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医学影像技术是涵盖X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由于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检查范围也都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并且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本文较深入地分析了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来论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

  • 标签: 影像技术 影像诊断 互补性 独立性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当今医学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又进一步推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随着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的应用,建立了图像信息存储及传输的新的模式。而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将会成为影像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将是医学影像技术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医学影像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关键技术、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4个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影像技术融合 临床价值 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医学影像是患者病情诊断的主要依据,其对于后期治疗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医学影像处理,能有效地提升影像图片质量。本文自阐述计算机图形处理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就其在医学影像处理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期望能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医学影像的深层次结合,进而为疾病临床诊断提供有效支撑。

  • 标签: 计算机技术 医学影像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济南某医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研究组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对二者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论:在AMI疾病治疗中,与X线检查相比,CTA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治作用更加显著。

  • 标签: 医学影像技术 肠系膜血管缺血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处理对策的研究,对于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和技术手段,快速准确地找出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高员工的故障诊断和处理能力,也是保障机电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机电设备 故障诊断 处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息影像术中导航在泌尿外科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等19家医疗中心收治的8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诊断包括肾肿瘤78例,膀胱癌2例,肾上腺肿瘤2例,肾囊肿1例,前列腺癌1例,汗腺癌淋巴结转移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盆腔转移瘤1例。其中,32例接受标准腹腔镜手术,分别为肾部分切除术(LPN)27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2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例;54例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分别为肾部分切除术(RAPN)51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1例,双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盆腔转移肿瘤切除术1例。两种术式的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中41例有可统计的临床数据,其中RAPN 23例,LPN 18例。男26例,女15例;中位年龄53.5(24~76)岁;中位R.E.N.A.L评分7.8(4~11)分。专业工程师根据86例术前增强CT检查图像和诊断报告重建全息影像。术前,全息影像可帮助术者对供应肿瘤或手术切除部位的动静脉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的立体空间结构及相互关系有更直观的认识,协助术前手术规划。在术中将全息影像与腹腔镜监视器中的术野图像进行实时追踪和融合,实现术中导航。结果本组8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通过人工调整全息影像,可提示重要血管如肾动脉和肾静脉在体内的投影位置,帮助术者定位血管、淋巴结和其他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便于精准分离。本研究采用标准腹腔镜手术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中共41例有可统计的临床数据。41例中位手术时间140(50~225)min,其中RAPN为140(50~215)min,LPN为160(80~225)min;中位热缺血时间23(14~60)min,其中RAPN为21(17~40)min,LPN为25(14~60)min;中位出血量80(5~1 200)ml,其中RAPN为150(30~1 200)ml,LPN为50(5~1 200)ml。术中无周围重要脏器损伤。2例LPN患者出现Clavien Ⅱ级并发症,1例出血1 200 ml给予输血,另一例血肿未予处理,自行吸收。此2例分别为前、后肾门肿瘤,R.E.N.A.L评分均为11分。结论全息影像术中导航可协助术者在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中对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定位、识别,在减少术中组织和器官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腹腔镜 三维影像重建 全息影像 腹腔镜手术 机器人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特征变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的312例患者341个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确定的结节良恶性分为良性组(105个结节)和恶性组(236个结节),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及超声造影特征变量差异,以超声变量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Logistics回归模型对甲状腺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良、恶性结节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和恶性组结节超声造影征象变量中均匀性、环状增强、灌注缺损、峰值强度4个特征变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特征变量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以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变量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匀性、灌注缺损、峰值强度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影响因素,以此建立Logistics回归模型Logit(P)=-4.763+2.181×均匀性+2.747×灌注缺损+4.158×峰值强度,似然比检验χ2=106.437,P<0.001;以该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0.28,P<0.001,95%可信区间(0.942,0.982),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6.87%,特异度为87.62%,准确率为87.10%。结论以不均匀性增强、灌注缺损、低增强3个超声造影征象变量建立的Logistics回归模型能够有效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超声造影 特征变量 甲状腺结节 良恶性鉴别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图像的全息影像及术中导航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收治的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年龄57(38~69)岁。术前均行MRI增强扫描,采集检查数据上传至全息分析规划系统工作站,建立全息影像模型。在术前用于手术规划。在术中与实时手术影像融合,用于术中导航。可以实时观察前列腺形态,肿瘤大小、位置,膀胱颈位置等信息。例1为高危前列腺癌,行RARP+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例2为低危前列腺癌,行RARP,术中保留右侧神经血管束(NVB);例3为低危前列腺癌,行RARP,术中保留双侧NVB;例4为低危前列腺癌,行RARP,术中保留右侧NVB;例5为高危前列腺癌,行RARP+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双侧NVB。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1.7(160~250)min,平均术中估计出血量426.7(60~1 000)ml。病例1~5术后病理分期分别为pT3bN0期、pT2aN0期、pT2aN0期、pT2aN0期和pT3aN1期,例1和例5切缘阳性;5例均无远处转移(cM0期)。围手术期均未发生Clavien-Dindo Ⅱ级以上并发症。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4例到达控尿。结论全息影像术中导航技术在RARP的前列腺癌肿瘤控制、保护NVB、保护尿控功能和降低相关手术并发症方面有重要实用临床辅助作用。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全息影像 机器人手术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机电行业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虽然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从我国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述。

  • 标签: 机电一体化 故障特点 故障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小视野靶扫描技术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71例行胰腺CT增强扫描的胰腺癌患者,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随机将其分为甲乙组,分别给予常规视野与CT小视野靶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扫描结果。结果:乙组的扫描结果明显优于甲组(P

  • 标签: CT小视野靶扫描技术 胰腺癌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分析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使用佳能i9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超声造影诊断和定性、定量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单独、联合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方法单独和联合诊断的预测值和约登指数,比较不同性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的超声定性指标情况和定量参数[峰值强度(PI)、相对达峰强度、增强时间、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表达。结果103例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病理结果证实恶性46例,良性57例;超声造影定性分析检查出恶性32例,良性43例;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检查出恶性35例,良性40例;超声造影定性联合定量分析检查出恶性42例,良性53例。超声造影定性联合定量分析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定性和定量分析单独诊断,漏诊率、误诊率低于定性和定量分析单独诊断(P<0.05),且联合诊断的约登指数更高。恶性和良性患者超声造影增强顺序和均匀性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良性患者相比,恶性患者造影剂到达时间较早、消退时间同步或较晚,且增强强度多表现为高增强(P<0.05)。恶性与良性患者超声造影定量TTP参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恶性患者PI、相对达峰强度、MTT参数高于良性患者,增强时间参数低于良性患者(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分析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性质鉴别中效果显著,准确度较高,且恶性和良性病变患者在定性指标和定量参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丰富影像学信息支持。

  • 标签: 乳腺癌 超声造影 定性参数 定量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早诊断意识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 257名研究对象,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早诊断意识(假如自己体检查出异常结果的情况后是否去医院确诊、假如亲人或好朋友体检中查出异常结果的情况后是否会建议其及时确诊)等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诊断意识的相关因素。结果假如自己体检查出异常结果的情况,89.29%(28 802名)对象选择进一步就医寻求确诊;假如亲人或好朋友体检查出异常结果的情况,89.55%(28 886名)对象建议对方及时确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2014年家庭年总收入2.0万元以下、西部地区及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公司职员,2014年家庭年总收入4.0万元及以上者,东部和中部地区人群,更倾向于去医院进一步确诊;而无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倾向于不去医院确诊(P值均<0.05)。结论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的肿瘤早诊断意识整体较好,职业、家庭年总收入、地区和人群分组是早诊断意识的相关因素。

  • 标签: 肿瘤 健康素养 横断面研究 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