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共分为3:Ⅰ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骶前孔;Ⅲ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端向骶管内嵌插,造成骶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分评估结果对SJDISWF分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患者12例,Ⅱ患者7例,Ⅲ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83%(10/12),Ⅱ71%(5/7),Ⅲ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分,术后6个月为(84.4±5.8)分(P<0.01);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Ⅰ75%(9/12),Ⅱ100%(7/7),Ⅲ0%(0/1),总优良率为80%。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或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骶髂关节疼痛、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复位丢失等。结论SJDISWF分系统的可信度较高,依据分对SJDISWF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效果,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骶髂关节 骶骨 脱位 骨折分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内侧支撑钢板及排钉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Schatzker Ⅳ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6例累及后外侧Schatzker Ⅳ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为19~51岁,平均36.1岁;所有患者骨折线均累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采用内外侧双切口内侧支撑钢板及排钉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复位质量、膝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200 min,平均140.3 min。26例患者术后获8~18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7周,平均13.7周;随访过程中未见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Rasmussen放射评分为11~18分,平均16.1分。膝关节活动度0~140°,平均120.8°。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14~28分,平均24.4分。结论对于累及后外侧的Schatzker Ⅳ胫骨平台骨折使用内侧支撑钢板及排钉固定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胫骨平台骨折 后外侧平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结合"O"臂辅助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9.41±12.56)岁(范围25~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67±5.81)d(范围4~24 d)。致伤原因: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挤压伤2例。Tile分:B3例(B22例、B31例),C9例(C14例、C23例、C32例);骶骨骨折Denis分区:Ⅰ区5例,Ⅱ区7例。合并骶丛神经损伤2例,均为Gibbons Ⅱ级损伤。7例行术中患侧肢体牵引复位及Starr架固定维持;2例术中双下肢分别行纵向骨牵引进行复位;3例Tile B骨折以Schanz钉进行复位,骨盆外固定器维持复位。复位后以"O"臂透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在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下置入空心螺钉,完成置钉后再次行"O"臂透视验证螺钉位置。记录每枚螺钉置入的时间、手术时间,随访观察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7±1.99)个月(范围6~12个月)。12例患者共植入27枚螺钉,单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9.9±1.8)min(范围9~31 min)。所有患者均为闭合复位后和置钉完成后各行一次"O"臂透视,手术时间为(257.78±80.63)min(范围160~450 min)。置钉完成后"O"臂透视证实23枚螺钉一次置入满意位置,首次置钉位置满意率85%(23/27)。1枚螺钉稍突入S1椎管、3枚螺钉突破耻骨支皮质,均未引起血管、神经损伤及临床症状。2例术前合并GibbonsⅡ级骶丛损伤患者术后1例恢复为Ⅰ级,1例仍为Ⅱ级但麻木范围较术前减小,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为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2%(11/12)。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量化评估系统评分为(85.75±5.82)分(范围74~96分),优8例、良4例。12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无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机器人结合"O"臂辅助经皮螺钉固定具有操作安全、置钉精准及可减少放射线暴露等优势。

  • 标签: 骨盆 骨折固定术,内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机器人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顶压缩性骨折的形态学特点及其对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西安市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环骨盆病区收治的22例髋臼顶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8.9岁(30~85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前柱骨折1例,后柱+后壁骨折1例,横形骨折1例,前方+后半横形骨折13例,双柱骨折2例,T形骨折1例,未分3例。对22例髋臼顶压缩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通过Mimics19.0软件进行压缩骨折块定位,并测量压缩面积大小。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的骨折复位质量和疗效。结果髋臼顶压缩性骨折的位置:后上象限10例,前上象限9例,同时涉及以上2个区域3例。压缩骨折面积平均为467.2 mm2(80~1 100 mm2),压缩百分比平均为17.18%(3.1%~36.9%)。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7例,复位差5例,满意率为77.3%(17/22)。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5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68.2%(15/22);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平均为76.8分(41~99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异位骨化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髋臼顶压缩性骨折可位于髋臼顶后上、前上象限或两者均涉及。了解髋臼顶压缩性骨折的位置及形态特点有助于骨折复位及固定,可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压缩性 臼顶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102岁[(76.0±11.9)岁]。213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接受外固定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根据术前和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术前82例(37.6%),术后128例(58.7%)]和非血栓组[术前136例(62.4%),术后90例(41.3%)]。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DVT的部位及转归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及血清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7.6%,术后DVT发生率上升到58.7%,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分别占术前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86.6%和90.6%,术后有2.8%的远端DVT延伸至腘静脉以上,23.4%的患者在术前没有血栓形成,而在术后出现远端、近端或混合DVT(分别为22.0%、0.5%和0.9%)。没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栓组与术前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D-二聚体和入院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住院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与术后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发病率、体重指数、住院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入院时D-二聚体和入院时CRP等方面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D-二聚体、术后1 d D-二聚体,术后5 d 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5 d CRP等方面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入院时间(OR=1.137,95%CI 1.002~1.290,P<0.05)和术后1 d D-二聚体(OR=1.087,95%CI 1.033~1.142,P<0.05)与术后DVT显著相关。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骨折至住院时间是术前和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至手术时间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期入院和早期手术)可能会降低DVT的发生率。

  • 标签: 股骨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股骨头负重区压缩对老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损伤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73.2±6.5)岁(范围60~87岁)。术中对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未行处理。髋臼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双柱骨折14例,前柱+后半横断骨折12例,"T"形骨折4例,横断骨折4例,后柱+后壁骨折2例;其中14例伴髋臼关节面压缩,29例伴关节脱位。随访时采用Merle d'Aubigné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Matta分类法评价髋臼骨折复位、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Ficat-Alert分期评估股骨头坏死。将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Ⅲ期、Ⅳ期或创伤性关节炎Ⅲ、Ⅳ级或接受关节置换术定义为手术失效。术前、术后(第2~5天)行骨盆CT扫描,于冠状面、横断面片测量股骨头压缩大小,并计算压缩体积。将压缩严重程度按照体积大小分为小(<1 cm3)、中(1~2 cm3)、大(>2 cm3)。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股骨头压缩体积是否为手术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随访(34.7±8.9)个月(范围25~54个月)。术前测量大、中、小体积股骨头压缩患者分别为7例、14例、15例;术后分别为12例、10例、14例。Matta分类:优6例、良22例、差8例,优良率78%(28/36)。末次随访时Merle d'Aubigné s评分为优2例、良8例、可5例、差21例,优良率28%(10/36)。随访期间发生手术失效20例,失效率56%(20/36)。手术失效组与非手术失效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Matta分类、合并髋臼关节面压缩及合并关节脱位的比例的差异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股骨头负重区压缩体积频数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47,P<0.001)。股骨头负重区域大、中、小体积压缩患者的手术失效率分别为92%、80%、7%,股骨头负重区大中体积的压缩为手术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33,P<0.0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压缩的老年髋臼骨折可获得满意的复位率;但大中体积的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明显影响治疗结果,术后2年内有极高的手术失效率。

  • 标签: 髋臼 骨折 股骨头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失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位置与发生肺栓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的1 620例下肢骨折伴下肢DVT的患者资料。其中男726例,女894例;年龄18~98岁(平均64.0岁)。根据血栓出现的解剖位置分为近端血栓组与远端血栓组,根据血栓出现于肢体侧别分为双侧血栓组与单侧血栓组,单侧血栓组又分为左侧血栓组与右侧血栓组,比较相对应的两组之间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1 620例下肢骨折伴DVT患者,近端血栓220例中发生肺栓塞12例,远端血栓1 400例中发生肺栓塞13例,近端血栓的肺栓塞发生率(5.45%,12/220)高于远端血栓(0.93%,13/1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双侧血栓337例中发生肺栓塞10例,单侧血栓1 283例中发生肺栓塞15例,双侧血栓的肺栓塞发生率(2.97%,10/337)高于单侧血栓(1.17%,15/1 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右侧血栓606例中发生肺栓塞10例,左侧血栓677例中发生肺栓塞5例,右侧血栓的肺栓塞发生率(1.65%,10/606)高于左侧血栓(0.74%,5/677),差异统计学意义(P=0.129)。结论下肢骨折伴近端血栓较远端血栓、双侧血栓较单侧血栓更容易发生肺栓塞,但临床上不可忽略远端血栓及单侧血栓发生肺栓塞的可能。

  • 标签: 下肢骨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不同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235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8例,女67例;年龄为18~90岁,平均43.5岁。根据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采用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对患者DVT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评分;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的预测价值。结果235例患者中104例(44.3%)患者发生DVT。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DVT组患者的RAPT评分、Wells评分及Autar评分显著高于非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的AUC分别为0.84±0.02、0.65±0.05、0.81±0.02、0.7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P=0.031);RAPT、Wells评估量表的AUC显著大于Caprini、Autar评估量表,而Autar评估量表的AUC又显著大于Caprini评估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诊断DVT的灵敏度分别为94.0%、65.0%、90.6%、84.0%,特异度分别为62.1%、51.8%、67.2%、32.5%。结论虽然4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但是RAPT及Wells评估量表的风险预测价值较高。

  • 标签: 骨盆 髋臼 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西部地区老年髋臼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部地区4家三甲医院住院收治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发病率、致伤原因、合并伤及合并症、骨折类型、治疗方案。结果共纳入299例患者的医疗记录,其中男203例,女96例;年龄60~97岁[(68.6±7.6)岁]。患者平均年龄从67.5岁上升到71.1岁。发病率从39例/年上升到64例/年。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42.47%),其次为摔伤(30.44%)。胸部损伤为最主要合并伤(39.81%),高血压为主要合并症(28.76%)。最主要的骨折类型为前柱+后半横形骨折(31.32%)。在299例患者中,共210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占比70.23%。结论老年髋臼的发病年龄、发病率逐年增长,主要致伤原因是交通伤,以胸部为最主要合并伤,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合并症,前柱+后半横形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髋臼 骨折 流行病学 合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