中脑边缘系统内及VTA-DMN回路RSFC存在异常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吸烟者奖赏缺乏和情绪调节功能障碍,可为进一步理解烟草成瘾机制提供线索。

  • 标签: 物质依赖,烟草 功能连接 腹侧被盖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缝核动态功能连接(dFC)的异常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就诊的30例首发未用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例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M(Q1,Q3)]16.5(15.0,17.0)岁];以及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7.0(16.0,18.0)岁]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行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将中缝核分为中缝背核(DRN)和中缝中央核(MRN),采用基于种子点的dFC方法分析病例组DRN、MRN与全脑灰质dFC的异常改变。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SCT)对病例组进行临床特征、认知功能评估。比较两组受试者dFC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提取差异脑区dFC的变异值,并分析与HAMD-17评分、认知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DRN与右侧颞上回dFC(MNI坐标:33,-12,-12;体素大小为468;t=4.715)的变异值升高,范围延伸至右侧脑岛、豆状核、壳核、中央沟盖等脑区(GRF校正,voxel-P<0.005,cluster-P<0.05)。病例组差异脑区的变异值与HAMD-17中总分、迟缓因子得分,以及WSCT中总用时间、正确思考时间、错误思考时间、非持续错误数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8、-0.365、-0.488、-0.470、-0.412、-0.390,均P<0.05)。结论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DRN与颞岛叶皮层、纹状体等脑区dFC的不稳定性增加,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改变存在相关性。

  • 标签: 抑郁症 青少年 磁共振成像 中缝核 动态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内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因病因复杂,目前对其机制研究尚不深入。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慢性疼痛相关神经病理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fMRI在内脏痛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功能神经影像学 慢性疼痛 内脏痛 疼痛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基于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的方法探讨伴自杀意念首发抑郁症患者下半球水平功能连接模式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对前瞻性纳入的30例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伴自杀意念组)、28例不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不伴自杀意念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定,同时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半球间和半球内FCD,并分析伴自杀意念组差异脑区的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不伴自杀意念组和对照组相比,伴自杀意念组双侧内侧前额叶的半球间FCD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伴自杀意念和不伴自杀意念组双侧中央后回的半球间FCD值升高,右侧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半球内FCD值升高,双侧内侧前额叶的半球内FCD值降低。不伴自杀意念组左侧前扣带回的半球内FCD值较对照组降低。伴自杀意念组差异脑区的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半球间及半球内FCD的改变可以反映大脑半球水平功能连接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大脑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 标签: 抑郁症 自杀意念 功能连接密度 半球间 半球内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具有时变分析功能的动态功能连接密度(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dFCD)探究长期吸烟者全脑和半球水平脑功能网络的动态性改变。方法纳入符合DSM-Ⅳ中关于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37例长期吸烟者(长期吸烟组),以及年龄、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47名(对照组),采集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及一般人口学资料。将全脑功能连接分解为半球间和半球内功能连接,使用滑动窗口方法计算每个体素的全脑、半球间和半球内dFCD值。利用半球内和半球间的标准差进一步量化功能连接动态的时间变异性。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长期吸烟组与对照组间dFCD值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长期吸烟组在左侧岛叶、左侧壳核的全脑dFCD值升高(t=3.99、4.49)。在半球间水平比较中,长期吸烟组在左侧岛叶、左侧壳核的dFCD值较对照组升高(t=3.81、4.33)。在半球内水平比较中,长期吸烟组较对照组左侧岛叶、左侧壳核的dFCD值升高(t=4.20、4.33),与全脑和半球间dFCD值的改变有相似的模式(均高斯随机场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结论长期吸烟者左侧岛叶和左侧壳核的功能连接模式的时变性反映了它们与大脑其他区域的异常通信,揭示了半球水平功能连接异常在成瘾机制中可能的潜在作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吸烟 功能连接密度 大脑半球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动态功能连接(dFC)分析方法探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SLE)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动态特征异常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NPSLE女性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记录患者的补体C3、C4、CH50水平、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用量、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和损害指数(SDI)评分。同期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所有被试均行功能MRI(rs-fMRI)检查。使用GIFT软件对MRI数据进行空间组独立成分分析并挑选出29个独立成分(IC)作为内在连接网络;使用滑动时间窗技术进行dFC分析得到5个功能连接状态(state)及dFC指标(时间分数、平均停留时间、转换次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不同状态内功能连接的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算dFC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NPSLE组的dFC指标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45例NPSLE患者和35名HC,两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27、-0.460,P>0.05)。在state4弱连接中,NPSLE组与HC组相比,时间分数增大,平均停留时间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96、-2.462,P<0.05);在state3强连接中,NPSLE组与HC组相比,小脑后叶脑区(IC39)与基底节脑区(IC10)之间功能连接(FC)增强(t=-5.201,P<0.05),小脑后叶脑区(IC39)与颞叶脑区(IC5)、颞叶脑区(IC7)、顶上小叶脑区(IC65)(t=4.212、5.572、4.415,P<0.05)、中央旁小叶脑区(IC12)与后扣带回脑区(IC15)之间FC减弱(t=3.893,P<0.05)。NPSLE患者的SDI评分与state1、state3强连接状态的时间分数及平均停留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SLEDAI评分与state1、state2强连接状态的时间分数、平均停留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SDI及SLEDAI分别与state4弱连接状态的时间分数、平均停留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NPSLE患者的血清补体C3、C4、CH50水平分别与转换次数呈正相关(r=0.428、0.354、0.385,P<0.05);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用量与转换次数呈负相关(r=-0.466,P=0.001)。验证分析可有效重复实验结果。结论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dFC方法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有效识别NPSLE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NPSLE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狼疮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神经网络(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长期吸烟者默认网络有效连接的异常改变,及其与吸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招募的131名受试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其中长期吸烟者76名[长期吸烟组,男性,年龄20~55(32.1±6.3)岁],对照者55名[对照组,男性,年龄22~55(32.3±7.4)岁]。长期吸烟者定义为每天吸烟不少于10支,烟龄2年以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关于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人群。选取默认网络中4个主要节点为感兴趣区,分别为左侧顶下小叶(LIPL),右侧顶下小叶(RIPL),后扣带回皮质(PCC),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基于动态因果模型分析吸烟组及对照组默认网络有效连接(EC)的改变。并分析有差异的EC与尼古丁依赖量表评分(FTND)、吸烟指数及烟龄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LIPL至PCC、PCC至mPFC的EC减弱(EC分别为-0.091、-0.174,均贝叶斯后验概率>0.95),RIPL至PCC的EC增强(EC为0.136,贝叶斯后验概率>0.95)。此外,从LIPL到PCC的EC与吸烟指数呈负相关(r=-0.282,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EC与FTND评分及烟龄在组间比较时未发现存在相关性(r=-0.103、-0.089,均P>0.05)。结论长期吸烟者在IPL-PCC-mPFC神经回路中表现出异常的信息传递,并与吸烟指数相关。

  • 标签: 放射学 成瘾 长期吸烟 默认网络 动态因果模型 有效连接 功能磁共振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rs-fMRI)技术探讨轻度和重度尼古丁成瘾对大脑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定向功能连接的影响,并探究这种异常连接与尼古丁成瘾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71例尼古丁成瘾者[依据尼古丁依赖检测量表(Fagerströ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分为轻度尼古丁成瘾组(35例)和重度尼古丁成瘾组(36例)]以及4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rs-fMRI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GCA)方法,选择双侧伏隔核作为种子点检测与全脑的效应连接,比较3组的有效连接值,并将其与尼古丁成瘾临床特征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尼古丁成瘾组左侧伏隔核到左侧眶部额上回、右侧伏隔核到左侧尾状核、双侧眶部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到左侧伏隔核、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顶下回到右侧伏隔核的效应连接减弱;左侧伏隔核到左侧顶下回、左背外侧额上回,右侧小脑下叶到左侧伏隔核的效应连接增强。与轻度尼古丁依赖组相比,重度尼古丁成瘾组左侧伏隔核到左侧顶下回、左背外侧额上回、左额中回的效应连接增强。在校正年龄、教育程度及灰质体积后,左侧伏隔核到左侧顶下回、左背外侧额上回的GCA值与FTND评分呈正相关(r=0.433,P<0.001;r=0.492,P<0.001)。左侧伏隔核到左背外侧额上回的GCA值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r=0.311,P=0.013)。结论尼古丁成瘾者伏隔核和额顶叶的功能连接改变,且这种改变与尼古丁成瘾者的依赖程度相关。

  • 标签: 尼古丁成瘾 伏隔核 磁共振成像 格兰杰因果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帕利哌酮与奋乃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32例,观察在32例。对照组给予奋乃治疗,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对比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便秘、发生锥体系反应、口干、头晕及心电图异常等。结论对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来说,使用帕利哌酮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治疗可首先考虑。

  • 标签: 帕利哌酮 奋乃静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肾结石的临床诊治特点分析,提高对于此病例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9月到2015年8月之间收治的16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肾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双侧肾结石有12例,一侧肾结石4例,治疗前后血钙、甲状旁腺激素(PTH)及24h尿液分析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患者的进行治疗之前,PTH浓度的正确信任度是在90%以上,也就是说要达到正常的水准,此数据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好几倍,PTH浓度和血钙浓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患者的血清钙水平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有着明显的升高,血磷指标有所降低,在后来观察的临床症状显示来看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考虑到原发性甲状旁腺的突发的可能性,结合PTH测定是有利于减少肾结石的原发性甲状旁腺的误诊和漏诊,药物的治疗还仍然是首选,对于定位较为明确的原发性甲状旁腺患者来说,是较好的选择,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肾结石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麻醉药物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在患者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第一天、第三天和第七天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进行评估认知功能。结果显示,老年手术患者术后会出现短暂认知功能下降,但大多数在术后一周内恢复。讨论表明,麻醉药物和手术应激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有即时影响,但恢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 标签: 麻醉药物 老年患者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接受基因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单臂临床试验设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及武汉大学附属鄂州市中心医院纳入LHON患者159例,所有患眼均接受重组腺相关病毒2-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4(rAAV2-ND4)0.05 μl玻璃体腔注射,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Humphrey自动视野计测定患眼视野指数(VFI)和平均偏差(MD);采用Spectralis® HRA+OCT仪测量患眼视盘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和平均RNFL厚度。以术后第12个月BCVA、视野和RNFL厚度作为治疗的主要结局。依据治疗后12个月BCVA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视力改善组81眼、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62眼、未注射眼视力改善组65眼和未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78眼;依据术后第12个月VFI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VFI改善组48眼、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1眼、未注射眼VFI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2眼,依据MD改善情况分为注射眼MD改善组52眼、注射眼MD未改善组67眼、未注射眼MD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MD未改善组72眼。采用Pearson线性回归法分析各组患眼BCVA、VFI和MD恢复情况与RNFL厚度之间的关联。结果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和未注射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1.37±0.55和1.29±0.59,分别优于注射前的1.70±0.41和1.53±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0、3.550,均P<0.001)。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MD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未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MD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RNFL厚度总体逐渐变薄。注射眼视力提高组BCVA与视网膜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负相关(r=-0.362、-0.292、-0.307、-0.308,均P<0.05)。注射眼VFI提高组VFI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r=0.439、0.356、0.294、0.401,均P<0.05)。注射眼MD提高组MD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r=0.495、0.424、0.377、0.474,均P<0.05)。结论LHON患者基因治疗后RNFL厚度与视功能恢复程度有明显关联,RNFL较厚眼视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基因疗法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治疗 视力 视野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重组腺相关病毒 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对其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偏瘫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46例,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以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日常生活能力 早期康复治疗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脑卒中偏瘫
  • 简介:摘要既往常规影像技术及直肠指检、内窥镜等检查主要基于肿瘤形态学信息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进行疗效预测,效果欠佳。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DWI)、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DCE)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功能成像及影像组学技术在形态学信息基础上增加了功能参数,蕴含丰富的肿瘤生物学信息,可在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之前反映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本文就多模态功能成像及影像组学技术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直肠癌 影像组学 多模态功能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照组给予6次治疗,观察组给予12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时WCST-M测验、Stroop测验、TMT测验结果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次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与基线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正常充盈排空的生理功能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5—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泌尿外科的术后短期留置导尿管患者60例,按照随机区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术后由护士将尿管连接到尿动力监控仪,对照组选用畅通引流模式持续引流尿液,观察组选用定时模式每3小时自动开放尿管1次,每次开放5 min。比较两组患者拔出尿管后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住院费用、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率、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发生率和再插管率等指标,评估夹闭尿管对膀胱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04.00±29.8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35.90±29.76)min,首次排尿量为(250.17±60.18)ml。观察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22.10±37.1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60.33±36.11)min,首次排尿量为(327.17±88.59)ml。观察组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长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植物神经反射亢进和因为尿潴留而再次插管。结论术后患者短期留置尿管期间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充盈排空功能,对维持膀胱功能有效且安全,对于泌尿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可以应用定时夹闭尿管模式来训练膀胱。

  • 标签: 引流术 留置尿管 夹闭尿管 膀胱功能训练 尿动力监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