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咋社会的发展,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与传统的施工技术相比,钢纤维混凝土属于新型的复合水泥基建筑材料,整体的黏性较高,密度是普通材料的2.5倍,能够有效提高道路桥梁施工的质量与效率。此外,钢纤维混凝土技术的兼容性也很强,搭配使用辅助技术和材料的施工效果更好,能增强桥梁的承压能力和坚固性,为道路桥梁工程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道路桥梁施工 钢纤维混凝土技术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道路建设不断增加,道路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施工方式通常采用大量的化学物质和能源,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研究和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已成为当前道路施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在绿色施工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在道路施工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 标签: 道路桥梁 绿色施工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Tapia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Tapia综合征的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相同手术类型、主刀医生、年龄及性别作为匹配因素,每个病例选择4例未发生Tapia综合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下颌骨-椎体距离、舌骨-椎体距离、甲状软骨-椎体距离、C2-C7前凸Cobb角。分别在中立位、过屈位和过伸位X线片上测量上述参数。分析发病组及对照组在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在2 431例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中,9(0.37%)例出现Tapia综合征,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61±5)岁,症状平均发生在术后0.67 d(0~2 d)。临床表现为:伸舌偏移8例(8/9,88.9%),构音障碍6例(6/9,66.7%),吞咽困难3例(3/9,33.3%),舌头不灵活3例(3/9,33.3%),声音嘶哑及咽部不适各1例(1/9,11.1%)。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上述所有症状均缓解。颈椎中立位时,下颌骨-椎体前缘的距离对照组为(7.19±3.96)mm,Tapia组为(3.98±3.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椎体距离由中立位至过屈位时:Tapia组由3.98 mm降至1.95 mm,降幅为51.0%,而对照组由7.19 mm降至4.90 mm,降幅为31.8%。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颈后路术后Tapia综合征发生率低。术前中立位颈椎X线片下颌骨-椎体前缘距离较小可能是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颈后路术后发生Tapia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颈椎 颈椎后路手术 Tapia综合征 全身麻醉 经口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小寰椎)合并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的病例的影像学特点,探索小寰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颈后路手术+寰椎后弓切除术治疗的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例资料,除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16例存在寰椎水平脊髓受压,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命名为小寰椎组。匹配同时期颈后路手术未行寰椎后弓切除的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以及MRI下寰椎椎管有效径的大小,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状态评分,比较其特点。结果小寰椎组男9例,女7例,年龄(63±12)岁。对照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57±10)岁。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中矢状径为(26.4±3.1)mm,小于对照组的(29.6±2.2)mm(P=0.010)。小寰椎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6.79±1.17)mm比(5.57±1.29)mm,P=0.001]。MRI下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有效径明显小于对照组[(8.25±1.44)mm比(13.00±1.66)mm,P<0.001]。小寰椎组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是二者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比66.0%,P=0.066)。小寰椎组的16例中,有5例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处,有11例枕枢连线完全位于寰椎后弓的后方。结论小寰椎导致寰椎水平的椎管有效径明显减小,可以导致更加严重的颈脊髓损害。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26 mm时,应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当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或者以远时,应当警惕小寰椎的存在。

  • 标签: 颈椎 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 退变性颈脊髓病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7楔形椎1例,T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2半椎体2例,T1-2后方小关节融合、椎板楔形变1例,均有不同程节段融合。2015年前采用凸侧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4例;2015年后采用凹侧撑开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松解、椎间隙和关节突间隙撑开、cage置入融合术)治疗4例,其中2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构弯Cobb角、头尾侧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平衡角及头部偏移距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201±100)min(范围113~300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294±153)ml(范围100~450 ml),住院时间(14±3)d(范围11~18 d),随访时间(51±11)个月(范围36~60个月)。凹侧撑开组单椎手术时间(117±14)min(范围101~129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119±36)ml(范围85~167 ml),住院时间(17±3)d(范围14~20 d),随访时间(28±21)个月(范围12~60个月)。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凹侧撑开组明显增加(t=1.66,P<0.001;t=2.22,P=0.041)。凸侧切除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45.1°±21.0°,术后2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3,P=0.038),矫正率54.8%±30.9%;头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22.1°±8.2°,术后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P=0.049),矫正率66.8%±15.1%;下颌倾斜角术前7.8°±3.1°,术后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2,P=0.018),矫正率51.0%±29.7%。凹侧撑开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32.2°±27.2°,术后16.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3,P=0.024),矫正率59.0%±24.7%;尾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18.9°(17.2°,32.1°),术后9.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P=0.049),矫正率64.0%±24.1%;肩平衡角术前3.9°±2.3°,末次随访时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P=0.040),矫正率97.0%(48.5%,99.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矫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凸侧切除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为凸侧症状,1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痹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凹侧撑开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C5神经根麻痹。均予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肌力均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凸侧切除或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均安全、有效,凹侧撑开术具有更加安全、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和手术难度较低的优势。

  • 标签: 颈椎 胸椎 先天畸形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侧。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侧凸 先天畸形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0年以上随访资料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前患者适应证选择相关因素及参考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单节段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44例患者的资料。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具备10年以上随访。影像学采用McAfee分级对术后异位骨化(HO)形成进行评估;采用“9分法”颈椎退变评分系统,在颈椎X线片上对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程度进行评估。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量化参考值。结果患者术后HO的总体发生率为61.4%(27/44)。单因素分析显示HO发病组与HO未发病组之间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缘骨赘形成和终板硬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终板硬化是术后HO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CI)为10.801(1.202~97.064)、37.870(1.581~907.237),均P<0.05],ROC曲线分析中,二者的AUC分别为0.822与0.792,基于“9分法”,二者边界值均为1.5。结论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HO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程度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适应证 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钩椎关节的退变程度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ACDR并获得最低5年随访的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2(42±8)岁。术前颈椎正位X线片用于评价钩椎关节退变情况,侧位X线片用于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术后5年随访时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价异位骨化情况。采用我们提出的分级方法评价术前钩椎关节退变情况,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McAfee分级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统计不同患者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根据假体的不同类型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部位,明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结果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74(62.7±4.8)个月,手术方式均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5(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57(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分级和术前钩椎关节退变分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727(P<0.01)。结论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钩椎关节退变 椎间隙退变 异位骨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一系列优化护理措施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476例,将患者按照是否实施加速康复优化措施分为加速康复组100例和对照组376例。对照组进行了术前评估与宣教、血液管理、麻醉要点、手术要点、切口关闭、疼痛管理、引流管管理和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措施;加速康复组在常规措施基础上在术前禁食水与输液管理、术后饮食与输液管理、肠道准备、尿管管理和离床活动等临床措施上实施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措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实施情况(术前禁食时间、术前禁水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前输液量、术中输液量、术后输液量、留置尿管使用情况)、近期效果评价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尿潴留]和远期效果评价指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肩部疼痛VAS评分、随访颈肩部僵硬麻木VAS评分、90 d再住院率]。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95例,其中加速康复组69例,对照组226例。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前禁食时间、禁水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输液量和尿管使用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近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远期效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改良JOA评分、NDI评分、术后颈肩部不适症状和90 d再住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缩短了患者禁食时间、禁水时间和尿管的使用率。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对手术远期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加速康复外科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为促进骨科住院医师的全面发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尝试经典教材晨读汇报的教学方法。对骨科住院医师根据导师专业进行分类,确定经典教材内容,限定时间完成阅读,通过咨询交流、文献检索等方法读懂教材内容,并进行提炼最终制作PPT,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晨读演讲汇报,由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点评。结果表明,该教学方法在敦促住院医师掌握骨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常规、夯实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其英语阅读、PPT制作、演讲等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 标签: 骨科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经典教材 晨读汇报