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后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PB)临床特征性表现及行电子支气管镜诊治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使用过支气管镜进行诊治并符合支气管镜诊治标准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共3 865例。将患儿分成PB组、单纯痰栓堵塞组及无阻塞组[支气管镜下未见分泌物堵塞支气管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未见塑形分泌物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其临床特征性表现、病原学及免疫功能、影像学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儿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2)。PB组和单纯痰栓堵塞组的年龄均明显大于无堵塞组。3组患儿均有咳嗽。无堵塞组喘息患儿占25.06%(924/3 687例)、单纯痰栓堵塞组占21.00%(21/100例),明显高于PB组的5.13%(4/78例)。PB组发热患儿比例最高占93.59%(73/78例),其次为单纯痰栓堵塞组,占83.00%(83/100例),无堵塞组占71.93%(2 652/3 687例),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71,P<0.05);PB组热峰(39.65±0.6)℃,热程(10.32±3.87) d;单纯痰栓堵塞组热峰(39.57±0.64)℃,热程(9.46±5.13) d;无堵塞组热峰(39.27±0.76)℃,热程(6.89±4.06) d。PB组患儿热峰高于无堵塞组、热程长于无堵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 865例患儿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前胸部影像学检查均有肺炎表现、大叶性肺炎及胸腔积液,3组占比第1位的是PB组[大叶性肺炎占79.49%(62/78例);胸腔积液占41.03%(32/78例)],其次是单纯痰栓堵塞组[大叶性肺炎占65%(65/100例),胸腔积液占27%(27/100例)]。PB组的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单纯痰栓堵塞组,单纯痰栓堵塞组均明显高于无堵塞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淋巴细胞比例PB组明显降低,CD8+淋巴细胞比例PB组明显升高。3组患儿检出第1位的病原菌均为肺炎支原体(MP),但PB组MP检出率(84.62%,66/78例)明显高于单纯痰栓堵塞组(60.00%,60/100例)和无堵塞组(55.68%,2 053/3 68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肺炎后高年龄组患儿易发生PB,病程中易发热,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大叶性肺炎、胸腔积液、肺不张,实验室检查CRP、D-二聚体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紊乱,PB患儿检出第1位的病原菌为MP。及时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PB是可供临床选择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 标签: 电子支气管镜 塑型性支气管炎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药敏变迁情况,以期对本地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建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21 176例因呼吸道感染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根据年龄、季节、基础疾病情况及本次入院期间有无重症监护室(ICU)入住史进行分组,监测PA感染流行特点并动态观察PA药敏变迁情况。结果21 176份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中,191份培养出PA,阳性检出率为0.90%(191/21 176份)。年检出率不同,以2009年最高[2.24%(50/2 234份)],2014年最低[0.41%(9/2 207份)];PA检出率以>6个月~1岁组检出率最高[1.52%(53/3 497份)],>5岁组最低[0.57%(11/1 934份)]。春、夏、秋、冬各季节PA检出率依次为1.11%(60/5 420份)、1.21%(61/5 046份)、0.81%(46/5 670份)、0.48%(24/5 040份),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11,P<0.001)。21 176例患儿中有基础疾病者占18.89%(4 000/21 176例),有基础疾病组PA检出率为1.28%(51/4 000份),高于无基础疾病组[0.82%(140/17 176份)];ICU组PA检出率为4.41%(15/340份),高于普通组[0.84%(176/20 836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78、47.623,均P<0.05)。未检出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唑敏感菌株;2010年至2017年未检出对头孢曲松敏感菌株;对亚胺培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在2012年至2015年较低,最低为2014年(仅66.7%);对氨曲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各年间波动明显;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均高度敏感。结论PA感染易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病情相对较重的小年龄儿童,夏季为高发季节,P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普遍较高。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儿童 呼吸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病毒肺炎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腺病毒肺炎患儿,按是否发展为BO分为BO组与非BO组,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腺病毒肺炎住院患儿共266例,发展为BO的患儿37例(13.9%)。BO组年龄小于非B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8.0,17.5)月龄比32.0(13.0,48.0)月龄,P<0.001];BO组早产儿比例[10.8%(4/37例)比3.1%(7/229例),P=0.028]、有基础疾病的比例[21.6%(8/37例)比4.4%(10/229例),P<0.001]、有过敏性疾病的比例[35.1%(13/37例)比20.1%(46/229例),P=0.041]高于非B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组热程较非BO组长[10(4.0,13.5) d比6(4.0,9.0) d,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组出现喘息、气促、低氧血症症状患儿多于非BO组[81.1%(30/37例)比27.9%(64/229例),P<0.001;64.9%(24/37例)比5.7%(13/229例),P<0.001;59.5%(22/37例)比6.6%(15/229例),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G水平、CD3-CD19+淋巴百分比高于非BO组[(364±104)×109/L比(297±105)×109/L,P=0.001;6.74(4.92,10.16) g/L比5.93(1.00,8.04) g/L,P=0.016;(33.5±15.3)%比(26.1±10.2)%,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组CD3+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非BO组[(29.1±8.0)%比(32.5±9.4)%,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组混合细菌感染比例高于非BO组[37.8%(14/37)比16.6%(38/229),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26个月、合并基础疾病、早产史、病程中出现喘息、气促、低氧血症为腺病毒肺炎后B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08、30.667、7.558、3.909、8.842、8.607,均P<0.05)。结论年龄<26个月、有早产史、合并基础疾病、表现为喘息、气促及低氧血症是腺病毒肺炎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临床上患儿符合上述表现时,需尽早行高分辨CT明确是否发生BO。

  • 标签: 腺病毒肺炎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探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斜坡置钉和钢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在7例新鲜人颅颈段标本上采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经斜坡置钉枕颈固定:单纯经口咽入路、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在切开入路过程中观察咽后壁软组织的分布并测量其厚度,观察椎动脉走行及其至中线的距离,测量斜坡的显露范围、椎骨显露范围及斜坡置钉角度范围(下切牙或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显露端的连线与斜坡骨面切线的夹角)。结果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于斜坡咽结节以上为(3.5±0.6)mm,C1~C5椎前为(5.0±0.5)mm。双侧椎动脉至中线的距离在C1,2、C2,3、C3,4和C4,5水平分别为(19.5±1.2)mm、(14.6±2.7)mm、(14.0±2.7)mm和(13.9±2.7)mm。单纯经口咽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8.3±3.0)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斜坡下缘、C1前结节、C2椎体及C3椎体的距离分别为(104.7±4.3)mm、(99.2±6.8)mm、(81.4±4.3)mm、(75.1±4.0)mm及(68.7±6.5)mm;6例标本颈椎显露达C3椎体,1例显露至C2椎体。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18.5±4.8)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咽结节距离分别为(107.9±6.7)mm、(104.8±6.7)mm。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26.3±1.8)mm(斜坡全长),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的距离为(112.4±12.6)mm。经口咽下颌骨切开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均显露斜坡全长,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上、下缘及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141.8±15.7)mm、(131.0±9.9)mm及(120.5±8.2)mm;颈椎显露最下缘可达C5,6椎间隙。单纯经口咽入路由于斜坡显露范围不够,无法完成斜坡理想置钉;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和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分别为71%(5/7例)和86%(6/7例),置钉角度为92.6°±7.7°;经口咽下颌骨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为100%,置钉角度为75.1°±7.7°。结论经口咽软腭切开及软硬腭切开入路基本能满足前路枕颈固定术的斜坡置钉要求。对口裂较小或张口受限、颅底扁平、颅底凹陷所致斜坡倾斜角度较小或需下颈椎固定重建者,应采用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内固定器 口咽 解剖学,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