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估后踝骨折与固定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膝上截肢新鲜尸体标本20个(10具),解剖并测量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的附着范围;以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附着区为基础建立旋后外旋Ⅲ度后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模型,经力学加载分析胫骨后方韧带附着区不同投影面积的后踝骨折和固定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影响,确定后踝骨折胫骨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SF;测量单纯后踝固定与单纯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踝关节的刚度。结果所有标本均存在下胫腓后韧带和下胫腓横韧带结构。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后方的附着范围相对较广,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2±5.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其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5±1.0)mm。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的附着区宽度随距离关节线距离增大而减小。后踝骨折胫骨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SF为1/4S。单纯后踝固定的刚度为(0.264±0.080)N·m/°,单纯下胫腓联合固定的刚度为(0.164±0.061)N·m/°;单纯后踝固定可恢复的刚度百分比(60.9%±10.2%),大于单纯下胫腓联合固定的(37.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9,P<0.001)。结论后踝骨折手术术式的选择需同时考虑恢复或维持胫距关节的轴向稳定性和下胫腓联合的旋转稳定性:当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且后踝骨折在胫骨后方韧带附着区投影面积比≥1/4时建议行单纯后踝骨折复位固定、投影面积比<1/4时建议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稳定手术指征仅取决于其对胫距关节轴向稳定性的影响、后踝骨折累及关节面的面积及骨折移位程度,不必考虑后踝骨折块在胫骨后方投影面积大小。

  • 标签: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进一步阐明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方法选择20例形态正常的下肢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解剖并测量后踝相关联韧带胫骨附着区的范围。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收治的296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将后踝韧带结构解剖测量值与后踝骨折的CT影像学特征相关联,结合后踝韧带结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征及损伤机制创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共分为3型:Ⅰ型为下胫腓横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Ⅱ型为下胫腓横韧带及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依据后踝骨折是否伴有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压缩或Die-Punch骨块可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Ⅲ型为下胫腓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胫距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按照后踝骨折块数目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观察后踝各韧带结构胫骨附着区的尸体解剖学特征、后踝骨折CT成像的影像学参数及对应分型情况。同时,将后踝骨折新分型与Haraguci分型及Mason分型相对比。结果后踝韧带结构从后外侧至后内侧依次为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及胫距后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2±5.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5±1.0)mm。胫距后韧带附着于内踝后丘或丘间沟,中心距丘间沟(2.5±0.6)mm。296例后踝骨折患者中,Ⅰ型、Ⅱ型及Ⅲ型分别为36例、229例(ⅡA 150例,ⅡB 79例)及31例(ⅢA 11例,ⅢB 20例)。ⅡB型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A型后踝骨折[23.7(18.6,28.8)%∶18.4(12.7,21.7)%、4.1(2.1,6.0)mm∶1.9(0.2,3.0)mm、4.7(1.5,6.2)mm∶2.3(1.1,3.0)mm](P均<0.01)。Ⅲ型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型后踝骨折[7.2(6.0,8.2)mm∶2.7(0.4,4.0)mm、10.1(6.0,15.0)mm∶3.1(1.1,5.0)mm](P均<0.01)。相对于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结合了后踝韧带结构及后踝骨折损伤机制,不仅分型进一步细化,而且随着分型等级增加,损伤严重程度亦增加,其临床实用性更强。相对于Mason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主要增加了单纯旋转型后踝骨折类型(新分型的ⅡA型),其骨折类型更全面。结论结合后踝韧带结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后踝骨折可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更全面地阐述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将有助于后踝骨折相关基础研究,并指导临床。

  • 标签: 踝骨折 韧带 分型
  • 简介:摘要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Mimics 17.0软件将所有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进行重建,再利用3-Matic软件在所有患者的第五跖骨立体图形中一一标识骨折线,绘制骨折线热图。探讨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骨折线三维立体分布特点,为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跖骨 足损伤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肠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其在相关手术入路中的损伤风险。方法以"腓肠神经""解剖""手术入路"和"sural nerve""anatomy""surgical approache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inoMed、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9年7月间有关腓肠神经临床应用解剖的文献,检索到文献999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34篇。总结腓肠神经应用解剖研究成果,重点阐述踝关节骨折的后外侧入路和跟骨骨折的L型入路、跗骨窦入路,以及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入路等4种手术入路与腓肠神经的解剖学关系。结果研究显示,腓肠神经在解剖学上变异类型众多,其走行区域与踝关节骨折的后外侧入路、跟骨骨折的L型入路和跗骨窦入路、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入路4种手术入路的关系十分密切。结论术前正确掌握腓肠神经的解剖特点,对足踝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以及减少手术中腓肠神经损伤风险至关重要。

  • 标签: 腓肠神经 解剖 周围神经损伤 踝关节骨折 跟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