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动脉假性动脉破裂的发生、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肝移植受者资料,筛选出发生动脉假性动脉破裂3例,均为男性,年龄41~57岁。分析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动脉假性动脉破裂时间分别为术后第19天、28天、63天。3例患者均有便血、腹痛,2例伴呕血,2例胆漏伴腹腔感染。3例患者术后均有发热。病例1经剖腹探查动脉结扎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行动脉介入栓塞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病例3手术切除假性动脉并行动脉重建,反复腹腔大出血。结论肝移植术后动脉假性动脉发生时间跨度大,早期不易诊断,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需重点防治胆漏、腹腔感染等。

  • 标签: 肝移植 假性动脉瘤 腹腔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联合心脏外科同期行CEA+CABG的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0例。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新发脑干梗死1例(3.3%),因手术牵拉喉返神经引起声嘶1例(3.3%),MRI显示3例(10.0%)有新发梗死灶(均为无症状者,术后1~3个月梗死灶消失)。术后1~3个月头颈部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均行检查者21例,均未见颈动脉再狭窄和冠状动脉桥血管狭窄、闭塞。3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4.7(6.0~67.2)个月,1例(3.3%)因肺部感染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术后6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9例存活者中,术后随访满1年者26例,其中25例行影像学随访,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满2年者22例,其中1例术前为支架内重度狭窄者,手术剥离了斑块和支架,术后18个月复查发现无症状再狭窄,再次行支架置入术,术后2年复查未见明显狭窄;满5年者1例。至随访末期均未出现新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部分患者心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心功能分级Ⅰ级者9例,Ⅱ级者19例,因呼吸功能衰竭及脑干梗死无法评价者2例。结论同期行CEA+CABG手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安全、有效。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狭窄 同期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侵及上矢状窦的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4例侵及上矢状窦的大型和巨大型脑膜[肿瘤直径为(5.5±1.2)cm(4~8 c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翻向颞侧的"马蹄形"切口,沿中线旁和纵裂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临床随访结果以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54例患者中,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112例(72.7%),Ⅱ级切除42例(27.3%)。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脑膜(世界卫生组织分级为Ⅰ级)。手术时间为30~210 min,中位时间为6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7.2±1.1)d(5~10 d)。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无死亡病例,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54例患者术后随访(63.5±0.7)个月(3~123个月),KPS为(93.6±0.3)分(80~100分);14例患者(9.1%)的肿瘤复发,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组7例,Simpson Ⅱ级切除组7例。两组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结论对于侵及上矢状窦的大型和巨大型脑膜,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大多可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有利于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 标签: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矢状窦 大型和巨大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累及功能区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增强MRI、弥散张量成像、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数据进行影像融合以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颅骨等结构,从而设计最佳手术路径,并应用于神经导航指导肿瘤的切除。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评估语言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结果通过三维影像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明确神经纤维束的位移和破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累及运动区21例,累及语言区25例。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21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中,末次随访时,20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例神经功能同术前;9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相关症状,1周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设计手术入路并应用于术中导航以指导手术,有助于对脑功能区的保护并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多模态影像 三维重建 脑功能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累及功能区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增强MRI、弥散张量成像、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数据进行影像融合以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颅骨等结构,从而设计最佳手术路径,并应用于神经导航指导肿瘤的切除。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评估语言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结果通过三维影像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明确神经纤维束的位移和破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累及运动区21例,累及语言区25例。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21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中,末次随访时,20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例神经功能同术前;9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相关症状,1周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设计手术入路并应用于术中导航以指导手术,有助于对脑功能区的保护并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多模态影像 三维重建 脑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