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5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5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后颅窝减压+软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术+枕大池扩大重建术进行治疗,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后颅窝减压+软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枕大池扩大重建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年。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资料,观察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脊髓空洞的影像学变化,应用芝加哥Chiari疗效量表(CCOS)评估患者的预后(11~16分为预后良好),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脊髓空洞节段分布患者间预后良好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脊髓空洞缩小率(75.5%)高于对照组(65.5%),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预后良好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对比男性、年龄≤45岁对比>45岁、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寰椎水平间对比在寰椎水平以下的患者术后随访时的预后良好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术式基础上加行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术对Chiari畸形Ⅰ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更理想,并且女性、年龄≤45岁、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寰椎水平间患者的预后良好率相对更高。

  • 标签: Chiari畸形Ⅰ型 神经内镜 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并评估一种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过程中快速准确定位横窦乙状窦连接处(TSSJ)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至10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其中男29例,女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术前行CT血管成像(CTA)静脉窦减影,结合后处理明确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在颅骨上的投影,术中在枕乳缝外侧、乳突后嵴与上项线移行处,随即扩大骨窗显露;对照组(31例)使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星点"钻孔开颅。评价2组开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长度、开颅时间、骨窗大小短于或小于对照组,分别为(6.8±0.5)cm比(8.0±1.5)cm、(37±8)min比(45±15)min、(8.7±1.2)cm2比(10.2±2.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开关颅出血量、静脉窦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颈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63%比38.71%;P=0.04)、切口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6±1)d比(9±2)d;P=0.01]。结论使用乙状窦后开颅方法,"关键孔"中心应位于枕乳缝外侧、乳突后嵴与上项线移行处,较传统的以"星点"为标志开颅方法,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切口疼痛缓解时间。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桥小脑角区 开颅 乙状窦后 骨性标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羧基末端连接蛋白反应蛋白(CtIP)对脑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添加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刺激诱导脑内皮细胞氧化应激,采用过表达和干扰慢病毒技术制备CtIP基因表达和沉默表达细胞系,Caspase-3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的损伤程度,免疫印迹检测细胞CtIP、Caspase-3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PCR)检测CtIP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CtIP后,Caspase-3的表达降低至正常细胞的1/3水平(相对表达量),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减轻。而干扰CtIP表达后,Caspase-3表达显著增加至正常细胞的4/5水平(相对表达量),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提高。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CtIP基因显著上调BRCA1和ZBRK1基因的表达,而抑制了p21基因的表达。结论证实CtIP基因对脑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确定了CtIP基因与BRCA1、ZBRK1和p21基因在损伤过程中的调控关系。

  • 标签: CtIP基因 氧化损伤 脑血管内皮细胞 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自2018年2月至10月治疗的73例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脑内ICP监护仪探头置入术将其分为监护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监护组根据ICP值结合患者术前CT选择手术方式,术后制定甘露醇用法用量;对照组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术前CT决定手术方式,术后经验性使用甘露醇。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监护组患者术后甘露醇使用总剂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患者术后并发胃肠道出血、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气管切开、二次手术去骨瓣的发生率为21.6%,低于对照组(55.6%);监护组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概率(81.08%)高于对照组(5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先行ICP监测,能客观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因术后脑水肿而激进性去骨瓣手术有意义,对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和提高长期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

  • 标签: 脑疝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压监测 小骨窗 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